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从“三生空间”视角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炎陵县85%的村镇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但策源乡和垄溪乡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其中策源乡生活适宜性较低,垄溪乡生态适宜性较低;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生活、生产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西北部,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东北部;影响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中心城区可达性(B1)和交通干线可达性(B2)是影响生活适宜性评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耕作收益率(B7)是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是生态不适宜面积(B10)和坡度大于25°的用地比例(B11)。  相似文献   

2.
露天矿生产与生态重建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露天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往往以专家的经验为依据,由于评价中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如何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给出其土地利用方向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一个难题.利用CLIPS专家系统语言设计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该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模式,及时地为用户给出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建议,解决了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其土地利用的农、林、牧等适宜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皖北颍上县县域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域现状发展情况选取评价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各评价因子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各个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后叠加处理,得出颍上县县域生态适宜性分区;进而从统筹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角度,划定县域生态功能分区,为研究区域生态控制线划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控制线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九江市5个候选垃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优选,通过场地评价影响因子定权重和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数学模型计算各候选场址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依次为场地5>场地1>场地2>场地 3>场地4。可见场地5为5个候选场地中最佳适宜性垃圾填埋场场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选址过程中人为主 观因素影响和定性分析过多的缺点,为九江市重建垃圾填埋场地选址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抗震防灾能力较弱,系统分析农村震害并研究其抗震防灾能力,是制定可行的抗震防灾措施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采用模型评估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预测了山东农村震时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构建了农村抗震防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抗震防灾能力与震时综合损失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农村震时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郯庐地震带、聊考地震带及周边区域震时损失较重;山东农村抗震防灾能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东营、滨州和威海的较强,而临沂、菏泽和烟台的较弱;抗震能力较弱且震时损失较重的乡镇主要位于鲁南和鲁西南地区,抗震防灾形势严峻;抗震能力较强且震时损失较轻的乡镇主要位于济南、东营和威海等市,抗震防灾形势相对乐观。  相似文献   

6.
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对火炕的生态位、全生命周期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发掘火炕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观,分析了传统火炕的适宜性技术策略及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提出火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缺乏勘察资料城区的场地类别分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解决城市防灾规划中缺乏勘察资料城区的场地类别分区问题,采用贝叶斯理论,利用已划分的类似场地上的地震环境和场地环境信息,估计场地类别,并根据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场地环境的资料对缺乏勘察资料的规划发展区域进行场地类别分区.文中以泉州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场地分类工作为例,提出了采用该方法进行场地类别分区的基本步骤.该技术方法在泉州、厦门等地防灾规划中均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推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空间的合理开发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前提。以湖北省枝江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统计功能,构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并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匹配性研究模型、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研究模型和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动态模拟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空间格局的匹配性、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潜力和空间扩张趋势。本研究对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为类似市(县、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殷家特大桥为赫六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其工程地质条件和边坡稳定性对其施工及后期使用意义重大,高边坡的局部失稳、垮塌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发安全事故。故前期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野外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物探、钻探、钻孔波速测试及原位和室内试验多手段勘察方法,查明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然后利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定性分析得到边坡最不利的岩土结构面,进一步通过理正和Flac3D软件对大桥两侧边坡的稳定性做出了定量评价,得到其稳定性程度。本次评价可作为本工程初步设计依据并给相应地理环境工程建设可靠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剖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内涵,从生态位特征、成长性特征以及繁衍性特征等角度揭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进化特征,构建了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解的探讨得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长春市1999-2007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借助信息熵的概念,对1999-2007年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演变进行评价,利用SPSS13.0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对影响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分析,以期望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传统基因表达式编程易早熟收敛、种群多样性难以保持、演化效率不高、拟合度不高等缺陷。给出了基于表现型的种群多样性测度,并提出了基于排挤小生境的改进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该算法将小生境半径内的早熟个体通过罚函数排挤出去.使其它优良个体得以更大概率进化,并使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分别对一元函数和多元复杂函数进行演化建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在演化过程中能保持丰富的群体多样性,能够有效避免过早收敛.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更高的收敛速度和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是区域规划的重要依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以云龙示范区2005和2010年2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像及数据的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变化强度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云龙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总量为48.61 hm2,增长3.26%;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明显,林地和水域面积维持稳定,但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较大,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为0.65。该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云龙示范区规划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指导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山东省各市域公路用地作为评价对象,在总结和利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把山东省各地市分为三大评价类型;利用近年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包含结构、功能、效益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三大类型特性,通过专家咨询,确定相关系数权重,对山东省各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和比较;按评价总分对山东省各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分级排序.  相似文献   

16.
昆明盆地土地利用对岩溶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开发利用范围扩大、强度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水质、水量、水循环等地下水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选择昆明盆地的山区—沉积平坝区—滇池湖岸,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岩溶水水质的影响.研究过程采用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样品采集及分析鉴定、综合分析研究等方法开展工作.昆明盆地属于汇水型盆地,盆地土地利用结构依地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盆地周围山区以林地、坡地、荒草地、裸岩为主,沉积平坝区以平田、建设用地、园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伴随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地下水污染防护性能降低,废水、废淋滤下渗造成带状的地下水污染.从山区到沉积平坝区边缘再到中部,岩溶水污染呈现出两头轻、中间相对较严重的特点.城镇村庄、工矿用地比例越高,岩溶水污染越重.通过研究,对昆明盆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焦作市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来源,通过运用GIS平台的数据编辑、空间分析等功能对研究区在选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了处理并获得了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土地测算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运用灰色预测原理和基于时间序列的最小二乘原理,对该区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以达到全面把握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目标.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决策上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城市生态位的评估方法,从城市环境生态位、城市经济生态位、城市人口生态位等3个方面确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的生态位及其特征,从而发现当前限制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战略调整的整体思路,并从生态位分离与错位竞争策略、潜在生态位与选择性变异策略、生态位扩充与互惠共生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作为研究区域,探索从2000年到2014年,无锡土地利用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无锡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土地大多数是从其他土地类型转变为建设用地;在水域、耕地、林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仅有林地有少幅增加;建设用地是变化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是最快的类型,可见无锡的城市化进程在这14年中迅猛发展;而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无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是逐年递增的,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