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0例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接受双源 CT 双能量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得的数据在双能去骨软件中去除钙化及骨质,再在3D 软件中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结合原始图像对移植血管进行评价.结果双能量CT 血管造影显示10例患者移植血管清晰,管腔通畅,位置及形态正常,连接处以远血流部分恢复,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004-06—2006-05对连续68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种后处理图像相结合共显示移植血管87条,包括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内腔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和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人工移植血管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在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1970年1月至1976年5月有800例施行心导管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且在检查前五天内曾行心脏透视。其中585例血管造影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215例正常或有无意义的病变。心脏透视中共250例发现有钙化,其中236例(94%)血管造影证实有一支或多支主要冠状动脉的≥75%狭窄。仅6%有钙化的患者血管造影显示正常的冠状动脉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人工血管移植术后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患者定期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血管探针等技术方法分析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4例主动脉瘤及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均通畅;1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3例通畅,5例轻度狭窄,2例中重度狭窄,3例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随访复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24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100例,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胸壁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 140例.术后每6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桥血管通畅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转为正中开胸或体外循环,共包括237例单侧乳内动脉(IMA)游离和3例双侧IMA游离,无手术死亡.24例(10%)使用杂交技术.术后随访41.1±12.9个月,无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术后随访3年(最长时间91个月)的结果显示,TE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7.1%,MID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6.4%.结论 机器人辅助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特定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乳内动脉桥可以保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多排螺旋CT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对113条旁路血管(其中内乳动脉桥42条,隐静脉桥71条)分别用16排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MSCTA检查均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方法进行.然后进行原始薄层图像分别进行MPR、CPR及VR重建,冠状动脉桥血管的通畅和狭窄程度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来评估.结果:MSCTA能显示绝大部分冠状动脉桥血管,经MSCTA检查发现有28条桥血管发生闭塞,10条桥血管有显著狭窄病变.通过CAG检查比较MSCTA结果证实:在所有38条MSCTA检查发现闭塞或狭窄的冠状动脉桥血管中,CAG显示有35条桥血管有闭塞或狭窄;在所有72条MSCTA检查显示正常的冠状动脉桥血管中,CAG显示有78条桥血管正常,总共有5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发生.MSCTA检查的敏感性94.6%,特异性94%;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94%,Kappa指数0.87.结论:选择合适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MSCTA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成像,可提供较为清晰的血管影像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性.MSCTA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 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 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 的23.33%(7/30). 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绞痛复发患者的自体血管及桥血管的变化特点。方法对CABG术后因心绞痛复发的病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和桥血管情况。结果24例均发现桥血管病变,血管病变以闭塞为主,占38.2%(26/68),狭窄占10.3%(7/68)。静脉桥24支完全闭塞,5支狭窄。乳内动脉桥完全闭塞和狭窄各2支。心绞痛复发还可由再血管化不完全和自体血管病变加重引起。结论CABG术后仍可以复发心绞痛,桥血管病变是主要原因,术后如发生心绞痛应该及时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