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0):1951-1952
2001~2004年我们对室间隔缺损(VSD)21例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罗昭全  吴光祺 《华西医学》1997,12(2):251-251
外科治疗房室间隔缺损40例罗昭全吴光祺李卫东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629000)1995年3月至1996年11月,我们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4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32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院1983年至1994年共收治先天性空间隔缺损40例,确诊后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空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2.5%),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2.5%),残余漏2例(5%),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男,33岁。既往体检未发现心脏杂音,无心脏病史;入院前3个月有刀刺伤史(左侧血气胸,外院治疗痊愈,查体触及收缩期震颤)。入我院后查体:BP120/80mm Hg(1mmHg=0.133 kPa),神志清,结膜红,无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左前下胸部有一长2cm的瘢痕(外伤性),心前区触及收缩期震颤,可闻及Ⅲ/6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心音有力。肝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查12例心脏三种缺损并存即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果CDE对VSD检出率最高100%(12/12)、ASD次之41.7%(5/12)、PDA最低16.7%(2/12)。其中10例做了右心导管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作者分析漏诊原因除技术问题外,CDE对心脏三种缺损并存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对362例行介入治疗后的膜周部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平均8.6mm),345例(96.2%)封堵成功。并发症发生情况: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残余分流3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股动静脉瘘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1例,猪尾导管断裂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相对安全,但应进一步加强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CHD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指左右心室之间存在着异常交通,引起心室水平的分流,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VSD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常见为先天性,发生率约占CHD的12%~23%。近10年来,随着设备器材的改进和技术的日臻成熟,CH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从早期的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逐步扩大到不同类型的VSD,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前有关VSD介入封堵治疗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8.
病例1,女,1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9年于2006年7月8日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4级粗糙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膜部缺损(膜周型),膜部瘤形成,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于2006年7月10日行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术中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位于膜部并膜部瘤形成,基底部缺损9mm,  相似文献   

9.
95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术中发现60(63.2%)例合并其他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直接缝合VSD74例(77.9%),补片修补21例(22.1%),除7例用涤纶片或毡片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结果 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9%,30天内死亡6例(6.3%)。随访89例,除3例(3.2%)有少量残余分流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VSD有症状者早诊断、早手术效果满意;无症状者可观察到1岁左右,体重6kg以上再手术有利于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维光  于明华 《新医学》1999,30(7):404-405
1引言婴儿期室间隔缺损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其发生率在8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排第一位。婴儿期大型室间隔缺损,由于大量血液由左向右分流,在婴儿期常引起心力衰竭,反复肺部感染,喂养困难,发育迟缓。我院从1990年12月至1998年10月手术治疗72例婴儿期室间隔缺损,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的17.7%。现报道如下。2临床资料2·l一般资料男45例,女27例,月龄(7.1土2.0)个月,其中2~6个月16例,7~12个月56例,手术时体重3.7~9.5kg,其”中5kg以下的17例,6~9·5kg的55例。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病理分类:膜周型4…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对胎儿心脏影响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对胎儿心脏结构的影响。 方法 超声检测143例胎儿心脏的心胸比(H/C)、左右室横径之比(LV/RV)、主动脉肺动脉峰值流速之比(AO/PA)以及流速积分之比(VTIn);测量VSD大小。将心脏结构正常的胎儿定为组1,室间隔缺损者分为单纯VSD(组2)和合并VSD(组3)。结果 组2与组1之间仅AO/Pa、VSD有显著性差异(P=0.045和P=0.000,P〈0.05)。HC、VTI、VSD在组3与组1之间差异显著(P=0.009、P=0.000和P=0.000,P〈0.05),AO/Pa在组3与组1之间稍有差异(P=0.066)。组2与组3之间仅VSD有差异(P=0.024,P〈0.05)。 结论 单纯VSD对胎儿的心脏结构影响小,合并VSD对胎儿的心脏结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心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Lock等最早于1998年应用Rasnkind双面伞封堵器进行了成功的封堵。其后几年,又有多种封堵装置应用于临床,但因存在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高,操作复杂,较易移位、脱落,价格昂贵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2002年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安全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对30倒房间隔缺损(ASD),1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多平面经食管体元模型动态三维重建超声显像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动态三维重建可从多个角度和方向,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ASD和VSD的形态、部位和相对大小,及它们和邻近解剖结构间的关系。25例经手术证实的患者中,三维重建纠正了1例ASD和1例VSD患者的多平面经食管二维超声诊断,2例ASD患者三维重建补充了原来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2年国内I临床应用Amplatzer或国产封堵器关闭室间隔缺损(VSD)以来,总体结果满意,但部分患者会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严重者最终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检索并回顾分析国内2002年至今文献报告的VSD介入封堵发生的Ⅲ度AVB病例,探讨VSD封堵时发生Ⅲ度AVB的特点及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直背综合征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背综合征(straight hack syndrome,SBS)是原因不明的胸廊发育障碍所致的以正常胸段脊柱生理性后凸消失,使胸部前后径缩短,心脏大血管受压,移位等一系列类似器质性心脏病为特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由于SBS临床表现类似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而易被误诊为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PS)等。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对SBS认识的提高,发现SBS并非少见,笔者将近几年收集到的30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先心1号汤”治疗小儿单纯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将小儿单纯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3例中男66例,女67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4.3岁);房间隔缺损(房缺)75例,室间隔缺损(室缺)58例。对照组105例中男49例,女56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1岁);房缺61例,室缺44例。2组患儿年龄,房、室间隔缺损分型均具可比性。治疗组用“先心1号汤”治疗;对照组不用药,观察缺损自然闭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服药2个疗程后房缺痊愈54例(40.6%),好转15例(11.3%);室缺痊愈40例(30.1%),好转13例(9.8%),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房缺痊愈4例(3.8%),好转6例(5.7%);室缺痊愈5例(4.8%),好转4例(3.8%),总有效率18.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先心1号汤”治疗小儿单纯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疗效肯定,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确切机制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体元(Voxel)模型超声三维重建对室间隔缺损定性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14个未经固定的正常离体猪心建成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室间隔缺损模型和13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维重建法可立体显示缺损的形态、部位和邻近解剖结构间的关系,并与实际观察到的情况相一致。三维法测得室间隔缺损的最大径与最小径与实测值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并呈高度相关(最大径:r=0.95,SEE=0.87,Y=0.97X+0.43,P<0.001,最小径:r=0.96,SEE=0.77,Y=0.83X+2.1,P<0.001)。13例患者中11例获得满意的动态三维重建,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三维重建的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小与手术所见相符。2例因室间隔缺损过小,三维显示缺损有困难,但加上彩色血流显像后,不仅获得满意的三维重建,而且还可动态显示室水平的分流柱。  相似文献   

18.
自1995年至1998年我院外科收治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其它心内畸型23例。现就超声改变特点与手术对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4个月~43岁。除均有VSD外,合并畸型有双腔右心室(DCRV),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流出道,主动脉瓣脱垂,右室漏斗部狭窄(RVOTS),肺动脉瓣狭窄(PS),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下隔膜。采用美国ATLultramark9、HP77020A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3-5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先心1号汤”治疗小儿单纯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将小儿单纯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3例中男66例,女67例;年龄6个月 ̄10岁(平均4.3岁);房间隔缺损(房缺)75例,室间隔缺损(室缺)58例。对照组105例中男49例,女56例;年龄4个月 ̄9岁(平均4.1岁);房缺61例,室缺44例。2组患儿年龄,房、室间隔缺损分型均具可比性。治疗组用“先  相似文献   

20.
对31例房间隔缺损(ASD),17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超声动态三维重建研究,评价该技术对ASD、VSD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动态三维重建可从多个角度和方向,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在体ASD和VSD的形态、部位和相对大小,及它们和邻近解剖结构间的关系;立体显示合并症的病变特征。结果在27例患者获手术证实。该27例患者中,三维重建纠正了1例ASD患者和1例VSD的多平面经食管两维超声诊断,补充了2例ASD患者的多平面经食管两维超声诊断。证明了它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