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不同萃取方法对番茄籽油理化性质与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传统溶剂法从番茄籽中萃取脂肪油,经过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出亚油酸等5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8.5%。同时对油的其它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番茄籽油品质更好。并对番茄籽油的营养学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红麻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制得红麻籽油,对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红麻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红麻籽油的理化指标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250 W、液料比8∶1、提取温度30℃,在此条件下红麻籽油提取率为93.47%;各因素对红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超声辅助法得到的红麻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油脂品质较好;红麻籽油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75.15%)为主,主要为亚油酸(43.14%)和油酸(30.78%),此外还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21.97%)。超声辅助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的特点,研究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最佳工艺可为红麻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奇亚籽油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奇亚籽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奇亚籽油。通过单因素设计试验研究溶剂种类、液料比、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对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以石油醚与正己烷混合液(体积比为1)为提取溶剂、液料比8∶1(m L/g)、微波处理时间12 min、微波功率520 W,在此条件下奇亚籽油的提取率可达到90.02%。影响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因素次序为:液料比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液料比对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功率交互作用影响显著。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共检出5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64%,且以亚麻酸含量最高,达58.64%,表明奇亚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研究结果为奇亚籽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22日,由卫生部《卫生部关于批准元宝枫籽油和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公告》(2011年第9号)批牡丹籽油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现在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在牡丹籽油提取与精炼、成分分析、生物活性以及其毒理性研究上的成果进行综述,并在防止牡丹籽油氧化的研究上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高级透明地板漆是株洲工学院率先将不饱和树脂应用于地板上的一种新型的地板漆。它克服了一般不饱和树脂的易龟裂、低温易产生籽籽、难干的缺陷,也克服了聚氨脂漆漆膜薄,使用时间短,施工有毒的不足。为了制作这种新型漆,本文主要介绍了其原材料的选择、配方、制作和施工工艺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地区所产中华亚种沙棘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沙棘籽油。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为单因素考察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微波辅助提取沙棘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实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6min,料液比1:12,功率622W,在此条件下重复三次实验,得到沙棘籽油的提取率为0.307%±0.005%,为预测值的98.71%。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该研究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沙棘籽油的提取工艺,为沙棘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橡胶籽油的脱胶脱色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橡胶籽油脱胶的最佳条件是:将毛油加热到70℃,按油重的3%加入磷酸(浓度为85%)进行脱胶处理,然后按油重的1%加入甲酸进行反应,可获得较好的脱胶效果,脱色则采用白土脱色的效果较好。热榨橡胶籽毛油在脱胶脱色环节比冷榨橡胶籽毛油相对要容易一些。  相似文献   

8.
番茄籽油的脂肪酸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层析、气相色谱法和薄层层析法,研究了国内常见的几种番茄籽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甘油酯的结构,番茄籽油含率为20-23%,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在70%以上,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质量分数为50%以上,番茄籽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9.
黄连木籽油的理化特性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开发和利用黄连木籽资源,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黄连木籽油的理化指标、饼粕的质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籽含油34.46%,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1.58%,其中油酸含量47.32%,亚油酸含量31.58%。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油源油料树种。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及其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实验表明,可采用2级萃取工艺操作:第1级在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高辣素含量的油脂(少量),这一级把籽中大部分的辣素除掉;第2级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极低辣素含量的油脂(大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得辣椒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籽油萃取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猕猴桃籽成分及其籽油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有机溶剂(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的工艺,探讨了籽粒细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籽粒细度50目,萃取时间6h,萃取温度50℃。  相似文献   

12.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饱和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异辛酯和交联剂, 以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聚合温度、单体、交联剂和溶剂萃取树脂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新合成的树脂是一种吸油速度快、吸油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的高吸油性树脂。  相似文献   

13.
以4个不同品种的红麻籽为原料,采用溶剂浸出法提取红麻籽油,对红麻籽的主要组分和红麻籽油的品质及微量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期为红麻的品种选育及红麻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麻籽的粗脂肪含量为18.52%~21.19%,平均含量为19.83%;粗蛋白含量为25.37%~29.57%,平均含量为26.63%;4种红麻籽油在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皂化值和碘值等方面存在较小的差异;红麻籽油的酸值为1.09~16.72 mg/g,过氧化值为0.95~2.01 mmol/kg;4个品种红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为亚油酸(42.84%~50.79%)、油酸(27.58%~32.38%)、棕榈酸(17.04%~24.25%)、硬脂酸(1.93%~2.61%)、亚麻酸(0.46%~0.61%);红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85.81~99.10 mg/100 g,平均含量为93.30 mg/100 g,主要以α-生育酚(18.41~26.69 mg/100 g)和γ-生育酚(25.20~28.84 mg/100 g)为主,两组分共占维生素E总量的50.82%~56.03%;不同品种来源的红麻籽油,其甾醇构成存在较大差异,甾醇含量为199.15~298.35 mg/100 g,平均含量为242.42 mg/100 g,均以β-谷甾醇为主,占甾醇总量的76.36%~82.69%;不同品种来源的红麻籽油在β-胡萝卜素、磷脂和总酚含量上有较大差异,磷脂含量为1.68~4.53 mg/g;总酚含量为5.78~23.22 mg/100 g;β-胡萝卜素含量为0~9.66 mg/kg。红麻籽油具有作为营养丰富的可食用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对新油源盐肤木籽油和五倍子油采用国家标准进行了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盐肤木籽油含油13.7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2.13%,其中油酸含量12.12%,亚油酸含量57.92%,亚麻酸含量2.09%;五倍子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月桂酸含量44.41%,肉豆蔻酸含量31.78%,棕榈酸含量11.75%.盐肤木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油源油料树种.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乌桕籽皮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了乌桕籽皮油的萃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3因素对乌桕籽皮油萃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了乌桕籽皮油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36 ℃,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 h.此外,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乌桕籽皮油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乌桕籽皮油中脂肪酸含棕榈酸64.93%、油酸32.91%、亚油酸2.23%、亚麻酸0.458 3%.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石榴籽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石榴籽油提取工艺条件;为比较从不同种类石榴中提取的石榴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采用GC-MS法对多种石榴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石榴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200目粉碎的石榴籽粉为原料,以正己烷为萃取剂,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60 min,超声功率80 W,料液比1: 12;在该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出油率达17.97%;青皮石榴中检测出12种脂肪酸,山东大红石榴中检测出11种,云南酸石榴中检测出10种;3种石榴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石榴酸的含量均高于61.00%。    相似文献   

17.
对浸出法制备的红麻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构成、甘三酯分布以及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红麻籽油的酸值为1.6 mg/g,过氧化值为2.8 mmol/kg;红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以油酸(41.26%)和亚油酸(37.22%)为主,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79.68%;根据Sn-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得到红麻籽油的主要甘三酯为Sn-OLL(14.89%)、Sn-OLO(11.77%)、Sn-OOL(8.05%)、Sn-OOO(6.37%);红麻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为128.7 mg/100 g,其主要形式为α-生育酚(36.4 mg/100 g)和γ-生育酚(41.8 mg/100 g)。以上结果表明,红麻籽油被开发为食用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制离子液体型累托石,用熔融插层法制备有机累托石/环氧树脂/桐油酸酐纳米复合材料。分别用XRD、DSC、旋转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固化动力学和流变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累托石含量较低时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形成了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有机累托石的加入,降低了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但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的固化反应不是简单的一元反应,有机累托石的加入并不改变其固化反应机理;随着有机累托石含量的增加,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的黏流活化能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番茄籽油进行萃取,经过单因素和优化实验,对不同萃取时间、压力和温度下油的萃取率、脂肪酸组成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其中萃取时间和萃取压力对番茄籽油的萃取率影响显著(α=0.05),萃取温度影响较显著(α=0.1),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萃取率达96.34%,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由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番茄籽油的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C16:0)约13%,硬脂酸(C18:0)约5%,油酸(C18:1)约22%,亚油酸(C18:2)约56%,花生酸(C20:2)约2.8%,通过测定番茄籽油过氧化值、酸价、碘价和皂化价,显示番茄籽油有较好的品质,不同的萃取条件对番茄籽油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富含癸酸和月桂酸的樟树籽核油为原料,制取一种新的感光材料——有机羧酸银盐,为樟树籽核油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解决了我国使用的羧酸银盐一直依赖进口的问题.本文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从樟树籽核油制取高纯度癸酸和月桂酸的工艺流程、羧酸银盐的制备方法以及羧酸银盐的质量指标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