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7年8月,中国石化首次进入可能拥有巨大能源储备的西藏地区勘探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国石化在青藏地区的第一个油气勘探基地——勘探南方分公司那曲基地正式揭幕。据介绍,青藏地区油气潜力一直备受石油地质界重视。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中国石化先后两次对青藏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考察,并根据青藏工区的实际需要,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勘探研究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对渤海湾地区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在对高北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精细研究的基础上,从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高北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控于含油砂体,含油砂体的油气分布又受控于烃源岩分布,高部位局部圈闭与有利沉积相带的有机配置才能使油气富集成藏,最终形成具有工业油流的含油区块。  相似文献   

4.
������Ӣ��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外来地质体”的并入以及后续板内块体间的敛合作用,引起了一系列形变事件,使原来沉积的中新生界前陆层序发生形变,沿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发育前陆褶皱和逆冲带。在英吉沙(克孜勒)地区,受喜山期“陆内榨挤”(朱夏,1991)构造作用,以及由此伴生大型“共轭”剪切(走滑)作用影响,分别出现“薄皮构造”和“飞来峰”构造样式。影响形变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强度和底部滑脱面横向延伸范围。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参照邻区的柯克亚地区、乌恰地区油气(藏)发现成果,推断这一地带可能形成油气藏,油气充注期在时代上与最晚强烈逆冲活动期(中新世以来)大致对应。  相似文献   

5.
蒋静萍 《天然气工业》2005,25(6):131-131
海南省最大的油气储运基地——长流油气储运基地日前全面启用,年吞吐油气达25万吨,油气总容量2.6万立方米。该基地启用后,将彻底消除该省冬季用气高峰的压力。这个基地是海南民生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3.42亿元建设的,占地357.04亩,由油气专用码头、液化气站、成品油库三部分组成,是集液化气和成品油的接收、储存、分配、中转为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基地包括8台1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球罐、2台5000立方米柴油储罐、4台2000立方米汽油储罐,  相似文献   

6.
保护油气层完井液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殿存 《钻采工艺》2001,24(2):50-52
根据牙哈地区油气层伤害的特点,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一套适合牙哈地区油气层保护的屏蔽暂堵完井液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表明,该套屏蔽暂堵完井液技术能够适应牙哈地区油气层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相似文献   

8.
中国含油气盆地分布规律及油气勘探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界定中国含油气盆地涵义的基础上, 从板块构造演化的背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特征、油气产层的时代等诸方面, 阐明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规律。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划分为以富集石油为主的裂谷盆地和以富集天然气为主的克拉通盆地两种类型, 每种类型又各有三个油气富集的构造单元。它们占中国沉积盆地面积的90 %以上, 拥有全国油气资源量的60 %~ 67 %和储量77 %~ 96%.讨论了今后中国含油气盆地勘探中的有利地区和层位,并预测了可能发现的油气田规模。同时, 还展望了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区和青藏地区油气勘探的远景。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火成岩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代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火山活动,已钻井揭示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地区中西部,火山活动与塔中地区沉积埋藏史和热史密切相关。对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条件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早二叠世晚期火山活动对志留系,石炭系古油藏影响尤甚。通过对塔中地区火成岩的产状,分布规律,岩电性特征及形成期次的研究,揭示了塔中地区火成岩对油气的影响。指明了进行该区火成研究对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态     
《中国石油勘探》1999,(1):11-17,26,32,55,68
我国油气接替区可能在青藏为迎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都理工学院沉积所伊海生教授最近提出了“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跨世纪工程”专项研究建议书。他认为,青藏高原处于世界级规模的油气聚集带,也是我国大陆油气勘探的最后区域,极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中国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 伊海生教授认为,青藏高原位于全球油气产量  相似文献   

11.
�ſڡ�������������ֲ���ɲ�ģ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桥口、白庙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性质、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史、流体势分布、构造发育演化和火山侵入作用等资料,提出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桥口地区属于聚集-破坏-聚集型成藏模式,而白庙地区则为单一的晚期聚集型成藏模式。这对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自从前苏联解体之后,大里海地区已探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油气勘探已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得益于广阔的面积和悠久的石油开采历史,大里海地区吸引了大大小小众多的石油公司。但由于前苏联和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储量计算方法不同,因此这个地区的探明和潜在油气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管从经营还是从政治的角度讲,提高油气储量数字的准确性对于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川西地区已完成油气化探普查约5000km^2,发现了不同级别的异常十余处,其中洛带,马井,东泰等异常均已被钻探证实为工业气田或重要的含气构造。实践表明,油气化探是发现圈闭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4.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以区域盖层为界,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3个含油气系统: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达字井含气构造,以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及上生下储式组合方式为主,据盆地模拟表明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65Ma);中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武的组合方式为主,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65Ma)和现今;上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式组合方式为主,目前正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成藏的关键时刻是现在。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区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含油气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区内发育寒武系-下奥陶统灰岩、泥灰岩和中上奥陶统泥灰岩等两套烃源岩,现今商业性油气藏主要以中上奥陶统泥灰岩为烃源岩。综合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确定了中上奥陶统有效烃源岩的大致分布范围。文中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事件,包括排烃期、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塔中地区油气勘探区带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以来,中国不但甩掉了古生代海相无油的帽子,而且相继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发现几十个油气田,建立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和相应的油气勘探技术系列。通过全国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在东北、南华北、柴达木-河西走廊、青藏等地区发现未变质的古生界烃源岩,进一步证明我国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水动力条件来看,滨州线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得到滨州线及以北地区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藏--我国西部21世纪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西藏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从含油气区及其含油气盆地分析着手,论述其含油气性。立足西藏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将西藏地质划分为柴达木(及边缘)、巴颜喀拉、羌塘一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等5个含油气区,并讨论了构造复杂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含油气实体(盆地、残盆、构造残块、沉积残体)的概念,作为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油气勘探对象和评价核心。分析了西藏地区主要盆地的生烃量、远景资源量,并结合油气成藏的其他地质因素,特别是油气保存条件,对主要盆地油气远景进行论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总石油资源量约90亿吨,展现了地区的美好油气勘探前景。提出羌塘盆地应作为西藏地区油气勘探首选实体,措勤、比如、昌都、岗巴一定日等盆地应作为勘探远景实体。  相似文献   

19.
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机理,分析盐岩与油气的聚集关系,归纳总结了文留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盐岩分布特征,利用古生物种群演化和构造发育史理论,对文留地区盐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本区成盐模式的合理解释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盐岩为陆相湖盆深水—半深水成盐模式,沙一段盐岩具有干盐湖沉积模式;盐岩与油气关系密切,在盐间和岩性相变带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试论走滑运动对垦东地区油气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垦东地区近邻郯庐断裂带,前期研究多认为郯庐断裂带新生代右旋走滑活动对本区成藏没有影响,主要是凸起古背景控制了新近系油气的分布。通过对区域应力场、古地貌和断裂空间展布等分析,认为垦东地区发育“隐伏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垦东地区油气的聚集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控制了古地貌的空间展布,另一方面在油气成藏中起到重要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