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106例次职业暴露人员的暴露途径、程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06例次职业暴露中科室分布以普通外科居多,18例次(16.98%);职业分布以护士居多,50例次(47.17%);工作年限以≤2年居多,55例次(51.89%)。发生职业暴露的锐器初始用途中以静脉注射居多,16例次(15.09%);引起损伤的锐器以针头居多,76例次(71.70%);发生时机中以使用后处理前居多,44例次(41.51%);锐器伤后以表面少量出血或无出血居多,57例次(53.77%)。暴露源明确且完成检测者85例次,占80.19%;按照流程进行紧急处理者96例次(90.57%),经评估无需进行血液监测和预防用药处理者27例次(25.47%),监测追踪未发现职业暴露后相关感染者。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实施标准预防,暴露后正确处理局部伤口,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某县二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及原因,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某县二甲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不同职业、暴露操作环节与锐器类别以及暴露源分布等。结果期间该院共报告70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其中2017年22例(2.98%),2018年22例(2.77%),2019年26例(3.11%)。在全部的职业暴露中,暴露职业以护理为主(61.43%),工龄分布以≤2年为主(47.14%),操作环节分布以发生在收集锐器为主(30.00%),职业暴露的锐器类别分布以头皮针为主(40.00%),暴露源的分布以乙型肝炎为主(27.14%)。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及暴露后正确处理,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的风险和职业防护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手术室发生的98例次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血源性暴露情况,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操作环节、职业防护情况3个调查表,职业防护情况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防护越好。结果98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包括锐器伤63例次(64.29%)和暴露于血液/体液35例次(35.71%)。锐器伤中手术缝合针18例次(18.37%)、手术刀16例次(16.33%)、玻璃伤14例次(14.29%)、套管针8例次(8.16%)、注射针头7例次(7.14%)。皮肤暴露于血液/体液中24例次(24.49%),黏膜损伤11例次(11.22%)。手术室医生与护士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室医生主要风险因素、血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性接种评分明显高于护士,锐器伤原因评分明显低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风险因素复杂,医生血源性暴露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高于护士,应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6.
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3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暴露人群中,护士所占比率最高(59.70%),其次是医生(19.40%)、医技人员(9.70%)。职业暴露主要原因为锐器管理不规范(占46.27%,62例),其次为操作意外(占42.54%,57例)、防护措施不足所致(占11.19%,15例);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4.78%,127例),黏膜接触暴露占5.22%(7例),暴露源不明确者占42.54%,暴露源明确者占57.46%,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分别占35.82%、12.69%、3.73%、2.24%;HBV、HCV合并感染占2.24%(3例);HIV、HBV、HCV、TP合并感染占0.74%(1例)。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率为95.52%。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做好职业防护,并规范锐器管理,可以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控费用,探讨防控措施,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某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2014年-2020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114例,收集上报随访数据。结果 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暴露(45.61%)。暴露人员以手术科室为主(73.69%),前3位的分别是手术室、关节外科、产科;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75.44%);锐器伤是主要暴露环节(88.60%)。护士暴露最多的地点为病房,主要时机是注射及拔针操作时;医生暴露最多的地点为手术室,主要时机是器械使用中,暴露场所及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20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暴露发生月份中,7、8月高发,其次是3、4月。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费用平均每例392.22元,HCV、HBV、梅毒职业暴露平均费用分别为684.43元、388.09元、335.57元,其中HBV暴露者抗体滴度≥10 mIU/ml,平均每例95.70元,与无表面抗体或抗体滴度不足时(平均每例502.51元),同比降低80.95%。结论 应重点加强对职业暴露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环节和高危时刻的防控,践行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其卫生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24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暴露人员特点、暴露源情况、暴露时操作、锐器伤情况及暴露后的处理等。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29%,发生强度为0.03次/人·年。6月、7月、8月、12月为职业暴露多发月。暴露人群以护士(61.29%)、年龄<25岁(占37.10%)、工龄<5年(占71.77%)为主,发生科室多在重症监护室(占20.97%),地点在病房内(占50.81%)。68.54%的职业暴露方式为锐器伤,暴露时操作主要发生在拔针(占22.58%)、污物处理(占15.32%)时。70.16%的暴露源明确,其中33.33%的为梅毒暴露、12.64%的为艾滋暴露。锐器伤种类以头皮针(占41.18%)为主,31.76%的锐器伤发生在拔针时,锐器伤主要受伤部位为右手食指处,占21.18%。暴露后87.90%的医务人员局部处理正确,但仅有25%的暴露者暴露时正确佩戴手套。20.16%的暴露者暴露时乙肝抗体阴性,有10.48%的暴露者接受预防性用药,主要以注射长效青霉素和乙肝疫苗注射,随访6个月无一例感染。结论:专科医院应结合自身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及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发生的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病例,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方式、暴露源及锐器伤器械种类及操作环节等。结果手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100名。主要为护士64名(64.00%),其次为医生30名(30.00%)。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88例(88.00%)、眼黏膜暴露10例(10.00%)。暴露源病种主要为乙型肝炎36例(36.00%)、梅毒11例(11.00%)。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主要为输液器针头(31例,35.23%),其次为注射器针头(24例,27.27%)、缝合针(14例,15.91%)等。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术中操作(31例,35.23%)。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完善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流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2011年6月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放调查表32 617份,回收32 297份,回收率为99.02%;实际有效问卷32 007份,有效率为99.10%。发生锐器伤1 460例,1 909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4.56%,例次率为5.96%,平均月发生密度为0.06次/(人月)。发生污染锐器伤1 495例次,污染锐器伤例次发生率为4.67%(1 495/32 007);污染锐器伤占锐器伤总例次的78.31%(1 495/1 909),其中61.67%(922/1 495)能追踪到暴露源,38.33%(573/1 495)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血源性污染器械中,81.71%(67/82)为乙型肝炎暴露源,14.63%(12/82)为梅毒暴露源,3.66%(3/82)为丙型肝炎暴露源,无艾滋病暴露源。锐器伤发生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47.72%)与手术室(20.27%);频率最高的操作是加药(15.92%),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12.78%)和拔除动(静)脉针(12.21%);主要医疗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 (35.99%)、头皮钢针 (19.43%)和手术缝针(13.4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率为93.25%。结论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行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偶遇的方法对该院374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内容和处理流程正确率分别为54.81%(205/374)、89.84%(336/374)。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74例、533例次,暴露率为46.52%(174/374)。不同科室、岗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儿科和内科的医务人员暴露率较高,分别为64.46%(78/121)、60.00%(18/30)和40.00%(50/125);护士和医生暴露率较高,分别为51.52%(102/198)、47.27%(52/110)。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晚上,穿刺、采血或处理物品为主要的暴露环节,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和手术或换药室。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较高,应加强医院高危科室、人员和操作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务人员锐器伤(sharp injuries,SI)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降低SI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11年5月1-31日陕西省30所医疗机构SI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6 386名调查对象,其中1 489例(9.09%)发生SI 1 901例次,SI平均发生密度为0.12次/(人·月)。护士(10.36%)和工作年限为5~10年的工作人员(10.38%)是SI发生的高危人群;SI发生例次较高的地点为普通病房(37.88%)及手术室(23.25%);注射器针头(33.98%)、静脉输液头皮针(23.25%)及手术缝针(16.73%)是造成医务人员SI的主要医疗器具;手术缝合(14.31%)、将针头放入锐器盒(11.20%)、拔除动(静)脉针(9.89%)和双手回套针帽(9.68%)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SI的主要环节;1 351例次(71.07%)SI可追溯暴露源,781例次(41.08%)为污染SI,其中54例次为血源性疾病暴露,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4.00%。血源性暴露中,乙型肝炎病毒占74.07%(40/54),梅毒占12.96%(7/54),丙型肝炎病毒占11.11%(6/54),人免疫缺陷病毒占1.85%(1/54)。结论SI是医疗机构常见的职业损害,应通过减少不必要的锐器接触、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实施安全防护等措施,有效降低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针刺伤现况并分析原因,以探讨有效的针刺伤防护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的针刺伤案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164例针刺伤,其中医生71名(43.29%),护士81名(49.39%),其他医务人员12名(7.32%)。2013年发生针刺伤事件47例(28.66%),2014年54例(32.93%),2015年63例(38.41%)。医疗器械为受污染器械的有152例(92.68%),医疗器械污染情况未知的有9例(5.49%),而未受污染的器械仅为3例(1.83%)。164例针刺伤发生地点以手术室最多(67例,占40.85%);针刺伤发生部位以手指的发生率最高(141例,占85.98%);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为主(115例,占70.12%),医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工作经验不足者最多,占52.11%,护士发生针刺伤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者最多,占93.83%。结论医务人员针刺伤案例逐年增多,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设,改善医疗环境等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