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酸化是油气田增产、注水井增注的重要措施。针对新立油田低孔、低渗,富含黏土矿物等特点,在充分了解储集层特征和伤害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出了适合该区低孔低渗砂岩油藏的2套酸液配方体系,该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土矿物溶蚀率,具有很好的缓速性能,能够达到深部酸化,从而实现对油气藏的有效改造,达到增储上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深层低渗油藏生产过程中,近井区域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急剧降低,造成油井低压低产和注水井低注入或注不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基于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变形力学行为,利用微观动力学原理,综合位错运动行为、位错密度及位错增值机理,建立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微观动力学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井筒周围储层孔隙性在开发过程中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井筒周围原油流入井底和注入水流入地层的通道。开展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编制低渗油藏开发方案及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为低孔、低渗油藏,为了更好地认识其低孔、低渗的原因,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其岩石类型及孔隙类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晚期胶结作用等,并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影响.根据该浅层颗粒灰岩油藏储层低孔、低渗原因,即可实施有效地实施储层改造措施,从而实现对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为低孔、低渗油藏,为了更好地认识其低孔、低渗的原因,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其岩石类型及孔隙类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晚期胶结作用等,并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影响。根据该浅层颗粒灰岩油藏储层低孔、低渗原因,即可实施有效地实施储层改造措施,从而实现对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5.
致密油藏活性水采油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活性水相较于注水有诸多优势,在特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实际开发中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借鉴到致密油藏的开发上。针对鄂尔多斯盆地X区块致密油储层,选取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注水和注活性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致密油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残余油分布等。研究表明:大部分致密油油藏的孔隙为亚微米、微纳米孔,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于1μm的孔隙中;注活性水效果好于常规水驱,注活性水能够有效地动用微纳米孔中的原油;渗透率越低注活性水的驱油效果越明显,对于渗透率低于0.6×10~(-3)μm的致密油藏,建议采用注活性水开发。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北部长4+5~长6油层组油气显示普遍,但试油水多油少。为搞清储层微观孔渗特征,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及化验资料综合分析,该储层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结构表现为小孔细喉型,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颗粒接触呈现线-凹凸接触。机械压实、压溶作用、钙质沉淀胶结及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造成储层原生孔隙减少;而泥质胶结物的溶蚀与成岩裂缝形成的次生孔缝,尤其顺千枚岩排列方向的溶缝成为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长4+5~长6油层组大部分层段处于中成岩B期,较强的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结合油气充注时间,认为造成该区油层组含油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油气充注的时间早于碳酸岩胶结物大量溶蚀的时间,从而部分溶蚀孔不含油。  相似文献   

7.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岩样,有效喉道、有效孔隙发育程度较高,孔喉比较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及孔喉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贾敏效应伤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性质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径分类明显。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喉道控制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红河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近年来通过注水开发减缓了产量递减,但还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欠注甚至注不进水的问题,地层能量无法得到有效补充。分析认为,长6特低渗油藏注水井欠注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孔喉半径小,其次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结垢,加之注水过程中黏土膨胀运移等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为此,提出利用多元复合酸酸化技术来解决该油藏的注水井欠注问题。酸液配伍性、腐蚀速率及岩心的溶蚀速率等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多元复合酸与该油藏的注入水、地层水配伍性良好,具有腐蚀率小、黏土膨胀率低、岩心溶蚀慢的特点。8口井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多元复合酸酸化技术能够解除注水井近井地带的污染,恢复、提高地层渗透率,达到降压增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八区克上组油藏属于低孔、低渗油藏,酸化技术是该区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传统技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优化酸化工艺技术,在八区克上组油藏经过多井次现场应用,增产、增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华北油田将绿色环保的多氢酸酸化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低孔低渗油藏,取得较好降压增注、稳油增油效果。截至目前,华北油田应用109口井,有效率100%,增注近60万立方米,对应油井增油超4.1万吨,应用后区块自然递减平均减缓7.6%,平均提高水驱动用程度8.4%,注水系统效率平均提高10.8%。针对华北油田低孔低渗油藏具有注水困难、注水压力高、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难开采这一生产难题,  相似文献   

11.
孔隙演化是储层评价和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低渗透储层中成岩作用是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原因。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_1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其与物性的响应关系,建立成岩演化序列;结合埋藏史、地热史以及生烃充注史,定性和定量分析了长10_1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恢复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古孔隙度。研究表明:陕北地区长10_1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1%,渗透率平均为2.88×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综合判断储层处于中成岩A期。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5.71%,经历4个典型的演化阶段:强压实减孔阶段(-19.42%)、早期胶结减孔阶段(-6.46%)、溶蚀作用增孔阶段(+3.38%)和晚期胶结减孔阶段(-2.84%)。压实减孔率为54.38%,胶结减孔率为26.04%,溶蚀增孔率为9.46%,表明早期强压实作用是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则进一步强化低孔低渗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岩石物理实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的延伸,低孔渗油田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孔低渗储层压实程度高,成岩作用复杂,地质解释模型和测井解释模型拟合复杂。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演化,而溶蚀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从岩石物理实验的角度开展研究,分析了低孔低渗岩石地层因素与孔隙度、电阻增大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核磁共振横向驰豫(T_2谱)特性等。对低孔低渗砂岩与常规砂岩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低孔渗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特殊性,为准确测井解释油气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屈乐  孙卫  刘哲  程刚 《测井技术》2011,35(Z1):622-626
针对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压力的储层特征以及高含水储层开发现状,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恒速压汞等实验方法,研究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西山窑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残余粒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晶间孔的出现使恒速压汞...  相似文献   

14.
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油藏,焉2区块、宝中Ⅱ油组、宝北Ⅰ+Ⅱ油组注水井欠注严重,常规酸化增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了注水井欠注原因及酸化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优化研究了酸液配方和不排酸酸化工艺技术,并配套了憎水剂增注、活性水增注等酸化后处理技术。通过7口井的现场应用,累计增注25 173 m~3,取得了较好的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的延伸.低孔渗油田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孔低渗储层压实程度高,成岩作用复杂,地质解释模型和测井解释模型拟合复杂。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演化,而溶蚀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从岩石物理实验的角度开展研究.分析了低孔低渗岩石地层因素与孔隙度、电阻增大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核磁共振横向驰豫(T2谱)特性等,对低孔低渗砂岩与常规砂岩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低孔渗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特殊性,为准确测井解释油气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广泛发育致密油藏.以致密油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等测试分析结果为基础,对致密储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主要为接触式胶结和接触—孔隙式胶结,物性总体较差,粒间残余孔、粒内溶蚀孔较发育,以微—细喉道为主,属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早期的压实作用和中后期伊利石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集层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成岩中后期的溶蚀作用使储集层的物性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尉犁县向阳村志留系储层剖面408块物性样品、276块薄片样品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沉积微相分析成果,应用沉积学等基本研究方法,对该剖面储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Ⅳa特低孔低渗-Ⅳb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为晚成岩A期;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溶孔-微孔隙,其次为微裂缝-残余原生粒间孔-微孔隙;孔隙演化主要经历了埋藏压实、胶结减孔,溶蚀增孔,碳酸盐胶结、交代等过程;物性主要受成岩压实、胶结作用及沉积相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压汞分析和常规物性分析资料,对DM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砾岩体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储层孔隙度平均9.8%,渗透率最平均0.5m 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9.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油藏具有高盐敏感性的特征,其中部分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存在注水压力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影响水驱开发效果等诸多问题。聚硅纳米增注技术可以一改以往降压增注技术的作用机理,通过聚硅纳米微粒钉扎在岩石颗粒表面,驱走吸附水而增大孔隙喉道等作用,而使水相渗透率增大。针对江陵凹陷高盐敏感性油藏的特征,提出了采取聚硅纳米材料进行增注的措施原则,并以陵76斜7-1井为例,进行了聚硅纳米增注的施工设计,现场试验证明聚硅纳米降压增注技术对江陵凹陷高盐敏感性油藏的深入开发、有效注水、改善水驱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庆外围某特低渗透试验井区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周期注水利于驱动低渗透区原油。由于特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强,文中根据非线性渗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周期注水方式。采用矿场实际数据,选取矩形五点井网,建立平面非均质模型,分析"增注—减注"方式与"增注—停注"方式的含水率、采出程度、有效驱动体系的建立及地层压力保持情况。结果表明,"增注—减注"方式比"增注—停注"方式采出程度高、驱油波及系数大、低渗区非线性及储层伤害影响小。分析结果对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