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考察PVC软包装 4∶ 1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方法 应用ZWF - 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 4∶ 1输液的≥ 2 5μm、≥ 10 μm、≥ 5 μm和≥ 2 μm的 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5批PVC软包装 10 0ml的 4 ∶1输液在≥ 2 5 μm、≥ 10 μm、≥ 5 μm和≥ 2 μm的 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 ( x±s,n =5 )分别为 (0 .9± 0 .7)粒 /ml、(10 .0± 5 .0 )粒 /ml、(6 3.5± 16 .2 )粒 /ml和 (2 0 4 7.3± 6 34.6 )粒 /ml。结论 PVC软包装 4∶ 1输液的≥ 10 μm和≥ 2 5 μm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 5 μm的不溶性微粒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 ,但其≥ 2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 ,提示输液中≥ 2 μm的不溶性微粒偏高应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PVC软包装4:1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方法应用ZWF-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4:1输液的≥25μm、≥10μm、≥5 μm和≥2 μm的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结果5批PVC软包装100ml的4:1输液在≥25 μm、≥10 μm、≥5μm和≥2 μm的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x±s,n=5)分别为(0.9±0.7)粒/ml、(10.0±5.0)粒/ml、(63.5±16.2)粒/ml和(2 047 3±634 6)粒/ml.结论PVC软包装4:1输液的≥10 μm和≥25 μm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5 μm的不溶性微粒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但其≥2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提示输液中≥2 μm的不溶性微粒偏高应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历版中国药典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监控变化,阐明不溶性微粒监控的发展趋势及提出控制微粒污染的可行措施。方法:查阅1977—2010年各版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部分.并与国外药典进行比较.比较并分析其中的差异与变化。结果:中国药典从只监控50μm以上的微粒,到监控≥10μm和≥25μm以上的微粒,对≥10μm和≥25μm限制的数量由50粒和5粒提升到20粒和2粒(显微计数法),从只对100ml以上的注射剂进行限定到增加对无菌原料药进行限定。目前最新版本2010版对不溶性微粒的限定与美国药典(USP32)、日本药局方(JP15)、英国药典(BP2008)、欧洲药典(EP50)已基本保持一致.结论: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限定越来越严格,但对于人体也存在较大的危害的2~10μm的微粒却尚未做出限量规定。建议药典进一步严格微粒的控制标准,增加对2—10μm的微粒及复配输液中的微粒进行限量规定。同时注射剂的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应采取控制微粒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注射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检查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素梅 《淮海医药》2002,20(2):176-177
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多数国家对输液剂中的不溶性微粒都作了规定 ,中国药典 [1 ]规定 :10 0 ml以上的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每 1ml中含 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 0粒 ,含 2 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 2粒 ;英国药典还规定 :每1ml中大于 2μm的微粒不得超过 10 0 0粒。这些规定只限于输液本身所含有的不溶性微粒 ,但对于小容量的注射剂和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尚未作具体的规定。在临床上单独应用输液治疗的机会很少 ,多数是注射剂或粉针剂加到输液中配伍后联合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种输液配伍时的不溶性微粒及其pH值变化.方法不同剂量(4、6、8和10ml)的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100ml上述输液配伍,混合液的不溶性微粒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以及其pH值利用pH/离子计仪测定.结果不同剂量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各输液混合其4个通道(≥25μm、≥10μm、≥5μm、≥2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显著性增多(P<0.01),且其pH也有明显变化.结论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3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中国药典及英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应引起重视.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可在其一次性输液器加装有效的终端滤器.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李国祥 《中国药师》2004,7(1):64-65
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其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明确规定检查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规定[1]:"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每1 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0粒,含2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本文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整理和分析,对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 0 9%氯化钠注射液、10 %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3种输液配伍时的不溶性微粒及其pH值变化。方法 不同剂量 ( 4、6、8和 10ml)的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 10 0ml上述输液配伍 ,混合液的不溶性微粒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 ,以及其 pH值利用pH/离子计仪测定。 结果 不同剂量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各输液混合其 4个通道 (≥ 2 5 μm、≥ 10 μm、≥ 5 μm、≥ 2 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显著性增多 (P <0 .0 1) ,且其pH也有明显变化。 结论 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 3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中国药典及英国药典的质量标准 ,应引起重视。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可在其一次性输液器加装有效的终端滤器  相似文献   

8.
对25家国内生产厂家的52批次的14个品种的注射用粉针按<美国药典>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令人满意,为以后<中国药典>收载此项检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及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制备样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与未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前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于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