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3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电呈电一机械分离或电静止,在胸外按压操作的同时,经深静脉穿刺,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临时起搏器以固定起搏(VVO)的状态下输送电极导管,作右室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后起搏模式改换为VVI型起搏,根据病情及起搏情况随调起搏参数,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自主心跳恢复情况。结果32例中有效起搏24例,占75%,其中9例存活,起搏时间5min-72h恢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窦性心律。15例死于原发病或长时间缺氧的并发症。另8例死于因心脏停搏时间过长人工心脏起搏无效。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紧急心内膜起搏配合胸外按压,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自主血流循环恢复,提高CPR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急诊心肺复苏成功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CPR)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救命技术,作者从事多年临床急诊工作,成功抢救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结合2例典型病例,谈一谈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体会,与同仁共享.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45岁,因胸痛就诊.在门诊就诊途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倒地,就诊医生马上就地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并与门诊医护人员一起马上将患者送到急诊室进一步抢救.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安置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名医护人员轮流交换进行;静脉推注抢救药品.抢救约8min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意识逐渐清晰,心电监护显示为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治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92例心跳骤停病例中的应用,探讨心内膜下与经皮胸壁起搏在心跳骤停抢救中的价值,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临时起搏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经静脉系统将起搏电极送入心腔内,进行心内膜下起搏,以恢复心跳;经胸壁起搏组:将两电极分别置于胸背部进行起搏,而使心跳恢复;对照组除不进行临时起搏外,其他抢救措施与试验组相同。结果: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在成功起搏率、CRP抢救成功率与另外两组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采用其他心肺复苏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临时起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经皮胸壁引起搏成功率不高、副作用较大,不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1991年1~8月我们在床旁应用国产双极起搏导管,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跳骤停4例获得满意效果。 4例起搏时均为心室停搏。冠心病2例,肺心病、大咯血窒息各1例。分别在心跳骤停后5、10、8、15分钟在心脏按压等抢救措施持续进行中,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紧急心脏起搏。起搏阈值分别为0.8V、2.5V、1.0V、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烧伤病人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及进行有效复苏的主要措施.方法:对近五年来住院烧伤病人出现的26例共31次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且对采用的胸外按压、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或切开、静推或心内推注三联针及头部降温等抢救措施做简要评价.结果:本组复苏成功22例共27次,死亡4例.结论:吸入性烧伤,严重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复合脑外伤及麻醉意外等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胸外按压,解除气道梗阻,供氧,合理使用三联针及升压、兴奋呼吸药物等是复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胸外无创性心脏起搏 (ENCP)作为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心肺复苏手段 ,已广泛应用于心脏停搏病人的救治。我们近年来应用ENCP抢救 3例心搏骤停患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男 ,32岁 ,因电击 ( 380伏交流电 ) ,致心跳呼吸骤停 6分钟送抵我院后立即施行人工心肺复苏 (CPR)。心电监测为心室纤颤 ,给予 2 0 0J电击除颤无效 ,静注肾上腺素 3mg后再次 30 0J除颤仍无效 ,继之心脏停搏。于CPR的同时行ENCP抢救。起搏方式VOO型 ,起搏电流 10 0mA ,起搏频率 6 0次 /分 ,持续 3分钟后 ,心电监测显示有间歇性心室夺获 ,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许多研究发现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用于心肺复苏(CPR)时肾上腺素的剂量偏小。而最适剂量,现尚未定论,为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我们首次使用肾上腺素4mg于5例失血性休克所致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5例中男2例,女3例,均因大失血所致心跳骤停。复苏措施基本相同,充分给氧,有效的胸外按压,首次静注肾上腺素4mg,输血补液,纠正酸中毒,维持正常心跳、呼吸、血压等。其中4例均在短时间内恢复心跳,1例因心跳停搏时间较长,经重复给予肾上腺素4mg,终于复苏成功。3例存活病人经随访,未发现异常。1例在回病房18小时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术中发现肝脏破损严重,无法修补,终因循环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成功的25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复苏成功25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中无创临时起搏技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时的疗效,为提高该病症的急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上)和心脏停搏的患者103例,分组进行无创起搏及药物治疗后观察。结果起搏组中A1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13例起搏成功,起搏成功率为541%。平均起搏阈值为(8125±1758)mA。起搏组中B1组29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28例心脏起搏成功,平均起搏阈值为(68.45±1087)mA,成功率为96.5%,所有进行无创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药物组中A2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有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20.8%;B2组26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7例患者经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心率提升,血压上升可以减轻头昏,昏厥症状,治疗有效率65j%,起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抢救成功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应用无创临时起搏,治疗效果好。特别适合于狭小抢救空间,缺乏众多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应用,为院前急救心脏急症患者开辟新的抢救途径。因此临床实践中应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廖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40-4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肺复苏的10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结果:7例病人经心肺复苏成功出院;22例有效,心跳呼吸恢复,而且持续12小时以上,随后死亡:无效77例。结论: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是建立自主循环的决定因素,尽早实施电击除颤是CPR成功的最关键措施,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3例心脏骤停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机械CPR组)的患者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用徒手心肺复苏(徒手CPR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和药物等治疗.结果:机械CPR组有效率47.2%,明显高于徒手CPR组,有效率29.6%(P<0.05);机械CPR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徒手CPR组(P<0.01).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的现状,总结抢救经验,探索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7年7月我科52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心跳停止到心肺复苏间隔(TCA)时间,原发病因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结果TCA〈5min者CPR成功率40%、存活率16.7%;TCA5-10min者CPR成功率33.3%、存活率6.7%;TCA10~15min者CPR成功率28.59%、存活率为0。无心脏基础疾病的药物中毒者抢救存活率相对较高,心源性骤死者难以抢救。结论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心脏停搏时间、原发病是否可逆、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彭春晖 《中外医疗》2014,(29):49-50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静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入该院利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分组,大剂量79例纳入实验组,常规剂量67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静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具有较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谢钢  赵金臣 《医学综述》2014,(2):286-288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猝死患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院前心搏骤停310例患者中,接受旁观目击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87例(按压组),未按压223例(未按压组),同期院内猝死32例(对照组),比较3组复苏效果。结果: 按压组复苏成功率和未按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CPR失败40例、成功17例,成功率为30%。36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15例.成功率为42%;2l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2例,成功率为10%。37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15例,成功率为41%;20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2例,成功率为10%.院内CPR成功率高于院前(P〈0.05);CPR开始时间≤6min成功率高于〉6min者(P〈0.05)。结论:CPR开始时间及复苏地点是影响成败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心搏骤停-CPR模型循环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夹闭主动脉与腔静脉复制心搏骤停-CPR模型;实验组在血液断流后4min开始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进行CPR;对照组在血液断流后4min开始进行CPR;监测血液断流前后家兔的心电图、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记录开始CPR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维持4h,并计算4h存活率。结果:试验组在CPR成功率、4h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肾上腺素用量方面则两组结果相近。结论:同时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可明显缩短家兔心搏骤停-CPR模型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对促进心搏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提高CPR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更为简单、便捷、成功率高的兔心脏骤停模型。方法:经食道插入食道调搏电极至心脏水平,在心前区心搏最明显处皮下插入针灸针形成电流回路,用恒定35mA交流电诱发心脏骤停,无干预观察5min后进行心肺复苏。分别记录15只新西兰大白兔达到心脏骤停标准的时间、停止刺激时的心律、复苏开始前的心律、心肺复苏时间、除颤次数、给药次数、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后机械通气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后生存时间及72h生存率。结果:本实验中的15只兔全部诱发心脏骤停成功。从有效电刺激开始到成功诱发心脏骤停的时间为26.47±10.36s。电刺激结束时室颤发生率为100%(15/15),无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发生,在无干预观察期内无自动复律现象。在心肺复苏开始时心电图表现为室颤的比例为73.3%(11/15),无脉性电活动的比例为26.7%(4/15)。心肺复苏用时200.07±136.00s,除颤次数1.00±0.76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次数2.40±1.12次,自主循环恢复率93.3%(14/15),自主循环恢复后机械通气时间40.46±17.05min。自主循环恢复后0-6h死亡率为6.7%(1/15),6-24h内死亡率60(9/15),24-72h时存活率为26.6%(4/15)。结论:经食道-胸壁定流电刺激方式诱发兔心脏骤停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复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心肺脑复苏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