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设置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124例患者中,在发病后2h内得到及时治疗29例,2~6h得到及时治疗者75例,6~12h得到及时治疗者,〉12h者4例,死亡7例。结论AMI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救治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设置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 124例患者中,在发病后2h内得到及时治疗29例,2-6h得到及时治疗者75例,6-12h得到及时治疗者,>12h者4例,死亡7例.结论 AMI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救治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2 h、2~6 h、6~12 h、>12 h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分别有8例、14例、4例、1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能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6年10月~2008年4月广东省中医院62例AMI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者入院后90 min内血管开通者(绿色通道成功实施)为24例,成功率100%,无1例死亡;超过90 min血管开通者(绿色通道未成功实施)27例,死亡1例;超过90 min血管未开通者(绿色通道未成功实施)11例,死亡2例.结论 急诊AMI绿色通道的成功实施可使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显著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对急诊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52例开通绿色通道迅速施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从接诊到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平均25min,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2h内16例,3h内20例,4h内12例,5h内4例,梗死血管再通率92.3%。全部患者溶栓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严格掌握AMI患者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开通绿色通道,早期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在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完成溶栓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绿色通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情况。结果发病时间小于6 h的39例患者,进行动脉溶栓15例,静脉溶栓24例。其中36例痊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卒中绿色通道的建立可以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时间,使脑梗死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急诊科配备急诊ICU人员和设备,开辟AMI急诊绿色通道,对可疑AMI患者一律立即转入急诊绿色通道,对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迅速施行急诊静脉溶栓。结果:从接诊到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平均25min,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2h内8例,3h内10例,4h内6例,5h内2例,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4.6%。全部病人溶栓过程未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对急诊绿色通道AMI病人施行急诊静脉溶栓,可避免门诊转送及进行各种检查耽误时间而使溶栓延迟,获得了宝贵的溶栓最佳时机,提高了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6年152例AMI患者发病24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143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94.07%,病死率2.63%,平均住院13d。结论:对于胸痛〉12h但〈24h,仍然有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急诊PCI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固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door-to-ballom DTB)内得到治疗.结果:135例患者,在发病后30分钟内得到及时治疗的有36例,30~60分钟内得到治疗的有60例,60~90分钟内得到治疗的有39例,死亡9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实施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病人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时IL-6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与非溶栓时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AM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 选择30 例发病12h 内入院的AMI病人,其中13 例于发病后12h 溶栓成功,8 例溶栓未通,9 例未予溶栓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时的IL-6浓度,并与1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入院后28d 行多普勒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结果 30 例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的IL-6 浓度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 4.20~6.28,P 均<0.01),溶栓再通组12,48h 时IL-6 浓度与溶栓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3.42~4.71,P< 0.01)。IL-6 浓度峰值与肌酸磷酸激酶(CPK)、LVEF无相关性(r= 0.21,- 0.31,P> 0.05)。④结论 IL-6 参与AMI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检测IL-6 浓度对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急诊心功能不全的分型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可行性 .方法 选择急诊就诊的心功能不全 (10 9例 )和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入住ICU的患者 12 1(男 6 3,女 5 8)例 ,在就诊即刻至 2 4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以及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结果  5例超声声窗差排除出本研究组 (4 .1% ) ,116例 (95 .9% )进行分析 .急诊就诊的心力衰竭的大多数病因是高心病、肺心病和冠心病 ,分别占 48% ,19%和 2 1% .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 16例 ,占 15 % ,仅凭临床未能作出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超声心动图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异常 ,7例急性心肌梗死 RWMSI大于 1,5例在 6h内未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急诊就诊的心力衰竭的分型及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诊断单纯舒张功能不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有助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但是在溶栓的最佳 6 h内不能增强诊断及溶栓治疗的信心 .超声心动图在急诊科用于心功能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价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b)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b的水平。结果:再灌注组血清Mb的峰浓度(619.59±198.55ng/ml)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487.31±60.87ng/ml),而且再灌注组较未再灌注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明显提前(192min对480min,P<0.01),再灌注组Mb的2小时出现率(Mb2/Mb0)较未再灌注组也显著增高(4.24对2.12,P<0.01)。结论:血清Mb值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冠脉再灌注后早期上升、快速达峰,可以作为一种可靠而简便的判断AMI再灌注治疗成功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心脏生化标志物联合应用评估胸痛87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生化标志物即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在急诊胸痛患者筛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7例急诊胸痛患者2h及4h后各检测1次cTnI、MYO、CRP。结果:cTnI阳性23例,MYO阳性46例,CRP阳性45例。其中,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2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胸痛4h,三者心肌梗死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00%、79.70%、91.67%,特异性分别为81.67%、71.43%、82.40%。结论:cTnI、MYO、CRP联合检测不仅能快速诊断AMI,而且可预测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TAT变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方法AMI患者34例,对照33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TAT;对其中6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6 h及对12 h的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TAT[(13.10±6.70)μg/l]较对照组[(6.96±3.60)μg/l]显著升高(P<0.01);6例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6 h后,TAT[(15.10±7.60)μg/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TAT是AMI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40例急性心肌梗塞(以下简称急性心梗)患者于静脉内溶栓前、溶栓2、24、72h及1周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心钠素(ANP)、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发现溶栓前心梗组较对照组ANP明显升高(P<0.01),2h达高峰(P<0.001),24、72h及1周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仍较对照组增高(P均<0.05)。其中26例再灌注指标明确者ANP2h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0.001)。14例无再灌注指标者则无显著性差异。心梗组AngⅡ于2h达高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4、72h及1周逐渐下降。PRA于2、24及72h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及0.01)。不同部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梗患者血浆AN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01心梗组ANP水平溶栓前、溶栓24、72h及1周与溶栓2h比:ΔP<0.01;ΔΔP<0.0012.2有再灌注指征及无再灌注指征者溶栓治疗后2h血浆ANP水平的变化见表2.26例有再灌注指征者均发生了再灌注心律失常,且于溶栓治疗后2hANP明显升高,与溶栓前ANP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1)。14例无再灌注指征者溶栓治疗后2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预后。方法:11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57例行静脉溶栓、14例行冠状动态内容栓(PTCR)、1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52.6%,其中,AMI发生〈6h者再通率为67.6%,〉6h者再通率仅为20%。PTCR再通率为50%。急诊PTCA手术成功率为91.7%,2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成功。  相似文献   

19.
用普通琼脂糖快速电泳法和2,4—二硝基苯肼法分别测定21例AMI患者血清CK-MM亚型和PK的活力,动态观察AMI发病后不同时间CK-MM亚型和PK的变化,对比CK和CK-MB,以评价各指标在AMI后不同时间的诊断价值。结果:AMI发病5h内首次血清CK-MM3%高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MM3/MM1比值高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而同时限测定的CK、CK-MB和PK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梗塞后6h内MM3/MM1诊断阳性半天高19~24h内PK和CK-MB诊断阳性率最高;36~72hCK诊断阳性率最高。血清CK-MM亚型,尤其是MM3/MM1是AMI最早、最敏感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AM 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2组,分别在发病0~3 h、4~6 h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心绞痛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0~3 h及4~6 h AM I组的血浆H-FABP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心绞痛组(P<0.01),在发病0~3 h及4~6 h内H-FABP诊断AM I的阳性率分别为67.74%和89.66%均高于cTnI(29.03%、62.07%)和CK-MB(0.00%、58.62%)(P<0.01~P<0.05);0~3 h内H-FABP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1.30%和86.84%,CK-MB为0.00%和68.69%;在0~3 h及4~6 h内H-FABP诊断AM I的特异度均为97.06%,cTnI和CK-MB的特异度为98.53%和100.00%。结论:H-FABP较cTnI和CK-MB更具有早期诊断AM I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