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K域抗假频道内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数据空间假频会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和成象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消除其影响,需要进行道内插,特别是VSP和井间地震反射波具有陡斜率的特点,因此,道内插去假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了F-K域抗假频道内插。F-K域道内插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假频线性同相轴F-K域道内插方法的理论推导,并用理论数据和实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滤波算子在小波域中的提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常规提高分 率的地震处理方法中,反褶积算子局部化特征差,影响算子的频率。小波变换中,小波函数具有非常好的局部化特征。小波变换分频处理地震资料,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高分辨率资料,但是分频处理地震资料的时间较反褶积方法长。本文基于小波域分频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在泸滤域中的时间域和频率域构造类似于反褶积算子的滤波算子,并且推导出了适应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处理的导数小波函数,在时间域采用反褶积方法处理高分辨地  相似文献   

3.
小波变换域K L变换及其去噪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K—L变换利用相邻地震道的相关性来去除随机噪声,但对于倾斜和弯曲同相轴反射去噪效果不佳。采用改进的时变倾角扫描叠加K—L变换能够较好地去除随机噪声,但由于在时间域进行,没有考虑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在频率域的特点,高频有效信号易受压制。小波变换具有较强的时频分析能力,在小波变换域进行K—L变换,可以实现分时分频K—L变换去噪。介绍了小波变换域K—L变换压制随机噪声的基本原理,即先将地震信号进行小波分解形成分时分频的小波包剖面,然后用K—L变换对小波包剖面进行去噪,再将去噪后的小波包剖面重构回地震剖面,从而达到消除随机噪声的目的。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小波变换域K—L变换去噪方法在有效去除随机噪声的同时能够保护高频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4.
基于频率域小波变换研究,在频率域构建了合适的小波滤波器,实现了一种对地震资料进行分频与重构处理的方法。地震合成信号的分频与重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频率的地震信号,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确度。针对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天然气储层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主频低、分辨率十分有限的问题,应用频率域小波变换分频重构处理方法对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取了不同频率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将其应用于井震标定、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F—K域等道距道内插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F-K域道内插是沿用F-X域道内插原理,在F-K域计算道内插算子,并在F-K域实现道内插。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内插出的地震道形波自然,背景好,断点清楚,不怕空间假频等优点。文中给出的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理想的内插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稀疏离散τ—P变换的叠后地震道内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τ-p变换是一种有效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存在着地震数据信息量不足及有限的孔径和离散等因素,往往导致在τ-p域的地震数据插值结果存在假象、不准确。研究表明:在τ-p域对地震数据进行稀疏,即正确选择离散参数的采样对于重建缺失的地震信息非常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离散τ-p变换的地震道内插方法。该法根据叠后零炮检距剖面在局部时窗内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线性同相轴的组合,使用稀疏离散τ-p变换和预条件双共轭梯度算法进行地震道内插。理论数据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证实该法能使地震数据空间方向的采样得到加密,有效去除了空间假频。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对地层吸收衰减进行补偿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地滤波算子是时间、频率和品质因子的函数,因此也可以在时频域内进行衰减补偿。相对于固定时窗的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Gabor变换,小波变换对于处理非平稳地震信号具有更好的局部时频分析能力。利用基于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time-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TFCWT)和基于Kolsky衰减模型的大地滤波算子,在时频域内实现了地震波能量的衰减补偿。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小波域(时间-尺度域)内的衰减补偿方法,基于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域地震波能量补偿方法能够更好地补偿深层衰减地震信号,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二次小波变换的地震信号去噪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在Donoho的小波域阚值去噪处理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小波变换的地震信号去噪方法,该法是对地震信号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然后对主要由噪声控制的尺度1上的小波系数再进行第二次多尺度小波变换,并将二次小波变换后的尺度1上的小波系数置零,将其余尺度上的小波系数重构,最后对处理后地震剖面进行小波域阈值去噪处理。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地震剖面处理效果,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9.
反褶积、Q补偿、谱白化、小波变换等方法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同时往往会放大噪声,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由于地震随机噪声服从高斯分布且其本身并无方向性,因而在Shearlet域可将有效信号与随机噪声分开。通过Shearlet变换将地震信号转换到Shearlet域,对Shearlet域系数进行合理的补偿后,再做Shearlet反变换,可实现对地震资料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结合Shearlet变换的这两个特点,首先舍弃随机噪声Shearlet域系数,同时只对优势频带范围内的Shearlet域系数做补偿和提频处理。这样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又保持了地震资料信噪比。合成地震数据和叠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常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地震信号相关性的特点进行去噪,为此在多层小波变换中引入了双变量概率分布模型。基于贝叶斯估计理论,得到了相应的双变量收缩函数;基于层内局域方差估计,得到了一种局域自适应去噪算法。在实验中,将该算法分别应用于实值离散小波变换域和复数小波变换域,并和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去噪方法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复数小波变换的局域自适应收缩算法去噪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叠前道内插方法可以改善地震数据空间采样不足对叠前处理和偏移成像造成的不利影响。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叠前地震道插值,不但要精度高、适应性强,而且还要速度快,同时不能导致地质假象。为此,将计算效率较高的二维半步长预测滤波插值方法拓展应用到三维叠前资料处理,形成了一种可用于三维叠前数据加密的广义f-x,y域半步长预测插值方法,给出了几种用于炮集数据加密的实现方式。数值试验和实际数据应用展示了方法的实用性。该方法可以对具有空间假频的地震道进行内插,内插出的地震道波形自然。将其应用于三维炮集数据加密,有助于改善地震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针对高分辨采集的地震资料,采用了高分辨地震资料处理的各种技术,地震资料叠前提高信噪比处理,提高反射信号主频和展宽有效信号频带,分频处理方法,优化迭代叠加方法,信号方向约束预测去噪方法、三维F-XY域预测道内插方法等,并讨论了叠后提高横向辨率问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海底电缆(OBC)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中,陆检Z分量中除面波干扰外,还存在一种难消除的横波侧漏干扰噪音,这种横波噪音具有矢量性、振幅强、频带窄、相速度低的特点,并且在十字交叉排列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表现为三维锥形特征。针对这种横波噪音特征,结合地震采集施工特点,提出在十字交叉域共检波点道集上的三维小波变换锥形滤波去噪方法。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采用局部模拟噪声,仅针对干绕波存在区域内进行,回避了传统方法如F-K滤波等所带来的有效信息丢失问题,而且进行自适应的减法运算消除干扰,增强了去噪的保真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去噪处理。该方法在渤海某区块实际资料的处理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噪音衰减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4.
包乾宗  李庆春  陈文超  高静怀 《石油物探》2011,50(4):367-372,397,24
基于炮集地震记录面波的高振幅、低频率和低速度特性及其与反射波在小波域和脊波域中分布区域不同,提出了一种衰减强干扰面波的联合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和脊波变换方法。首先根据面波的高振幅和低频率特性,利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局部化性质,对强干扰面波进行衰减;然后利用脊波变换将地震记录变换到时间、尺度和射线参数的三维空间;最后在脊波域对剩余干扰进行衰减。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处理的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衰减地震记录中的干扰面波,而且可以保护有效信号的低频成分,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及S变换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频分析是完整刻画地震资料在时间和频率轴上能量强度分布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因能同时展示平稳信号和非平稳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演变过程,提供信号的局部特征,所以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地震常用的一些时频分析方法,分析对比了常用的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和S变换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和试验,明确了利用S变换相对于其他2种方法在时频分析领域的优点,论述了S变换时频谱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的吸收衰减补偿技术可通过分析结果在地震资料处理中进行能量补偿,可以有效地补偿衰减的振幅和高频成分,为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f-x域地震道内插理论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f-x域道内插技术是基于道间时差固定的信号在f-x域可预测的理论而提出的。文中讨论了在f-x域具有固定道间时差信号的广义预测算子(即插值算子)及存在条件,并给出了道内括实现方法。在一个小的时、空窗内,地震数据(如叠后)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由为数不多的若干组道间时差固定的反射波所组成,因此利用此种f-x域道内插技术,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道内插,并减少空间假频。  相似文献   

17.
在常规小波域阈值信号去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次小波变换的小波域阈值地震信号去噪方法。根据小波变换下信号和噪声在多尺度空间中的不同特性,对不同尺度下的小波系数用阈值处理,改进了多次小波变换应用于地震信号去噪的方法。数据仿真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压制随机干扰,对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F-X域等道距道内插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SimonSpitz(1989)提出的用F-X域预测技术实现道内插的方法,尽管有许多优点,但还是存在计算量大、精度低等一些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F-X域实现道内插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F-X域预测算子包含了所有反射波同相轴的倾角信息这一特性来实现道内插。它不必像常规方法那样扫描反射波同相轴的倾角,而且即使存在严重的空间仅频时,也可得到较好的内插效果。理论与实际资料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内插出的地震道波形自然、不受空间仅频影响等优点,但前提是要求在作道内播之前道距必须相等。  相似文献   

19.
在f-k域实现三维波场道内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数据道内插是偏移处理前的重要工作。本文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了在 f- x域和 f- k域二维道内插存在的问题 ,根据二维 f- k谱外推方法 ,给出了在 f- k域实现三维波场道内插的基本公式。所用算法已编制了相应的串行模块和基于 HPF(High Perform ance Fortran)高性能语言的并行程序 ,可在自行开发的微机群上得以实现。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可以实现三维波场的精细、快速内插。  相似文献   

20.
小波包节点域和空间域倾角扫描高阶相关去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包去噪就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不同节点、不同层上的差异,在节点域利用其他数学方法(如相关、阈值化处理等)对含噪信号的系数进行缩幅、置零、相关等处理,最后重构原信号。空间域相关是指对经节点域高阶相关后的分量剖面的相邻道进行相关。由于剖面上相邻道的信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随机噪声的相关性较弱,可利用该特征增强信号,抑制或消除噪声。基于小波包方法、高阶相关方法的特点以及小波包方法在高频段分辨率高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小波包节点域和空间域倾角扫描高阶(3阶)相关去噪技术。首先对原始地震记录剖面进行4层小波包分解,得到16个分量剖面,并对这些剖面的每道在节点域对相邻频段的小波包系数进行高阶相关;然后在空间域对同一分量剖面相邻道的小波包系数进行倾角扫描高阶相关;在完成所有分量剖面的空间域相关后,对这些分量剖面进行重构,最终得到去噪后的地震记录剖面。数值实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去噪效果明显优于小波尺度域和空间域高阶相关去噪方法,也明显优于常规小波包节点域2阶相关去噪方法。经本文方法去噪后,高斯白噪声得到了明显的压制或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