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部电离辐射对小鼠非照射区域骨髓造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解放军第兰军医大学辐照中心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选择雄性昆明小鼠180只,采用次序随机分组法分4组,即正常对照组、全身照射组、左半身照射组及全身屏蔽照射组。每组45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其他处理;全身照射组固定于照射架内;左半身照射组麻醉固定体位,用铅砖屏蔽右半身;全身屏蔽照射组麻醉固定,用铅砖屏蔽全身。应用8.0Gy ^60Coγ射线照射,剂量率68.46cGy/min。照射后不同时相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观察骨髓细胞凋亡情况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等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 结果:全身照射组照射后第8天死亡2只,第9天死亡4只,其余各组无脱失。①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有核细胞数照射后24h和48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高于半身照射组照射侧(左侧)(P〈0.01)。②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凋亡率照射后2d和9d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半身照射组照射侧(左侧)(P〈0.01)。③非照射区域照射后24h和48h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高于半身照射组照射侧(左侧)(P〈0.01)。④照射后12h和24h左半身照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全身照射组(P〈0.01)。⑤照射后2d和9d左半身照射组小鼠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全身照射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支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显著高于全身照射组(P〈0.01)。 结论:局部电离辐射作用后,可导致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72岁。因头昏、乏力、腰背酸痛2个月于2004年6月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四肢关节、脊柱正常。血常规:WBC3.1×10^9/L,中性粒细胞0.57,淋巴细胞0.40,单核细胞0.03,Hb56g/L,BPC130×10^9/L;血沉111mm/1h;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原幼浆细胞占0.640。免疫球蛋白:IgG9.08g/L,IgA9.46g/L,IgM0.35g/L,κ轻链4.40g/L,λ轻链13.6g/L。  相似文献   

3.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8岁。因左上腹不适伴反复乏力、盗汗、咳嗽3个月入院。查体:T38.0℃,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咽稍红,扁桃体不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下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无特殊;腹膨隆,巨脾,Ⅰ线10cm,Ⅱ线12cm,Ⅲ线2cm,质中,轻压痛。入院血常规:WBC286.2×10^9/L,HB75g/L,PLT302×10^9/L,幼稚细胞62%,网织红细胞(RET)1.9%;骨髓涂片:粒系增生极度活跃,中性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为71%;Ph染色体阳性;肝功能:白蛋白31g/L,总胆红素(TB)64.1μmol/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COPD患者共73例(重度21例,中度21例,轻度31例),正常对照3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类胰蛋白酶,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在UniCAP10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上进行UmCAP Tryptase检测。结果:①老年COPD患者(重、中、轻)急性期血浆类胰蛋白酶水平分别为(7.65&;#177;2.79),(6.19&;#177;2.50),(4.43&;#177;2.08)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6&;#177;0.74)ng/L,(t=4.43,5.37,3.34,P均&;lt;0.01)。各组急性期血浆IL-8值分别为(99.71&;#177;24.05),(45.01&;#177;13.33),(26.36&;#177;6.00)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6&;#177;3.40)ng/L(t=12.32,7.25,6.27,P均&;lt;0.01)。各组急性期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值分别为[84.07&;#177;17.22),(63.72&;#177;10.96),(67.40&;#177;22.1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30.05&;#177;10.94)ng/L(t=8.63,6.76,7.71,P均&;lt;0.01)。治疗后,重度、中度COPD患者血浆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值明显降低(P&;lt;0.01);重度、轻度COPD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值明显降低(P&;lt;0.01)。②各组(重、中、轻)急性期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绝对计数分别为(13.40&;#177;0.90),(8.61&;#177;0.73),(6.05&;#177;0.51)&;#215;10^9 L^-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绝对计数分别为(0.39&;#177;0.11),(0.37&;#177;0.08),(0.33&;#177;0.10)&;#215;10^9 L^-1明显高于对照组(5.13&;#177;0.57),(10.19&;#177;0.08)&;#215;10^9 L^-1(P均&;lt;0.01),而治疗后,明显降低(P&;lt;0.01)。③老年COPD患者急性期血浆中类胰蛋白酶与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lt;0.05)。结论:COPD不仅仅是中性粒细胞相关性的疾病,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介质也积极参与COP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即表达黏附分子CD11b、CD18、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舣检测30例普通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1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黏附分子CD11b、CD18、MPO的变化,并与2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①普通组和重症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普通组MPO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重症肺炎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MPO明显低于普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普通组常规治疗10d后CD11b、CD18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10d后普通组MPO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殆疗后各组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仍未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表达黏附分子CD11b、CD18增多;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增强,表现为MPO表达增多;重症肺部感染可抑制MPO表达,从而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对患者预后不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F)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6例难治复发NHL患者接受FCHOP方案治疗,按恶性度分为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按免疫组化分型,分为B-NHL组与T-NHL组。均经2疗程化疗。19例患者同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WBC〈2×10^9/L持续的时间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用药后所有患者的淋巴结均有所缩小,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HL组优于T—NHL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与不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不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CHOP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NHL治疗疗效较好,毒性可耐受;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血片分类:原粒0.01,杆状粒细胞0.03,分叶粒细胞0.63,单核细胞0.05,淋巴0.28。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0.18,原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105,晚幼粒0.02,杆状粒细胞0.015,分叶粒细胞0.03。  相似文献   

8.
急性普罗帕酮中毒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凤  陈辉  杨擎  王超 《临床荟萃》2009,24(5):392-392
患者,女,27岁,因头晕、恶心、心前区不适1小时,于2008年10月7日9:30时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95/6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表情淡漠,皮肤黏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齐,第二心音分裂,腹部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21×10^9/L、中性粒细胞0.526;心肌酶、肝肾功能、血离子均正常。10:10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遂即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前区拳击2次、心外按压及吸氧,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病人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0.5×10^9/L)时具有很大的感染危险性。现报告1例白血病病人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出现会阴部血肿至局部坏死的病人.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坏死局部创面处理和全身支持治疗,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教育.病人住院1个月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 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 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1.
1.对象50例正常人,均为体检合格的献血员,40例病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以耳垂血白细胞计数结果划分;<4.0×10^9儿为低白细胞患者组,>10.0×10^9/L为高白细胞患者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前粒细胞减少处理方法。方法: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或WBC≥3.0×10^9/L,N≥1.8×10^9/L,继续原方案化疗(化疗组14例),2d后复查血象;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200mg,5h后复查血象(观察组10例)。结果:22例能顺利完成化疗,2例无明显变化,暂缓化疗,需G—CSF治疗。结论:采集血液成分来自循环池,并不能如实反映粒细胞贮备功能,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帮助判断粒细胞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13.
Fechtner综合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对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和功能,以阐明MYH9综合征肾脏病变和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形成的机制。采用半定量Westem—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以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对ⅡA、ⅡB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RT-PCR法检测HEK-293细胞中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ⅡB的表达,并对其进行了免疫共沉淀的研究。结果显示:先证者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比值为(0.35&#177;0.12),较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的比值(0.87&#177;0.18)明显减少(P〈0.01)。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在HEK-293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和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均有表达,而阴性对照两者均无表达。结论: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负显性效应导致了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产生。ⅡA和ⅡB有明显的相互作用,ⅡB至少是部分补偿了Fechtner综合征突变的ⅡA蛋白的作用并延缓了组织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病例】男,63岁。因腹痛伴全身乏力3天入院。病后晕倒2次。查体:体温37℃,脉搏72/min,呼吸20/min,血压90/50 mmHg。腹肌紧张,上腹部及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心、肺、肾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体征。诊断性腹穿阴性。查血白细胞31.3×10~9/L,中性粒细胞0.926,淋巴细胞0.029,血红蛋白112 g/L,血小板90×10~9/L;红细胞沉降率22 mm/h;血电解质、血及尿淀粉酶、粪常规均正常;血糖13.21 mmol/L。腹腔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并胆囊炎性声像改变,肝、肾角微量积液;腹部CT扫描示胰腺各段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青年和老年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000—01/2002—06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分为老年病例组(n=61)、老年正常组(n=37)、青年病例组(n=64)和青年正常组(n=59),进行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尿酸等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病例组脉压高于其他组,与青年病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88,P=0.03);青年病例组以饮酒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与老年病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802;P&;lt;0.001);青年病例组尿酸和脂蛋白a明显高于青年正常组,老年病例组脂蛋白a高于老年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519,2.054,3.981;P=0.013,0.043。0.005);青年正常组和青年病例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老年正常组和老年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老年正常组和老年病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87~5.236;P&;lt;0.05~0.001);老年病例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明显高于青年病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16,P=0.017)。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病变以脉压增加的全身动脉硬化为主;高尿酸_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青年冠心病的主要特点;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在青、老年之间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失神经大鼠阴茎海绵体肌电图(CC-EMG)的变化,探讨勃起功能的神经机制,为肌电图诊断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海绵体神经损伤组、腹下神经损伤组和盆神经损伤组,每组8只。大鼠神经损伤3周后,于清醒状态下行阴茎CC-EMG检测,比较各组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前、后阴茎CC-EMG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应用阿朴吗啡前及应用后5min和10min,CC-EMG组内各项观察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使用阿朴吗啡后10min,均方根振幅(RMS)均明显高于海绵体神经损伤组、腹下神经损伤组和盆神经损伤组(P〈0.05),而在阿朴吗啡应用前和应用后5min,H/L均明显小于海绵体神经损伤组(P〈0.05);海绵体神经损伤组阿朴吗啡应用前及应用后5min和10min,H/L均明显高于腹下神经损伤组(P〈0.05),而在应用阿朴吗啡前,MF明显高于腹下神经损伤组(P〈0,05),H/L明显高于盆神经损伤组(P〈0.05);盆神经损伤组应用阿朴吗啡后10min,MF明届高于腹下神经损伤组(P〈0,05)。结论CC-EMG可以检测出海绵体神经、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损伤大鼠阴茎海绵体的不同肌电变化,这种肌电变化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这些神经在阴茎勃起功能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椒目油丸治疗早期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的效果与机制。方法选择病程2年以内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用药前后分别做肺功能、气道激发试验,同时检测血清阳离子蛋白(ECP)、IgE及血嗜酸粒细胞数,这些检查项目在用药前必须是异常结果,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所有哮喘患者经4周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和肺功能FEV1、FVC、MMF、PEF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用药前后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0.476±0.203)×10^9/L、(0.193±0.117)×10^9/L;ECP分别为(12.6±7.3)μg/L、(7.3±4.5)μg/L;IgE分别为(721.23±297.56)ku/L、(327.69±137.83)ku/L;气道高反应性(Mch PD20)分别为(1.59±1.29)μmmol/L、(3.89±2.67)μmmol/L,其中有3例患者降至正常。上述所有检查项目治疗结果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椒目油丸能有效地治疗早期哮喘患者,其机制是椒目油丸能降低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8.
例1,女,52岁,因体检发现脾脏肿大入院。两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汗,尤以夜间为甚,伴乏力、下腹部轻微疼痛。服尼尔雌醇3d后出现下肢紫癜,停药后紫癜消退,未作任何处理。体格检查:无发热,无齿龈出血,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无胸骨疼痛。B超显示脾脏肋间厚51mm,有胆囊息肉和子宫肌瘤。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 116.9×10^9/L,早幼粒细胞0.02,中幼粒细胞0.15,晚幼粒细胞0.10,中性杆状核细胞0.27,中性分叶核细胞0.29,嗜酸性分叶核细胞0.03,嗜碱性分叶核细胞0.06,淋巴细胞0.05,单核细胞0.03,分类100个白细胞见4个有核红细胞,Hb120g/L,BPC234×10^9/L;骨髓涂片见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11.93:1,原始粒细胞0.010,早幼粒细胞0.020,中幼粒细胞0.330,晚幼粒细胞0.160,中性杆状核细胞0.175,中性分叶核细胞0.060,嗜酸性分叶核细胞0.115,嗜碱性分叶核细胞0.025,早幼红细胞0.010,中幼红细胞0.015,晚幼红细胞0.050,淋巴细胞0.015,单核细胞0.010,组织细胞0.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女子田径运动员免疫细胞对不同运动负荷的应答性变化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在陕西省田径队女子400m跑运动员(n=9)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前后。应用YSI-1500SPORT血乳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全血乳酸含量及应用MET BC-2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液免疫指标(白细胞总数;淋巴细囊;中性粒细囊;单核-巨噬细胞)进行测定。结果:①大运动量硼练后即刻,淋巴细胞显著升高(t=2.31,P&;lt;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非常显著升高(t=7.07~7.15,P均&;lt;0.01以上),单核细胞高于运动前64%,但无显著性差异(t=1.59,P&;gt;0.05),恢复3h后,白细胞计数回降幅度不大(t=5.46,P&;lt;0.01),中性粒细胞在继续升高,达运动前的2.3倍(t=5.10,P&;lt;0.01),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已恢复到运动前水平。②比赛后即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赛后即刻分别显著高于比赛前71%,66%,120%(t=3.04~4.84,P均&;lt;0.01),单核细胞高于赛前65%,但无显著性差异(t=2.23,P&;gt;0.05),恢复3h后,白细胞计数回降幅度不大(t=3.56,P&;lt;0.01),中性粒细胞在继续升高,达比赛前的2.2倍(t=7.59,P&;lt;0.01),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已恢复赛前水平。③两种负荷运动后24h,各指标均基本恢复。结论:免疫细胞在不同运动负荷后均会上升,但上升幅度间差异非常大,表明应答不仅影响循环池中自细胞(尤其是粒细胞)的分布,而且可能影响到分裂池与储备池的功能状态,考虑到此特征对改善训练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诱导痰技术检测3种腺苷受体mRNA的表达与哮喘发病及第1秒用力呼气值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该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9例(哮喘组),女7例,男2例;均无吸烟史,至少1个月内未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和职工9例为正常组,皆为健康正常人,无吸烟及过敏性疾病史。实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定知情同意书。取两组对象的诱导痰;贴壁法分离和纯化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并计算相对构成计数的百分比;利用反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诱导痰肺泡巨噬细胞腺苷受体mRNA的表达;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与腺苷受体mRNA的相关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哮喘组诱导痰肺泡巨噬细胞表达A1及A2b和A3腺苷受体mRNA吸光度积分扫描相对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0.44&;#177;0.11,0.48&;#177;0.07,0.48&;#177;0.11;0.29&;#177;0.06,0.30&;#177;0.10,0.36&;#177;0.09,t=2.8,4.63,2.85,P&;lt;0.05~0.01)。②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相对计数构成比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1),而巨噬细胞相对计数构成比明显低于正常组(P&;lt;0.01)。③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在哮喘组与A2b腺苷受体mRNA呈正相关(r=0.49,P&;lt;0.05)。而与A1及A3腺苷受体mRNA表达无相关性(P&;gt;0.05)。结论:A1,A2b,A3腺苷受体可能参与哮喘发病过程,且在哮喘患者诱导痰巨噬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均高于正常人。但腺苷受体亚型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的相关性并不一致,对气道阻塞程度的影响可能不同,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