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某传染病医院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山西省布鲁菌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关情况,为制定布鲁菌病防治措施及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门诊和住院相关费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慢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3.21 ± 6.19)d,平均住院费用为(8 724.5 ± 1 784.6)元,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1.04 ± 5.17)d和平均住院费(4 758.5 ± 8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加强布鲁菌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有效降低布鲁菌病慢性化,最终达到减轻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80例感染者样本(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各40例),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中心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样本中PCT、hsCRP浓度、白细胞数(WBC)和Sepsis评分值,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的差异,分别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严重感染组与一般感染组患者各指标相比,PCT、hsCRP和WBC计数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两组Sep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21、P = 0.241)。 结论血清PCT水平、hsCRP水平与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CT与hsCRP检测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布鲁菌病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特征及并发症,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01例布鲁菌病患者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进行调查,采用流式细胞仪抗体双表法检测38例布鲁菌病和非布鲁菌病发热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16^+CD56^+)、淋巴细胞绝对值(CD45^+)、T淋巴细胞绝对值(CD3^+)、T辅助细胞绝对值(CD3^+CD4^+)、T抑制/细胞毒细胞绝对值(CD3^+CD8^+)、B淋巴细胞绝对值(CD19^+)、CD4/CD8比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布鲁菌病患者以男性居多,中老年患者居多,发病人群主要为农牧民及从事防疫工作者,并发症以肝功能损害最多;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NK绝对值显著低于非布鲁菌病发热患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结论布鲁菌病以男性中老年患者居多,以农牧民和防疫员为主,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常受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时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疗效,从而探讨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随机接受PKP治疗的106例患者,按照骨折至接受PKP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于不同时间点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渗漏率确定各组疗效。结果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术后24h 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总渗漏率16.3%,其中亚急性组4.4%,较急性期组的17.6%及慢性期组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的微创方法,选择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更优,尤其是亚急性期骨水泥渗漏率最低。选择慢性期行PKP治疗仍可获得一定远期疗效,但要注意其有着较高的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的临床价值。 方法214例布鲁菌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多西环素、利福霉素联合抗布鲁杆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150 mg/d、1次/d静脉滴注,2周后改甘草酸二胺150 mg口服,共6周。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转氨酶异常率为36.5%和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70、P = 0.000),发生于入院2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分别占29.8%和12.7%(χ2= 9.39、P = 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院4~6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占6.7%和1.8%(χ2= 3.20、P = 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53.3±76.9)U/L和(78.1±34.3)U/L(t = 2.28、P = 0.01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27.5±62.1)U/L和(62.2±31.8)U/L(t = 2.03、P = 0.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利福霉素停药率分别为30.8%和10.9%(χ2=12.91、P = 0.000)。 结论异甘草酸镁对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62例患者就诊时和抗生素治疗1周、2周、4周等后分别静脉采血,检测血清CRP、血沉(ESR)及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设CRP〉8.0mg/L为阳性、WBC〉10.0×109/L为阳性,ESR〉20mg/h为阳性;其中就诊时CRP阳性率98.38%,WBC阳性率30.65%,ESR阳性率41.94%,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62例CRP〉8.0mg/L患者抗生素治疗或内固定物拆除术后CRP下降明显,治疗前后CRP、WBC、ESR水平t检验,CRP、ESR有显著差异(P〈0.01);WBC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RP是骨折术后迟发性感染诊断的敏感指标,并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鉴别革兰阳性菌(G^+菌)和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作用。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痰细菌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G^+菌组和G^-菌组,比较两组患儿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水平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2例儿童CAP患者,其中G^+菌感染58例,G^-菌感染64例。G^-菌感染者外周血PCT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者(13.29±4.30ng/ml vs 7.22±1.07ng/ml,P〈0.001),而hsCRP(12.64±6.20mg/L vs13.27±6.90mg/L,P〉0.05)和WBC计数[(11.28±4.30)×10^9/L vs(12.43±3.70)×10^9/L,P〉0.05]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提示,PCT=7.50ng/ml时,PCT诊断G^-菌感染儿童C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85.6%。结论PCT对鉴别儿童CAP患者病原菌类型(G^+菌或G^-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5种常用诊断人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效果,为布鲁菌病的诊断制定最有效、最实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案,并评估试管凝集滴度在判断布鲁杆菌感染严重程度中意义。 方法收集37例布鲁菌病确诊病例血清标本作为实验组,78例非布鲁菌患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虎红凝集试验(RBPT)、乳胶凝集试验(LAT)、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免疫胶体金法(GIC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抗-布鲁菌,比较以上5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析其诊断意义;并分析试管凝集试验不同抗体滴度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价试管凝集试验滴度效价在评估布鲁菌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结果RBPT、LAT、SAT、iELISA和GICA 5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97.08%、97.81%、95.62%、95.62%和90.51%,特异度分别为97.44%、96.15%、98.72%、79.49%和93.59%,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4、0.94、0.75和0.84;不同SAT滴度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3.706、P > 0.05)。 结论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程选择合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RBPT、LAT、SAT的检测效果均较好,RBPT联合LAT进行初筛以减少漏诊;而SAT滴度效价并不能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12例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12例布鲁菌病患者中,急性期患者246例(78.8%),慢性期患者66例(21.2%),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84例(92.0%)。253例(81.1%)患者表现典型,主要有发热、腰腿痛、关节痛、大汗和乏力;不典型表现病例59例(18.9%),包括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运动系统症状或者以颜面部水肿、消瘦起病。急性期发病1个月以内就诊者231例(93.9%),就诊至确诊间隔时间1个月以上者96例(39%)。慢性期主要包括延误诊断和治疗不规范。治愈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0、P0.001,χ~2=45.784、P0.001)。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典型病例占大多数,但延误诊断比例较高,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与警惕,及时诊断并规范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慢性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指数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丹阳市中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者7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治疗组(37例)和西药+中医治疗组(37例),西药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西药+中医治疗组患者在其基础上施加针灸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水平、呼吸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氧分压(PaO2)(t = 0.414、P = 0.340)、氧饱和度(SaO2)(t = 0.837、P = 0.203)、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t = 0.517、P = 0.304)、血白细胞计数(WBC)(t = 0.071、P = 0.94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t = 0.399、P = 0.346)、呼吸指数(t = 0.440、P = 0.331)和APACHE Ⅱ评分(t = 0.474、P = 0.3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西药+中医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91.89% vs. 70.27%,χ2 = 5.638、P = 0.018);西药+中医治疗组患者PaO2(t = 33.824、P < 0.001)、SaO2(t = 2.701、P = 0.004)水平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而PaCO2(t = 20.196、P < 0.001)、WBC水平(t = 2.380、P = 0.020)、肺泡动脉氧分压差(t = 18.923、P < 0.001)、呼吸指数(t = 5.302、P < 0.001)、APACHE Ⅱ(t = 4.450、P < 0.001)评分、PCT(t = 5.625、P < 0.001)和CRP水平(t = 5.625、P < 0.001)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疗效,改善其动脉血气指标、增高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降低患者APACHE Ⅱ评分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成功清除丙型肝炎病毒(HCV)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 方法共纳入111例经DAAs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CHC患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肝硬度(LSM)、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和Fib-4评分(Fib-4 score)的变化;将患者按应用DAAs治疗前的诊断进行分组,其中慢性肝炎组77例,代偿期肝硬化组1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21例,比较各组患者DAAs治疗前后LSM、APRI和Fib-4评分的变化;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性别、基因型、体重指数(BMI)、WBC、PLT、ALT、AST、TBil、APRI和Fib-4评分的基线值对LSM变化值的影响。 结果入组111例患者,WBC、PLT升高,ALT、AST和TBil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3.842、P < 0.001,Z =-3.854、P < 0.001,Z =-8.919、P < 0.001,Z =-8.882、P < 0.001,Z =-4.487、P < 0.001),而入组111例患者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0.287、P = 0.774,Z =-0.424、P = 0.671)。111例患者的3种无创肝纤维化指标,即LSM、APRI和Fib-4下降,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6.955、P < 0.001;Z =-8.836、P < 0.001;Z =-6.838、P < 0.001),其中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LSM、APRI和Fib-4下降幅度均较慢性肝炎组显著(LSM:χ2 = 13.52、P < 0.001,χ2 = 34.00、P < 0.001;APRI:χ2 = 10.84、P < 0.001,χ2 = 28.38、P < 0.001;Fib-4:χ2 = 16.83、P < 0.001,χ2 = 29.36、P < 0.001)。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LSM、APRI和Fib-4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M:χ2 = 1.08、P = 0.58,Fib-4:χ2 = 0.84、P = 0.66,APRI:χ2 = 0.09、P = 0.96)。较高ALT基线值[P = 0.045,OR(95%CI)= 0.918(0.844~0.998)]、AST [P = 0.013,OR(95%CI)= 0.862(0.767~0.969)]和APRI基线值[P = 0.032,OR(95%CI)= 0.001(0.000~0.555)]或较低WBC基线值[P = 0.019,OR(95%CI)= 2.508(1.161~5.421)]患者获得SVR后LSM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成功清除CHC患者的HCV可使其肝纤维化显著改善,且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更为显著。对CHC患者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尽早实现SVR可阻滞CHC患者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进展,从而减少肝硬化失代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2倍(2× 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LT< 2× ULN、HBV DNA阳性、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活检的CHB患者共91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G2以下者定为轻度炎症组(61例),G2及以上者定为中度炎症组(30例);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69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2例),分别将炎症两组、纤维化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进行对比分析(Wilcoxon W检验和χ2检验)与相关性研究(φ相关分析)。 结果91例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组与中度炎症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095、P = 0.036,Z = 3.927、P < 0.001,Z = 2.900、P = 0.004,χ2 = 10.972、P = 0.001)。无明显纤维化组与明显纤维化组患者AST、GLO、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933、P = 0.003,Z = 3.064、P = 0.002,Z = 2.544、P = 0.011,Z = 2.231、P = 0.026,χ2 = 10.116、P = 0.001)。HBV DNA水平在肝组织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无明显纤维化组和明显纤维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908、P = 0.056,Z = 1.729、P = 0.084)。ALT、AST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度相关(rφ = 0.211、P = 0.044;rφ = 0.284、P = 0.007);AST、WB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度相关(rφ = 0.222、P = 0.035,rφ = 0.289、P = 0.006);GLO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中度相关(rφ = 0.457、P < 0.001)。 结论对于ALT< 2× ULN、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机率高;WBC、PLT、AST、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其中GLO水平> 30 g/L的患者与肝组织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和降钙素原(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的PCT、白细胞(WBC)水平、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差异及其与CPIS的相关性。 结果与入院第1天相比,生存组患者治疗7 d后PCT水平和CPIS值显著下降(P均< 0.001);治疗前后WBC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院第1天相比,死亡组患者治疗7 d后WBC、PCT和CPIS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组间比较PCT和CP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第1天SCAP患者WBC、PCT、CPIS与预后均无相关性;第7天SCAP患者WBC与预后无相关性(P > 0.05),第7天SCAP患者PCT及CPIS与SCAP的预后相关(r = 0.44、P = 0.023,r = 0.58、P = 0.017)。 结论PCT和CPIS与老年SC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SCAP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标记,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患者发生早期胆道感染时降钙素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胆道梗阻患者63例。根据术后胆汁培养和症状体征分为非感染组(24例)和感染组(39例)。比较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值(NE%),分析PCT、WBC和NE%在胆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包括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分析手术前后感染者的PCT、WBC和NE%变化。 结果感染组患者PCT、WBC和NE%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1.35 ± 0.15)ng/ml、(9.48 ± 1.17)× 109/L、(79.24 ± 7.83) vs.(0.16 ± 0.04)ng/ml、(8.14 ± 0.87)× 109/L、(67.93 ± 6.09)](t = 37.936、4.841、6.035,P均< 0.001)。感染组患者PCT、WBC和N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568和0.519,PCT作为检测指标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显著高于WBC和NE%。感染组患者术后3 d PCT、WBC、NE%水平显著低于术前[(2.63 ± 0.21)ng/ml、(10.27 ± 1.35)×109/L、(79.96 ± 7.23) vs. (0.86 ± 0.09)ng/ml、(8.23 ± 0.97)× 109/L、(71.11 ± 6.36)](t = 39.049、6.442、4.933,P均< 0.001)。 结论PCT对胆道梗阻患者发生早期胆道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不同病原菌所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差异,为重症肺炎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78例,根据病原菌种类将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感染组:真菌组(F)、革兰阳性菌组(G+)、革兰阴性菌组(G)和复合感染组:真菌+革兰阳性菌组(F + G+)、真菌+革兰阴性菌组(F + G),共5组。比较各组患者PCT、CRP、WBC计数和IL-6水平。 结果各组患者基础疾病、收缩压、体温、心率、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781、P = 0.007);各组患者血清WB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373、P = 0.005)。各组患者CRP和IL-6水平变化范围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1.203、P = 0.115,F = 4.572、P = 0.248)。 结论低水平PCT和高水平CRP提示重症肺炎患者为真菌感染,降钙素原显著上升表明重症肺炎患者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为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者共104例,按照是否伴有细菌感染分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的差异,计算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效率。 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较非细菌感染组患者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316、8.389、8.495,P均= 0.0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PCT、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687、21.682、22.753,P均= 0.00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与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65、11.665,P均= 0.000)。 结论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对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率,同时有利于对细菌性感染的准确判定,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特点及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以指导该病的早识别、早诊断和早治疗。 方法选取200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的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患儿共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60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且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红"、"三痛"典型表现发生率并不高。实验室指标检查显示:入组患儿白蛋白异常、尿蛋白异常、降钙素原、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 < 30 × 109/L(χ2 = 34.75、P < 0.001)、ALT > 500 U/L(χ2 = 27.30、P < 0.001)、PCT > 25 ng/ml(χ2 = 8.45、P = 0.02)、尿蛋白阳性(χ2 = 11.32、P < 0.001)和Scr > 250 μmol/L(χ2 = 7.89、P < 0.001)共5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该提高警惕;PLT、ALT、PCT、Scr显著异常及尿蛋白阳性是重型HFR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