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常德即常仲明,麻知几即麻革,这均是错误的。常德为常仲明之子,此事已有学者撰写论文澄清。但将麻知几与麻革误为一人,此事尚无人指出。许多中医青年学子,甚至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将二人混为一人,故有纠正之必要。二人均有文名,且均与名医有交往,麻知几曾润色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著作《儒门事亲》,麻革则曾为名医王好古《阴证略例》作序。但相较而言,麻知几为儒而知医,与张子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因少年时曾患恶疾,后随道士练气功而治愈,因此对医学特别感兴趣。他曾拜张子和为师,也曾与张子和探讨医理,助其升华学术思想。麻革则未见深入涉及医学之事。考察了麻知几与麻革二人之生平,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失误。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张子和医著整理编校成《子和医集》,并作总结:1.概述张氏所存两部著作卷篇内容及其学术观点;2.分析张氏著作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过程。其中部分为张氏亲自撰写,多数为他人整理收集编纂,但均反映张氏学术思想以及张氏与刘河间的师承关系;3.对《儒门事亲》的成书时间、初刊时间及其以后再次刊刻提出看法,认为先后经历三卷本、十四卷本、十五卷本三过程。十五卷本形成后开始分化为三个版本系统,并根据版本的刊行时间、质量、源流关系诸方面因素,选定《儒门事亲》编校的底本为邵辅刊本(即嘉靖·辛丑木刻本)。  相似文献   

3.
《儒门事亲》一书,系金元四大家中张子和先生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虽近人考证,本书自三卷以后,其中资料,由其友人与弟子辈添入,但从整个内容来看,孩书仍足以具体地反映张氏一生的医学经验与理论体系。现就张氏论病运用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的一些贡献,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从正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著作考张从正的著作计有《儒门事亲》十五卷、《伤寒心镜》一卷、《三复指迷》一卷、《汗下吐法治病撮要》一卷、《秘录奇方》二卷、《张氏经验方》二卷等多部。除前两部尚存外,其余均皆散佚。《伤寒心镜》卷首题“金·张从正撰,常德编”,其实是常用晦(字仲明)...  相似文献   

5.
《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医古籍里最为显著的医书之一,仅存十五卷,集中反映了张子和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善用浚川散,此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通过研究发现,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治"湿形"篇中的应用尤是如此。通过对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湿形"的应用分析,希冀对后来者有所启发,望诸同行不吝指导,同促祖国医学之兴举。  相似文献   

6.
《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医古籍里最为显著的医书之一,仅存十五卷,集中反映了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善用浚川散,此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通过研究发现,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治"湿形"篇中的应用尤是如此。通过对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治"湿形"的应用分析,希冀对后来者有所启发,望诸同行不吝指导,同促祖国医学之兴举。  相似文献   

7.
<正>"汗"、"吐"、"下"三法出自《伤寒论》,传承并广泛用于临床却独属张从正。张氏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应用三法的范围和经验远远超过前人,尤其是下法与吐法。"下法"在"湿形"中的应用尤为显现,如"下五、七行"、"大下一斗"、"下三十余行"等不胜枚举[1]。通过对张氏在《儒门事亲》"湿形"之"下法"应用的浅探,希冀抛砖引玉,为祖国医学事业加砖添瓦。1张氏生平及"下"法观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8.
张从正,(以下简称张氏)字子和,号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考张氏之学,宗奉《内》、《难》、《伤寒》,并私淑刘河间,在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匠心独具,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誉为攻邪派的宗师。  相似文献   

9.
张从正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以攻泻而著称。其攻邪不仅表现在用药方面 ,还特别赏用刺络泻血针法 ,纵观其《儒门事亲》一书的针灸医案 ,大多采用泻血疗法。张氏的泻血疗法是承《内经》而来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为后世刺络泻血针法的应用树立了典范。笔者不揣浅陋 ,对张氏刺络泻血学术思想加以论述 ,以期共同提高。1 经脉气血多少泻血论张氏以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刺络泻血。他认为 :血多之经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血少之经刺之 ,则使血受损而正不足 ,有助于邪气之虞。张氏据《内经》太阳、阳明多血之经 ,少阳为少血之经 ,…  相似文献   

10.
河间学术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医著《儒门事亲》及金元时期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直接学术传人有麻知己、常仲明、常德、赵君玉、张仲杰、栾企、张伯全、阎(王禹)等8人。  相似文献   

12.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无已,金·聊摄人,首次全文逐条注解《伤寒论》,开《伤寒论》注释之先河,尚有《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等著作。成氏注《伤寒论》一书,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多不同,究其原因,或许成氏注本,原来可能只名《伤寒论》,其他冠词及辍语,或系后人所知,故历代著录名称极多。现聊述如下:1 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已注《伤寒论》之书名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己注《伤寒论》之书名名目繁多,约有以下几种称谓:1 .1 《成无己伤寒论》 《宋史·艺文志》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卷。”《文渊阁书目》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部二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攻邪派"鼻祖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风形"所用三法之"汗法"的相关理论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三法,拓宽思路,更好地适用于现代临床,同时更好地对中医学精华进行传承。方法:研读《儒门事亲》,并结合相关的中医理论文献,对比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从张氏本身"汗法"观、"汗法"的渊源、"风形"中的"汗"法概况、具体病案施治等方面,对张氏之"汗法"在"风形"中的应用进行研讨。结果:张氏不拘泥于常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细心揣摩,对症下药,用药多猛,自然手下病除。另外,张氏每每治疗疾病,心中必了了,治病宗经。汗法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临床上凡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结论:《儒门事亲》涵盖极广,内容杂而不冗,其对三法的发挥到了另一个顶峰。本篇之"汗法"治疗"风形"即是展示其治疗特色的一个窗口。时至今日,其治疗思想对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字寿甫(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是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张氏学术渊源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且博及群书,兼采众之家长。  相似文献   

15.
河北名医张锡纯(1860~1933)总结平生临证经验之精粹,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其学术思想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回归方程方法研究张氏临证药对——黄芪与知母配伍的剂量相关规律,并求出张氏药对的经验公式,进而指导临床实践。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将《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中所有黄芪与知母药对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共计有18对,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的大型方书。原书168卷,清《四库全书》改编成426卷。《四库全书提要》称:“明周王朱(木肃)撰。(木肃),太祖第五子,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开封……洪宪元年薨,谥曰定。……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乃(木肃)所自订,而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定之。  相似文献   

17.
《医学衷中参西录》系近代名医张锡纯撰辑,书中自拟方剂一百六十余首,皆为张氏临证经验之结晶。张氏治病,不仅能阐发前贤,又能启迪后人,处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学承前贤,贵在不落巢臼,其以随证立法,处方虽平淡无奇,却用之颇效。兹将其妇科调冲方剂用药特点略举数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自此以后,历代学者均以上说为宗,认为医学流派产生的时代是金元时期.  相似文献   

19.
张从正,字子和,是金元时期力倡攻邪论的代表医家。他集毕生之精力致力于攻邪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且颇有建树,对丰富和促进祖国医学“治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儒门事亲》一书所载的“出血疗法”,除汗吐下三法外也是不容忽视的攻邪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灸大成》是一部影响较大的针灸专著。该书是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集杨继洲临床治验及心得,由晋阳靳贤广收群书,集而成之。是故书中援引和转载的内容较多。但卷三末的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和针有深浅策四篇则是出自杨继洲本人之手。其议论精辟,篇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