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49例29岁-7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79.59%。溶栓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85.41%,加速性自主心律仅发生在再通组,大多是一过性。结论:加速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AMI后 6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 6~ 2 4h行直接PCI术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血管病变者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P <0 .0 5 ) ;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未能开展该项治疗技术的医院,采取静脉溶栓治疗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再灌注心律失常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十分常见的表现。我们对AMI患者溶栓前应用胺碘酮后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尿激酶对48例老年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及护理。结果:预防和减轻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强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兔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急性心肌梗死组,Ⅲ组:缺血再灌注组,Ⅳ组:利多卡因组,Ⅴ组:索他洛尔组。Ⅱ、Ⅲ、Ⅳ、Ⅴ组分别结扎程状动脉左室支中点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观察索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PVC)、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cnardia,VT)、心室颤动(vem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应用利多卡因和索他洛尔后,PVC、VT、VF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利多卡闲和索他洛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利多卡因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对心肌梗死范围无影响.索他洛尔不仅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能显著的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结论索他洛尔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的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灌注的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灌注的MRI实验研究苏宏冯晓源沈天真陈君坤陈星荣随着心血管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流再灌注成功率明显提高,其对于降低AMI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准确判定AMI溶栓治疗后有无血流再灌注,对评价临床疗效及...  相似文献   

7.
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是目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1)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是通过静脉注入溶栓剂,溶解梗塞相关血管中的血栓,恢复梗塞区的血供应。静脉溶栓疗法是溶解梗塞相关血管中血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溶栓后再灌注可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院1998.9~2000.10间采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是当今抢救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手段。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灌注,使缺血心肌在一定时间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甚至是致命的。故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RA的观察及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93例AMI患者,其中49例符合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于心电图ST段抬高型、12h之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使心肌再灌注,达到缩小梗死灶、改善心肌功能和减少死亡的目的,成功率53%~75%。在临床溶栓成功之前,常见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基本都发生在溶栓初始。我们还观察到部分病人在溶栓成功之前突然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和心绞痛程度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10.
Na+通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及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黄大显刘国树杨廷树智光李天德盖鲁粤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2.2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对随后发生的持续严重缺血的保护作用,即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防止再灌注心律失常等.临床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前反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并能减少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心脏破裂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但缺血预适应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本文就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影响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曹国伟  张玉会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77-2178
AMI的再灌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再灌注损伤和心肌顿抑使患者再灌注之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采取环磷腺苷葡胺合曲美他嗪治疗45例AMI.并与单纯再灌注治疗45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合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结果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芎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本综述了TMP的抑制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通过清除自由基、钙拮抗而发挥的抗缺血、抗再灌注损伤作用。国内临床常应用于冠心病、急、慢性陈旧性心肌梗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亦有应用。机制是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化生四烯酸代谢,通过激活NO合成酸而实现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4.
宋冬林  李春华  杨涛 《武警医学》2017,28(5):437-439
 目的 探讨术前负荷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复流的干预作用。方法 序贯入选80例在武警天津总队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PCI术前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1.5 μg/kg负荷剂量静推rhBNP;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给药后冠脉无复流(2.5% vs 15.0%)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hBNP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rhBNP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预后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再灌注心肌缺血改善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无创、准确及安全地诊断心肌活性及灌注状态对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二次谐波显像技术及可通过肺循环使左室心肌显的声学造影剂的联合应用,可迅速相...  相似文献   

16.
李春杰  曹洪欣  余柏林 《人民军医》2003,46(12):692-694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8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8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32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共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PCI术后并发症,总结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发病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 通过严密观察,总结出再灌注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出血等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护理,配合治疗,患者症状能得到及时缓解,均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病情观察,有助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陈维静  柳勤睿 《人民军医》1999,42(7):391-392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AMI发生后的10d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达100%[1],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预后。1988~1998年,我们收治AMI合并心律失常57例,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45例,女12例;年龄48~73岁,平均61.7岁。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9例,侧壁9例,高侧壁2例;其中广泛前壁合并正后壁5例,有18例系再发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2 AMI合并心律失常类型 本组缓慢型心律失常21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9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24例,其中…  相似文献   

19.
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乃至微血管完整性被破坏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后无心肌再灌注(无再流现象)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内皮功能不全可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张力调节机能受损。冠状动脉血管壁重塑,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以及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和黏附,从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展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动态MRI对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MRI对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实验研究施裕新周康荣陈祖望王佩芬唐光才曾维新王灏陈财忠姚瑞明黄纲心肌梗死后及早获得再灌注是解救濒死缺血心肌,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检测再灌注尚无理想的无创伤性方法。笔者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动态MRI在识别心肌梗死再灌注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