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试验…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探讨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综合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从1996年5月至今维持在国家规定标准以下;药物区除投药后1-2上月内鼠密度暂时下降外,大多数月份均在6%以上,且从未下降到3%以下的国家标准;空白区除试验开始后药物杀灭使鼠密度下降外,从第2个月起一直超过6%,大多数月份在12%-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生态学方法的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城镇居民区家栖鼠的效果。方法 :在 1995~ 1996年试验的基础上 ,按照试验的要求继续观察其效果 ,鼠密度监测由每月 1次改为每季度监测 1次。结果 :生态防制区家鼠密度明显下降 ,从试验的第 5个月直至结束后的 4年间鼠密度一直巩固在国家标准 3 %以下 ;药物区仍然是投药后的 1~ 2个月内鼠密度有所下降 ,其他月份均在 6%左右 ,有时高达 10 %以上 ;空白区一直在 10 %左右 ,最高时可达 12 %~ 14 %。结论 :从试验后连续 4年的观察结果表明 ,采用以生态学为主的综合防制方法来控制城镇居民区的家鼠比单一用药物杀灭所取得的效果要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综合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从1996年5月至今维持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药物区除投药后1~2个月内鼠密度暂时下降外,大多数月份均在6%以上,且从未下降到3%以下的国家标准;空白区除试验开始后药物杀灭使鼠密度下降外,从第2个月起一直超过6%,大多数月份在12%~13%。结论:综合防制不仅可以取得与单纯药物相同的甚至更好的灭鼠效果,且可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人畜误食及二次中毒、灭效维持时间不长、鼠类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耗费大量人、财、物力等副作用或弊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文化防制为主的综合防制北方农村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以文化防制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村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12月均控制在国家标准(3%)之下,药物对照村在投药后1-2个月鼠密度可维持在国家标准之内,之后均超过国家标准;空白对照村鼠密度第2个月起超过3%,6个月后一直在16%左右。结论:在北方农村采用教育群众自己动手改变环境,改掉不良卫生习惯,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可达到长期控制鼠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城镇居民区家栖鼠综合防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综合防制的概念已为广大除害防病工作者所接受,并确立为除四害的基本方针,但在具体实施中则往往碰到不少困难,尚需在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以探索出经济有效的防制方法。依据我们1995~1996年在天门市进行的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试验的成功经验及目前鼠类防制现状,从求是出发,对鼠类防制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1 采取综合防制的必要性通常适宜于居民区大规模家鼠防制的方法,主要为药物和生态学防制。我国目前城镇居民区的鼠害防制,多采用药物灭鼠,1年1次或1年两次。我国以往的家鼠防制工作是成功的,尤其是80年代…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1~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结果」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6种,食虫目1种,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9种,食虫目1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12月至次年1月,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6月和12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对各监测点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进行监测,对阳性鼠肺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011年全省共报告HFRS病例513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71/10万,病死率为0.20%.病例分布于全省74个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和唐山市;具有明显的春季及冬季流行高峰,3-6月占发病总数的42.50%,10-12月占30.02%;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组发病364例,占病例总数的70.96%;男女之比为2.72∶1;农民发病占78.36%.居民区鼠密度为2.04%,带病毒率为7.41%;野外鼠密度为0.64%,带病毒率为0.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阳性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 河北省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应以高发病较集中的9个县(区)为重点,加强HFRS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金华市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情况,金华市于2011-2012年在东阳市、磐安县和兰
溪市设置3个市级监测点监测鼠密度,鉴定鼠种,并采集鼠血清检测汉坦病毒(HV) 特异性IgG 抗体。
结果显示:2011年平均鼠密度为2.80%;2012 年平均鼠密度为2.73%;室内以褐家鼠和!胸鼠为优势鼠
种,野外以黑腹绒鼠和褐家鼠及白腹巨鼠为优势鼠种,在所采集的11种鼠血清中有10种检出HV 抗体,
平均阳性率19.08%。说明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胸鼠和/或社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
以黑腹绒鼠、白腹巨鼠和/或褐家鼠为主要宿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其主要宿主已经与以往的黑线姬鼠为主不
同,应采取防鼠灭鼠、在易感人群接种混合型疫苗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
中图分类号:R3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8 0778 03  相似文献   

10.
较发达农村的家鼠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店村家鼠密度在不同环境间差别非常显著,楼房区为9.84%,平房区为17.05%,特殊行业为60.53%。褐家鼠在3种环境的分布极不平衡,楼房区为0,平房区为2.46%,特殊行业为52.63%:小家鼠在3种环境的分布较平均。相对而言,居民区的主要害鼠是小家鼠,特殊行业主要是褐家鼠。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区不同类别房间的鼠密度因食源丰富度、防鼠性等不同而差别非常显著。养猫虽对家鼠有一定影响,但远远不能消除鼠害。卫生的好坏对家鼠密度的影响较大,其中对褐家鼠的影响更显著。农村住房由平房向楼房的发展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会导致家鼠密度下降及家鼠种类组成中大型鼠构成比下降,而特殊行业的鼠害及大型鼠的构成比则上升。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方法控制营区鼠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从根本上控制营区鼠害的方法.方法采用以整治环境、修建并完善防鼠设施为主的生态防治和药物毒杀为辅的综合方法控制鼠害.结果在2000年8月~2003年11月试验的3年里,鼠密度由试前的20.6%持续控制在3%以下,而以前该营区采用药物灭鼠,1997~1999年3年监测,鼠密度存在灭前高、灭后低的迹象,不能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以生态防治为主的方法控制鼠害比单纯药物灭鼠更持久、经济、省力.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城镇巩固灭鼠达标成果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城镇灭鼠不巩固所采用的措施及效果,探讨新条件下的巩固措施。方法:采用灭鼠达标巩固城镇资料分析及现场随机抽样考核办法。结果:(1)采用综合治理,实行专业队有偿服务,巩固了灭鼠成果;(2)鼠密度粉迹法阳性低于3%的城市占87.5%,鼠迹法阳性率小于2%的城市占37.5%;(3)防鼠设施不合格率低于5%的城市占6.25%。结论:巩固灭鼠达标成果应坚持综合治理,通过监督执法,促进特殊行业防鼠设施建设,并加强新灭鼠药饵的应用研究及当地鼠生态特点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卫生城市的残存鼠生态特征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灭鼠先进城市残存鼠生态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方法:选择城区内不同类型环境,采用粘鼠胶捕鼠,进行鼠种鉴别,结果:试验区内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一般单位鼠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种群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最大,为0.939。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以褐家鼠与小家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之间较高。结论:针对残存鼠的生态特征,采用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技术,能把鼠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情况和规律 ,为制定灭鼠巩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0 .0 0 5 %溴敌隆毒米饱和投毒灭鼠 ,后逐月用粉迹法和笼夜法测定鼠密度。结果 :灭鼠较彻底、环境卫生条件好的住宅区 ,低鼠密度可保持 5~ 6个月 ,8个月后鼠密度即恢复到灭鼠前的水平。环境卫生差 ,鼠密度高的农村 ,仅通过毒鼠难以把鼠密度降到较低水平 ;即使通过连续灭鼠把密度大幅度降下来 ,但 1~ 2个月后又恢复至灭鼠前的水平。不同季节灭鼠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的速度与灭鼠率、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即灭鼠率高、环境卫生条件好的恢复慢 ;否则 ,恢复快。农村灭鼠必须把毒鼠和改造环境结合起来 ,方能有效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15.
敌鼠钠盐、大隆防治家栖鼠的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第一代 (敌鼠钠盐 )和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 (大隆 )的现场防制效果。方法 在环境条件相同的两个社区分别以 0 .0 2 5 %敌鼠钠盐和 0 .0 0 5 %大隆毒饵饱和投放法实施灭鼠 ,用粉迹法考核灭鼠效果 ,并连续 6个月进行种群数量监测。结果 敌鼠钠盐和大隆的灭鼠率分别为 80 .3 %和 87.7%,经 χ2 检验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 χ2 =2 .764 <χ20 .0 5,P >0 .0 5 )。结论 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仍具有良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湛江地区家鼠抗药性的动态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家鼠抗药性的动态及防制对策。方法根据家鼠抗药性和鼠情监测资料用百分率和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17年后黄胸鼠产生了群体抗性,抗性个体百分率为17.7%(10.6%~33.3%);不同调查地点和不同鼠种的抗药性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湛江地区家栖黄胸鼠已产生群体抗药性;建议继续加强抗药性监测,并根据抗性动态变化选用对应灭鼠药物,灭鼠措施应向综合防制转变。  相似文献   

17.
特殊环境杀它仗灭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验证杀它仗在特殊环境的灭鼠效果,探索适当的应用技术。方法:常规灭鼠试验方法。以鼠迹法测定鼠密度,据此计算灭效。结果:特殊环境杀它仗灭鼠试验分3个阶段:第1阶段用杀它仗蜡块、切麦等成品毒饵,在医院、饭店、养鸡场分别取得87.74%、91.39%、86.67%的灭效;第2阶段用杀它仗母粉临时配制的毒水及水果、面包渣、玉米面等毒饵,医院、饭店的灭效进一步提高到98.82%、98.07%。第3阶段在医院、饭店采取环境改造、改善卫生状况、防鼠等措施,灭效分别达到100%、99.14%。4个月后跟踪调查,医院、饭店、养鸡场的鼠密度分别回升到0.38%、0.85%、13.89%。养鸡场由于缺少第2、3阶段,4个月后鼠害已非常严重。结论:杀它仗对鼠类有良好的适口性,在特殊环境灭鼠效果良好;采取环境治理与防鼠等配套措施,可增强灭效,延缓鼠类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The German A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an (Infektionsschutzgesetz, IfSG) provides a legal framework for activ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ncerning communal rodent control. However, actual governance of communal rodent control is relatively heterogeneous, as federal states (Bundesländer) have different or even no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ensal rodent infestations (e.g. brown rats, roof rats and house mice). Control target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are rarely precisely defined and often do not go beyond general measures and objectives. Although relevant regulations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agreed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rodent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is not expressed as such. A centrally managed database-supported municipal rodent control is a key factor for sustainability because it allows a systematic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 and reduce rodent populations. The definition of control objectives and their establishment in legal decrees is mandato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rodent populations at a local level. Systematic recording of rodent infestations through municipal-operated monitoring provides the essential data foundation for a targeted rodent management which is already implemented in some German and European cities and nationwide in Denmark. A sustainable rodent management includes a more targeted rodenticide application which in the long-term will lead to an overall reduction of rodenticide use. Thus, the benefits of sustainable rodent management will be a reduction of rodenticide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prevention of resistance and long-term economical sav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