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室内静水系统中,以大竹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泄率和同化率等为指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的能量收支影响,建立了不同温度、盐度及饵料浓度下大竹蛏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耗氧率也随之而升高;在试验所设定的盐度范围内,在盐度28时,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大,生长能高;在所设定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稚贝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了解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研究了在7个盐度梯度下不同时间大竹蛏稚贝存活率以及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盐度为10的试验组24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94.74±5.27)%,96 h全部死亡;盐度为16试验组96 h存活率为(86.67±3.34)%;盐度为22、28以及34试验组,96 h全部存活;盐度为40试验组96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76.67±8.81)%;盐度为46试验组12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0.95±10.91)%,24 h全部死亡。可见大竹蛏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2~34。2)大竹蛏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为28的试验组CAT、SOD活性趋于平缓,变化起伏小;盐度为16试验组CAT活性在6 h出现峰值,SOD活性波动振幅大,96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盐度为40试验组,CAT、SOD活性在3 h时出现升高,至96 h时低于初始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研究光照度、盐度、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寻大竹蛏幼贝最适生长条件组合,构造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模型。试验期为30d,试验光照梯度为2000lx、1000lx、0,盐度梯度为30、25、20,pH梯度为9.00、8.00、7.00。结果显示,光照度、盐度及pH三者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大竹蛏幼贝滤水率y对编码自变量A(光照度)、B(盐度)和C(pH)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62+0.084A+0.04B-0.14C-0.38A2-0.65B2-0.68C2(r2=0.9821),软件模拟最适大竹蛏幼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光照度1109.17lx,盐度25.12,pH7.89。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温度、充气对大竹蛏排遗速率和含沙率的影响。温度试验设10、15、20、25、30℃共5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0±0.3)cm;盐度试验设0、10、15、20、25、30共6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2±0.2)cm。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5的天然海水中,10、15、20、25℃温度组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h内排遗速率以20℃时最高,平均为(0.27±0.01)mg/(g·h),30℃组8 h全部死亡;在20℃条件下,15、20、25、30盐度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 h内排遗速率以盐度为25时最大,平均为(0.28±0.03)mg/(g·h),自来水组大竹蛏2h时全部死亡,10盐度组10 h时全部死亡;不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于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竹蛏排遗速率在最初2h内最快,之后随时间的推移基本呈指数递减;各种温度、盐度、充气和不充气条件下,大竹蛏净化8h后均口感无沙。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的附着基处理方式及投放时机对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对附着基的不同处理无明显选择性,实际生产中以清洗过的细海沙为附着基最为合适;投放附着基的早晚对存活的大竹蛏稚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700μm以后其存活率降低,以500μm左右投放清洗好的附着基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盐度和干露两种胁迫对大竹蛏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盐度胁迫(15、20、25、30、35)和干露胁迫(6、12、24、48h)条件下,大竹蛏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3种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当盐度逐渐升高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当盐度为20时,酶活性最低,为0.043U/g,当盐度为25时,酶活性最高,为0.053U/g。盐度对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呈现波纹型的影响,在盐度为25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为0.401U/mg;盐度为25时,乳酸脱氢酶活性较高,为0.604U/g,盐度为20时,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为0.287U/g,盐度为35时,乳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当干露时间逐渐延长,从整体变化情况来看,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这3种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当干露时间达到48h,3种酶活性均达到最低,分别为0.197U/mg、0.020U/g和0.187U/g。说明盐度和干露胁迫对大竹蛏呼吸代谢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竹蛏的人工养殖和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竹蛏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常规生物学测定、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等方法对大竹蛏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为埋栖型贝类,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沙滩。其软体部主要由外套膜、鳃、足和内脏团构成,水管受刺激易发生自切。大竹蛏一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5-6月。大竹蛏耐低温不耐高温,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底质厚度会影响其正常生长。高温及浒苔等是其夏季养殖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8.
<正>大竹蛏(Solen grand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竹蛏科、竹蛏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栖息于潮间带的中、下潮区和浅海的泥沙中,营潜居生活。大竹蛏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曾经是丹东地区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该地区的大竹蛏资源已经枯竭,海区已经很难见到大竹蛏的踪迹。因此,开展大竹蛏增养殖意义重大。为探索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解决大竹蛏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长竹蛏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摄食、生理指标变化和能量收支变动规律,本文采用室内静水系统测定长竹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泄率和同化率等指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对长竹蛏的能量收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度为23℃时,摄食能、呼吸能、生长能均达到最高值;2)在盐度为28时,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大;3)饵料密度为10.0×104cell/m L时,生长能达到最高。研究建立了不同温度、盐度及饵料浓度下大竹蛏的能量收支方程。  相似文献   

10.
正辽东湾位于渤海东北部,辽河携带大量泥沙和有机物在此入海,故沿海滩涂营养成分丰富,饵料生物蕴藏量大,为大竹蛏等滩涂贝类及其他浅海生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渤海水土交换条件差,海域广阔但水体较浅,自净能力差,纳污量小,生物资源丰富但生态链脆弱,较易遭到破坏。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及环境改变等原因,大竹蛏自然资源已近枯竭,而大竹蛏市场需求大,因此大竹蛏增养殖发展潜力很大。笔者于2016-2019年连续3年在辽宁地区进行了大竹蛏增养殖技术研究,现将其中的技术关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28℃)和盐度(22~34)两个因素对扇贝“渤海红”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和盐度的二次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对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存活率、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6、0.9969、0.9966,校正系数分别为0.9391、0.9938、0.9932,预测系数分别为0.7622、0.9726、0.9662。3个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经过软件优化,得到温度和盐度的共同影响下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最优结果:温度22.65℃、盐度28.51时,存活率为95.33%,壳长增长率197.50μm/d,体质量增长率21.58 mg/d,其可靠性为0.975。  相似文献   

1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揭示不同盐度环境对凡纳滨对虾家系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标记来自72个家系的4348尾对虾,在盐度30(HS组)和盐度15(LS组)条件下混养60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HS组的凡纳滨对虾平均体质量和存活率均高于LS组。估算体质量、存活性状遗传参数,结果显示HS和LS组体质量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51±0.08和0.30±0.07,属高遗传力;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2和0.39,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综合HS和LS组的数据,估算的体质量和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45±0.07和0.31,均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然而由于收敛原因,在估计模型中未能包括共同环境效应,上述遗传参数估计值偏高。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结果显示两个盐度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1~0.90),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尽管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盐度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盐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由此认为在盐度15~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盐度建立不同的选育系。  相似文献   

13.
盐度胁迫对遮目鱼幼鱼存活、生长及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盐度梯度为0、10、20、27(自然海水)、35,共5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不经过过渡直接放入各梯度盐度中,养殖30 d后统计存活率,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及各表型形态性状,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度0组的幼鱼存活率最低(73.33%),增重率(573.94±231.58)%和特定生长率(6.23±1.16)%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盐度0组外,其他各组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幼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幼鱼的各形态性状与其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遮目鱼幼鱼的体长、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影响最大,且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对幼鱼体重的决定作用不同,其他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盐度胁迫下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观察研究了10个盐度梯度(7、12、17、22、27、32、37、42、47和52)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活力、开口和摄食情况的影响,记录分析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不投饵存活系数、开口率、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条纹锯鮨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有明显影响,其存活和摄食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2-37,最适盐度范围为27-32.盐度低于12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和摄食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高于37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则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下,条纹锯鮨仔鱼SAI值的波动范围为0.034-6.401,盐度为12-37的实验组与7、42、47、52实验组的SAI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2时,仔鱼的SAI 值最大,为6.041,SAI值与盐度之间符合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其表达式为y=-5.894+1.155x-0.034x2+0.000x3,R2 =0.895,其中,y代表SAI,x代表盐度.盐度为7、42、47和52时,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为52、47时,仔鱼在第3、4天存活率分别降为0.盐度为22、27、32时,培育至第5天,仔鱼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盐度在17-37范围内,仔鱼开口率为60%-85%,且仔鱼均能较好摄食,盐度为32时,仔鱼开口率达到最大值,为85%,仔鱼摄食亦达到最佳状态,摄食率为85%,8日龄仔鱼摄食强度为5.45个轮虫/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我国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促进早期花鲈苗种推广,本研究针对不同盐度(0、15、20、25、30、35和40)与pH(5.5、6.5、7.5、8.5和9.5)条件下,北方人工繁殖花鲈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及饥饿10 d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花鲈初孵仔鱼进行不投饵耐饥饿实验,记录每日存活率(SR)及最终生存活力指数(SAI)。最后观测低盐0、养殖盐度30与高盐45对花鲈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方海域花鲈受精卵适宜孵化盐度为20~35,以盐度25组孵化率最高,适宜pH为6.5~7.5,以pH 6.5组孵化率最高。低盐15组中,具最低的孵化率及最高的畸形率,但在最终饥饿SR的统计中,低盐15组的SR及SAI明显高于盐度30与35组,推测低盐15接近花鲈体液等渗点,降低了渗透调节中的能量消耗,更利于存活。初孵仔鱼饥饿实验中,盐度20组SR下降相对平缓,在第8天仍有12.66%的SR(其他组已为0)。饥饿1 d时,各pH组SR均小于90%,以pH 6.5组SR最高,为89.11%。与盐度处理组相比,花鲈初孵仔鱼对pH变化较为敏感,其孵化率及最终SR显著低于盐度处理组。花鲈早期幼鱼盐度处理组中,低盐0与高盐45将对此规格花鲈幼鱼产生较大损伤,以高盐45抑制最显著,应为苗种盐度推广的上限,而花鲈生长盐度30与各处理盐度相比,较适合花鲈早期幼鱼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提高花鲈孵化率、育苗成活率与早期苗种推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inbreeding and crossing on various quantitative traits in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Effects of inbreeding and crossing were examined in six quantitative traits; body length at birth, survival at day 120, undwarf rate at day 120, body length at day 120, salinity tolerance and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Full-sib matings revealed that the amount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varied from −1.0% to 24.6% among the traits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urvival at day 120 and salinity tolerance was observed.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inbreeding reduces the performance for some of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but not all. On the other hand, crosses between genetically different strain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varied from −1.3% to 42.2% among the six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rvival at day 120 and salinity tolerance was obser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heterosis supports the theory that the phenomenon of heterosis is the reverse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dicating that the traits which have decreased by inbreeding can be recovered by means of crossing.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度28.2~29.7℃、pH7.6—8.3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适宜、最适生存盐度及适宜、最适生长盐度,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生存临界盐度界定为120h50%死亡的盐度(120hLS50),其范围为适宜生存盐度;生长临界盐度界定为增长率为最佳一组30%所对应的盐度,其范围为适宜生长盐度;把经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的存活率或13生长量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作为最适生存或生长盐度。研究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适宜生存盐度为19.18~41.39,最适生存盐度为26.0—34.4;适宜生长盐度为19.28~39.96,最适生长盐度为26.0—31.6。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方斑东风螺对低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盐度对斑节对虾蜕壳、存活、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均体重1.20±0.05g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稚虾进行为期30d的养殖试验,分别测定其在不同养殖盐度条件下的蜕壳间期、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斑节对虾的成活率在盐度5时最低,低于60%,与其它盐度试验组差异显著,而其它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5~25盐度范围内,蜕壳间期随着盐度升高而延长,盐度达30以上后又缩短,25时为最大值;盐度5、10和15之间差异显著,15、20、30和35之间差异不显著。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随盐度升高呈现双峰的波浪式变化趋势;特定增长率在盐度20(3.18±0.14)%·d^-1和25(2.98±0.26)%·d^-1时达到最高。蜕壳间期与生长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盐度20、25、30时饲料转化率高,分别为(52.76±3.06)%、(54.90±5.14)%和(51.56±7.58)%,与其它盐度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因此,斑节对虾养殖的适宜盐度应为20~30,在此条件下可实现较高的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杂交东方鲀存活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度骤变和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0、5‰、10‰、15‰、20‰、25‰、30‰、35‰、40‰、45‰、50‰、55‰、60‰共13个梯度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存活和摄食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度从30‰骤变到15‰~50‰时,杂交F1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1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1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约为33.3%,而盐度0、5‰、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均低于1%;盐度5‰~5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20‰~35‰是最佳摄食盐度。盐度渐变时,盐度5‰~50‰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低,约为12%;盐度0~6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盐度20‰、25‰、30‰、35‰和40‰时,杂交F1摄食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30‰时摄食量和摄食率均达到最大。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是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而且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盐度骤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