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铝材化学镀镍—铜—磷合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承钰 《材料保护》1997,30(11):15-18
研究了铝在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柠檬酸钠为络合剂的碱性槽液内化学镀Ni-Cu-P的工艺。分析了影响镀层成分,共沉积过程及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因素。本文指出,镀液「Ni^2+」/「Cu^2+」在1.2-20.0范围变化时,可获得含铜(95-51)%(wt)的Ni-Cu-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2.
在协同流体载体(TOA和PMBP)、表面活性剂(SPAN80)、膜增强剂(液体石蜡)、溶剂(煤油)和内相(TU-HCl溶液)乳状液膜体系中,在迁移条件下,15min内Au迁移率达99.5%以上,而许多常见的离子则不能通过液膜迁移,只有Au才能从含有ΣRE^3+、Ag^+、Pd^2+、Pt4^+、Rh^3+、Cu^2+、Fe^3+、Al^3+、Pb2^+、Zn^2+、Ni^2+、Mo^6+、W^6+  相似文献   

3.
用线性极化法,极化曲线法和失重法研究了化学镀Ni-Cu-P非晶态合金,纯Ni和A3钢于140℃,pH值5.0、CO2饱和的2W(wt)NaSO4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该介质条件下,Ni-Cu-P合金、纯Ni和A3钢的耐蚀性依次减弱,比值为81.2:23.9:1.0。Ni-Cu-P合金于250 ̄550mV(vs OP)区间发生钝化;纯Ni在50 ̄150mV和高于400mV(vsOP)区  相似文献   

4.
超微粉石墨层间化合物CuCl2—NiCl2—GICs合成及电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规的GICs合成原料均采用合成石墨或者粒度较粗的天然石墨,这里采用超微粉石墨作原料,进行受主金属氯化物CuCl2-NiCl2-GIC的合成研究。使用山东南墅石墨(3000目)、Cu-Cl2和NiCl2(5n:0.5:0.5摩尔比),在528℃,真空度10.3Pa条件下,得到超微粉的CuCl2-NiCl2-GICs,STEM单原子能谱扫描结果显示出铜离子和镍离子分布基本均匀,合成的1,2,3和4阶  相似文献   

5.
立方A^4+M^5+2O7型化合物与新型负热膨胀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立方A^4+M^5+2O7型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讨论了AV2-xPxO7型(A=Zr或Hf;x=0.1~1.2)及其部分取代的A^4+1-yB^4+yV2-xPxO7型(B=Ti,Ce,Th,U,Mo,Pt,Pb,Sn,Ge或Si;y=0.1~0.4)和A^4+1-yC^1+yD^3+yV2-xPxO7型(C为碱金属元素,D为稀土金属元素)材料的负热膨胀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在Ni-Zn铁氧体中掺入La2O3后,材料的电磁性能,温度特性和微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研究了La^3+离子的掺 杂效应和作用机制。实验表明:Ni0.41Zn0.60Sn0.01Cu0.02Fe2.04-XLaXO4±δ在x<0.010时,La^3+离子能细化晶粒;x0.010时,La^3+离子使晶界模糊,晶粒尺寸增大;不同温度区域的电子激活能E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La^3+离子对电阴率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Fe(OH)3中微量金属离子对水热合成α—Fe2O3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学忠  刘晓林 《功能材料》1997,28(6):607-608
本文研究了某些金属离子(Al^3+、Mn^2+、Zn^2+、Cr^2+、Ni^2+、Co^2+)Fe(OH)3凝胶经水热法合成的α-Fe2O3微粉颗粒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出现,随着金属离子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0.010-0.050mol·L^-1)的增加,α-Fe2O3颗粒有减小的趋势。其中加入Co^2+(0.050mol·L^-1)、Mn^2+(0.100mol·L^-1)可以得到粒径为75nm  相似文献   

8.
许家园  刘德尧 《材料保护》1996,29(11):22-24
根据Ni^2+在汞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和Fe^2+、Cl-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特怀,采用DZ-1B型电镀添加剂测定仪快速测定镍和镍铁镀液中Ni^2+、Fe^2+和Cl-的浓度,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民镀车间的镀液分析。  相似文献   

9.
钴镍合金镀液中Ni^2+,Co^2+和Cl^—浓度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Z-1B型电镀添加剂测定仪进行钴镍合金镀液中Ni^2+、Co^2+和Cl^-浓度的快速测定。结实结果表明,应用汞膜电极和铂盘电极可快速测定合金镀液中Ni^2+、Co^2+和Cl^-浓度,操作快速简便。此方法不仅适用于一般的钴镍合金镀液,还透用于磁性镍钴镀液和镀镍、镀钴溶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液膜分离富集和测定锤液中的微量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环己基-18-王冠-6(DC-18-C-6)、表面活性剂SPAN80、中性油SIOON-1和溶剂三氯甲烷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Pb^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8min内Pb^2+的迁移率达99.4%以上,相同条件下,许多金属离子(如Ni^2+、Li^+、K^+、Na^+、Ca^2+、Mg^2+、Sr^2+、Ba^2+、Fe^3+、AL^3+、Cu^2+、Zn^2+和Co^2+等)均不被迁移,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B位二元复下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MyM'1-yO3(M,M'=Mn,Fe,Co;y=0.0 ̄1.0)中过渡金属离子的状态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在Mn-Co复合体系中,富锰区(y〉0.5)Mn^3+-O^2--Mn^4+的铁磁超交换作用对样品的磁性起决定作用。富钴区(y〉0.5)Co^2+和Co^III离子的存在及其浓度是影响磁性和电导性的主要因素。y=0.5时样品的结构决定了样品的强铁磁性质。在  相似文献   

12.
以铜离子为模板剂,合成了一系列模板离子含量不同的乙醇双缩水甘油醚交联的壳聚糖树脂,工研究了该类吸附剂对几种过渡金属离子的静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类吸附剂对Cu^2+比对Ni^2+和Co62+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其吸附容量分别为2.55,2.06,1.46mmol/g。  相似文献   

13.
电镀     
20001222 铝材复合表面处理技术——Chu S2.J ElectrochemicalSoc,1999,146(2):537(英文) 研究了铝材阳极氧化、激光辐照和化学镀Ni-P复合表面处理技术,铝材阳极氧化后形成多孔氧化膜,然后浸入含Pb2+的Ni2+/H2PO2-溶液中进行化学镀Ni-P合金,并用YAG脉冲激光器照射,以去除氧化膜。激光照射区进行局部化学沉积Ni-P合金[含9.5%(at)~11.2%(at)P],溶液温度>85℃,Cpb2+为0.3×10-4%-2.4 × 10-4%。分析了…  相似文献   

14.
新型球状胺基淀粉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环氧氯丙烷、二乙烯三胺和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球状胺基淀粉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若干重金属离子的静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对Cu2+,Ni2+;Co2+;Zn2+的吸附容量可分别达0.6~0.99,054~0.85,0.31~0.47和 0.06~0.10mmol·g~(-1);对四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表明,吸附均为液膜扩散控制;其等温过程可以分别由 Freundlich和 Langmuir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GICs合成原料均采用合成石墨或者粒度较粗的天然石墨,这里采用超微粉石墨作原料,进行受主金属氯化物CuCl2-NiCl2-GIC的合成研究。使用山东南墅石墨(3000目)、Cu-Cl2和NiCl2(5n:0.5∶0.5摩尔比),在528℃、真空度10.3Pa条件下,得到超微粉的CuCl2-NiCl2-GICs,STEM单原子能谱扫描结果显示出铜离子和镍离子分布基本均匀。合成的1,2,3和4阶GICs的电导率分别为1.536×104,1.638×104,3.773×104,和5.727×104。而石墨原料的电导率为1.851×104,从整体来看合成的GICs的电导率是石墨原料的0.8-3倍。对比合成的GICs的电导率发现,阶数不同,电导率不同,并且随着阶数的升高,电导率增大。  相似文献   

16.
锌—镍合金共沉积的交流阻抗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量了含有Ni^2+,Zn^2+及Zn^2+、Ni^2+的氯化铵型电解液中电极的极化值。在外加2A/dm^2的阴极偏流下,分别测取了各溶液中电极的交流阻抗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镍、锌及锌-镍共沉积的等效电路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王国梅  雷家珩 《功能材料》1996,27(5):415-420
应用阻抗谱,结合阻温特性测量分析铜离子注入(110KeV,6×10^15和1×10^17ions/cm^2)半导体BaTiO3陶瓷的PTCR特性。结果表明,注入剂量较低时,可以提高材料的PTCR效应。认为注入的铜离子以Cu^2+和Cu^+同时存在于BaTiO3材料晶界处并发生电子转移,起着电子陷阱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红石TiO2晶体中F和F+心电子结构及其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嵌入原子簇的电荷自洽离散变分方法(SCC-DVM-Xα方法)分别对TiO2晶体中F和F^+心的能级结构进行计算,得到了F和F^+心的光学吸收跃迁模式,其跃迁能量分别是0.98,1.78eV,我们认为,经还原后的TiO2晶体,在光吸收实验中测到的1.2μm(1.02eV),760nm(1.75eV)两个峰分别是由于还原过程中形成的F和F^+心的吸收峰,并存在着F→F^+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镍内电极多层陶瓷电容器介质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BaO+CaO)/(TiO2+ZrO2)略大于1的Ba-TiO3系材料进行受主离子Ca^2+、Mg^2+、Fe^3+、Mn^2+和Zn^2+掺杂试验,使瓷料在还原性气氛中与镍电极共烧,获得介电常数为15000、绝缘电阻率达到10^12Ω.cm的抗还原陶瓷。  相似文献   

20.
采用MetalVaporVacuumArc(MEVVA)离子源的离子束合成法,往Si衬底注入剂量为3.0×10^17~1.6×10^18cm^-2的C^+制成SiC埋层,C^+离子束的引出能量为50keV,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吸收谱表明SiC埋层的结构特征明显地依赖于剂量,采用MEVVA离子源可以平均衬底温度低于400℃时得到含有立方结构的SiC埋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