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表达的PML/RARc~融合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构建PMI/RARα环形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为APL患者的诊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设计PML/RARα及ABL引物及Taqman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以PML/RARα L型及S型阳性的APL患者c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出453bp和550bp基因片段,构建pMD18T—PML/RARα(L)及pMD18T—PML/RARα(s)标准品。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对该基因转录本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成功构建pMD18T—PML/RARα质粒标准品,应用RQ—PCR技术,以ABL为内参,应用Taqman探针法,对APL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技术可行,数据稳定。结论:成功构建APL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应用于临床病人的基因诊断,为APL的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PML RARα融合基因检测方法 ,观察变异易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RT PCR查骨髓及部分外周血PML RARα融合基因 ,变异易位产物作测序分析。结果 :发病期的 8例APL患者 (初发 4例、复发 4例 )PML 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 ;缓解期APL患者的 2 0人次检查中 6人次阳性 ,而其骨髓涂片早幼粒细胞比率均小于 5 % ;发现一种新的S型变异易位 ,并见L、S型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低于骨髓中。结论 :证实S型 2 0 6bp的变异产物是一种新的变异易位产物 ;同一个体L、S型可同时存在 ;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RT PCR查PML RARα融合基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ML-RARα在APL的特异性诊断、疗效判定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了2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17例为初治患者,入院时检测均为阳性。13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均达完全缓解(CR),缓解后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均为阳性。将13例患者随机分为MA方案组与HA方案组,化疗4次~5次后检测融合基因,4例转阴,MA方案组的融合基因转阴率(4/6)高于HA方案组(0/7)。结论APL经ATRA诱导缓解后化疗是必需的。MA方案疗效优于HA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端粒酶的活性及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20例APL患者(其中8例为发病期,12例为缓解期)和1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RT-PCR法测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TRAP法测端粒酶性,结果:8例发病期62.5%(5/8)端粒酶阳性,缓解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有1例粒酶阳性,发病的8例PML/RARα融合基因均表达,其中5例端粒酶活性亦阳性,一致率62.5%,结论:APL发病期端粒酶活性可能被激活,其机理不清;端粒酶活性对APL诊断的作用,其活性高低是否与预后有关,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i(17q-)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骨髓细胞经24 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用PML/RARα和HER-2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2例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ML-M3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2例患者染色体均存在t(15;17)易位及i(17q-),并通过FISH检测加以证实。2例RT-PCR 均检测到了PML/RARα融合基因。结论 i(17q-)是APL中一种少见的染色体附加异常,其预后意义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疗效。方法 56例APL患者均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组织化学检查、免疫表型测定以及FISH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而确诊。诱导化疗方案采用亚砷酸10 mg/d,静脉滴注,直至获得完全缓解。缓解后采用亚砷酸与化疗交替治疗,以亚砷酸为主。对20例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56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率98.2 %,CR中位时间32(23~42) d。实时定量RT-PCR检测阳性的32例患者中位随访期3年,总生存率100 %,复发率3.12 %。完全缓解24个月后分子生物学缓解率100 %(6/6)。结论 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APL患者疗效好,血液学缓解后24个月有可能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及其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92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转录本,根据结果分为长型(L型)和短型(S型)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92例APL患者PML- 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L型52例,占56.5 %,S型40例,占43.5 %;两组相比,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无明显差异;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的时间、维甲酸综合征(RA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缓解后总体生存率(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与临床疗效、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长期生存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筑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RT蛳PCR)方法,观察生存5 a以上的28例APL 的PML/RARα融合基因变化。结果:(1)初诊时10例PML/RARα融合基因测定9例阳性,阳性率90.0%。(2) 完全缓解后在不同时期阳性率测定结果:6个月时64.3 %,12 个月时46.7 %,24个月时31.6 %,36个月时25.0 %,48 个月时17.8 %,60个月时17.8 %。>60个月21.4 %。(3)3例60 个月时血象、骨髓为完全缓解状态,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其中2例62 个月、78 个月时复发。1例坚持化疗至96 个月时方转阴性,现持续缓解116 个月。3例PML/RARα融合基因由阴性转为阳性后复发。其余病例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血象、骨髓完全缓解。(4)缓解后中止治疗的3例中,1例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在62 个月时复发死亡。2例由阴性转为阳性病例中1例在119 个月时复发死亡。1例CR 99个月复发,经白血康治疗后CR2。CR2 6个月时仍阳性。现生存112 个月。结论:长期生存的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与复发有关。持续阴性常伴随长期无病生存。完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尚为一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对持续阳性病例,坚持长期、足够强烈的继续治疗,维持持续的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和M3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初治的9例AML-M3、12例AML-M3及10例未能确定M2或M3的AML患者,应用FISH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MLI/ETO和PML/RARα融合基因,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果 9例AML-M2中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率44.4%(4/9);12例AML-M3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83.3%(10/12),其中1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ML-M2;10例AML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30%(3/10),PML/RAR Ot融合基因阳性率50%(5/10),其余2例未检测到以上两种融合基因.结论 FISH是一种敏感、简便的分子遗传学新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灵敏等优点,对诊断AML的分型具有重要帮助,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15;1 7)(q22;q12)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特征性染色体重排,约见于70%~100%的APL患者,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RARα)基因发生融合,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1例伴RARα 3'-末端(3'RARα)亚显微缺失的M3r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例及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反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别用CEP X/Y α-卫星DNA探针、LSI PML-RARα 双色双融合探针和LSI 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ML-RARα 融合基因转录本;多重巢式RT-PCR技术检测急性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所形成的融合基因,包括PML-RARα,PLZF-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反带分析显示核型为45,X,-Y[6]/46,XY[8],CEP X/Y探针FISH进一步证实了Y染色体丢失;RARα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显示1个RARα等位基因的整个3'-末端缺失;通过细胞遗传学、FISH以及RT-PCR等方法检测,排除PML-RARα、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重排。结论 识别APL中一种新的RARα 基因重排类型(3'RARα 亚显微缺失而无X-RARα 融合),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是明确该异常的有效手段,其分子学结果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特征性染色体异常t(15,17)异位,累及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临床表现为出血显著,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方法,观察变异易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RT-PCR查骨髓及部分外周血PML-RARα融合基因,变异易位产物作测序分析。结果:发病期有8例APL患者(初发4例,复发4例)PML-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缓解期APL患者的20人次检查中6人次阳性,而其骨髓涂片早幼粒细胞比率均小于5%;发现一种新的S型变异易位,并见L、S型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低于骨髓中,结论:证实S型206bp的变异产物是一种新的变异易位产物;同一个体L、S型可同时存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RT-PCR查PML-RARα融合基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在确定人类急性白血病特殊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肿瘤融合蛋白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由于此类蛋白质只能被白血病克隆内的细胞所表达,所以最有望成为专杀白血病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细胞的新药。全反式维LHNH酸(t-RA)和三氧化二砷(As_2O_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均显示了这种活性,它们的胚细胞含有t(15:17)染色体易位并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质。一旦PML/RARα融合基因被克隆,t-RA选择作用的生化基础就明显,因为异常蛋白质含有维甲酸的结合区,即维甲酸受体(RAR)α,随后的工作表明t-RA能诱导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分化,在临床实验上t-RA与标准细胞毒合并使用,增加了APL病人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患者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治疗、随访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7岁。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检查示异常早幼粒细胞占0.695;免疫分型检测示CD13、CD33、CD64、CD117阳性,CD3、CD4、CD14、CD19、CD34、CD56、HLA-DR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17)(q24; q21)[17]/46,XY[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PML-RARα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检测示PML-RARα-S、NPM-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伊达比星诱导治疗以及ATRA、伊达比星巩固治疗后达分子学完全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临床罕见,可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方案,疗效尚可,但其预后可能不如单纯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维甲酸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为维生素A的衍生物,它在生长控制、上皮分化、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主要功能.维甲酸受体RARs(retinoic acid receptors )及RXRs(retinoid X receptors)是类似于类固醇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的一类核受体,它是一种依赖于激素活化的转录因子,能以RAR/RXR异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在目的基因的启动子上,抑制或活化转录过程,该过程受激素控制.染色体的易位促使早幼粒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基因和RARα的编码基因相结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并最终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生.维甲酸处理后,APL细胞在体内或体外表现发生了极大的改变(APL细胞停止了恶性分裂,经历了类似HL60细胞和F9细胞的终端分化).同时,APL也对三氧化二砷(As2O3)非常敏感,维甲酸和As2O3都可以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正因为如此,APL细胞成为了分化治疗及癌基因靶向治疗的首例.本文重点综述了APL发生的机制及维甲酸治疗APL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Evil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9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包括初治19例,复发23例,缓解22例)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Evil基因的表达.结果:10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无Evil mRNA的表达.AML患者Evil基因总的阳性表达率为18.1%(17/94),M5型未见表达,其中初治、复发、缓解组的Evil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6.5%、17.4%、0,初治和复发组差别无显著性(P=0.554).M3患者中Evil、PML/RARα双阳性组与PML/RARα单阳性组相比复发率高(P<0.05),早期死亡率高.Evil阳性的AML患者多数生存期短.结论:Evil基因是一个原癌基因,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髓系白血病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白血病相关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并对其在白血病MICM分型、危险度分组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141例白血病患者进行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进行分析,并与骨髓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1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 66例(46.8 %)阳性,具有13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 包括PML/RARα、bcr-abl p210、bcr-abl p190、AML1/ETO、TEL/AML1、E2A/PBX1、MLL/AFX、MLL/AF6、MLL/AF9、dupMLL、MLL/ENL、CBFβ/MYH11、TLS/ERG等。在78例ALL和57例AML标本中,分别有27例(47.4 %)和33例(42.3 %)为阳性,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分别为7种和6种。结论 采用多重巢式RT-PCR 方法,可快速分析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可同时筛选出29种急性白血病的常见染色体易位,帮助临床诊断、疾病危险度分组、预后判断和治疗后微量残留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