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与肾组织HBV抗原沉积、肾病理之间的关系,了解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成人肾组织中检测到HBsAg和/或HBcAg沉积的肾炎患者68例(以下称沉积阳性组)。随机抽取同期肾穿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但肾组织中不伴HBsAg和/或HBcAg沉积的肾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以下称沉积阴性组)。两组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活检组织冰冻切片中HBsAg和HBcA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在血压、血尿和蛋白尿程度以及肾功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2)沉积阳性组肾病理以IgA肾病(IgAN,占51.5%)和不典型膜性肾病(MN,占38.2%)为主;沉积阴性组则以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占50%)为主;(3)68例患者中13例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或仅有HBsAb阳性,血HBV—DNA病毒载量〈100拷贝/ml的患者肾组织中检测到HBsAg和俄HBcAg沉积,且免疫荧光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均在3种以上,满堂亮者7例(53.8%):光镜显示不典型MN9例(69.2%),IgAN3例,MPGN1例。结论:对于成年人依据临床难作出HBV—GN诊断。成人HBV—GN病理表现具有多样性,以IgAN和不典型MN为主,其次为MPGN和MsPGN,FSGS少见;肾组织HBV抗原沉积现象可以出现在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或仅HBsAb阳性的患者,提示应重视肾组织HBV抗原检测,尽可能降低HBV—GN的漏诊率,尤其是血清HBV标志物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炎)发病的联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30例原发性肾炎 患肾活检冰冻切片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沉积情况。按血清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情况分血清阳性和阴性两组进行分析,以及按发病年龄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在230例原发性肾炎中,肾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阳性率分别为18.7%和16.8%,乙肝肝炎抗原(HBAg)总阳性率为20%。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率为39.6%。血清阳性组的肾组织内HBAg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显示,这种相关性在小儿组和成人组中同样存在,相关的病理类型见于膜性肾病。结论:血清HBV感染与原发性肾炎(包括成人原发性肾炎 ,特别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感染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病理改变的关系。 方法 采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IgAN患者118例、健康体检者89例和慢性肾脏病(CKD)90例的血液标本,用试剂盒方法提取血清DNA。用PCR技术检测Mpe p35脂蛋白,对阳性标本采用Southern 印迹方法进行验证。根据IgAN患者Mpe感染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89例健康体检者中仅1例Mpe p35脂蛋白为阳性,阳性率为1.1%。90例CKD患者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2.2%。118例IgAN患者中19例阳性,阳性率为16.0%,显著高于健康组及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Mpe阳性组42.1%患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显著高于Mpe阴性组(P < 0.01)。Mpe阴性组24 h尿蛋白量、Scr、Lee病理分级显著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间肾小管、肾间质及肾血管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gAN患者的Mpe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和CKD患者。Mpe阳性患者更多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Mpe感染可能与IgAN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的发生率,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2007年03月~2007年06月于我院肾脏科就诊的176例CK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的临床、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180例正常对照组IFOBT阳性率5%,CK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3.236,P〈0.01)。CKD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105.59±27.03)g/dlvs(121.00±25.62)g/dl,P〈0.05],血沉[(59.77±32.91)mm/hvs(9.54±3.21)mm/h,P〈0.05]、血肌酐[203.75(74.50~567.25)μmol/Lvs68.00(45.00~95.00)μmol/L,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CKD组中,IFOBT阳性的患者与IFOBT阴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大(P〈0.01)、血沉升高(P〈0.05)、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P〈0.01)降低。IFOBT阳性患者血红蛋白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降低,血沉、血磷、iPTH随GFR下降而升高。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GFR(r=-0.191,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对CKD患者IFOBT阳性的30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癌2例(6.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1例(36.7%),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4例(13.3%),出血性肠炎9例(30%),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13.3%)。结论:CKD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随着患者GFR的下降,发生病变的几率升高。而IFOBT是可行有效地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组织中检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在HCV感染并发肾小球肾炎(GN)中的意义。 方法 用HCV-NS3单克隆抗体对21例(其中7例患者肾活检时血清HCV-RNA定性为阳性)HCV感染并发GN患者的肾组织石蜡切片进行了HCV-NS3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6例(6/21)检出了HCV-NS3抗原,可以诊断为HCV相关性GN。7例肾活检时血清HCV-RNA阳性伴GN患者肾组织中,4例(4/7)检到HCV-NS3抗原。HCV-NS3抗原主要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或)系膜区沉积。HCV抗原检出组的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膜增殖性GN(MPGN,3/6)。免疫组化HCV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尿蛋白量(24 h)显著大于阴性组(P = 0.01);血清补体C3显著低于阴性组(P = 0.01)。 结论 HCV抗原在肾组织中的检出对于HCV相关性GN的诊断以及肾损害程度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52例HBV—GN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24h尿蛋白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应用乙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和12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变特征。结果HBV阳性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38例,72%),病理类型以膜增殖性肾炎(16例,40%)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30%)多见。两组之间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抗原除在肾小球沉积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尤其肝功能异常和HBV-DNA阳性者HBcAg肾小管阳性率达36%,高于肾小球的21%,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eAg阳性者肾小球HBeAg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HBeAg阴性者(P〈0.05)。结论HBVGN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导致HBV-GN的发生。肾小球HBeAg与血清HBeAg阳性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HBcAg分布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各期的演变,进一步揭示HBV感染过程中免疫状态的规律。方法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描述的慢型乙型肝炎自然史分期的血清学特征,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以及再活动期。分别统计慢性HBV感染各个阶段肝组织HBcAg分布的情况。结果共纳入637例患者,其中男性501例(78.6%),女性136例(21.4%)。处于免疫耐受期患者101例,免疫清除期248例,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119例,再活动期169例。各阶段患者肝组织HBcAg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7.975,P <0.0001)。免疫耐受期肝组织HBcAg分布以核型与混合型为主(89.1%);免疫清除期以混合型与浆型为主(74.6%);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以阴性为主(89.1%);再活动期以浆型与阴性为主(73.4%)。结论在慢型乙型肝炎自然史过程中,肝组织HBcAg经过了以核型为主→浆型为主→阴性→浆型为主的规律性变化。HBcAg的分布特征是HBV自然史阶段中机体免疫功能与病毒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情况。方法317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15例单独使用LAM,302例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或adefovir dipivoxil,ADV)联合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YMDD区变异、及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结果术后LAM组有4例术前HBV DNA阳性患者术后HBV再感染,LAM+HBIG联合用药组16例HBV再感染,两组术后HBV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VS.5.30%,P〈0.01)。317例患者术后12例发生YMDD变异,发生率为3.79%,再感染病例60%(12/20)。经加用ADV治疗后5例HBV DNA转阴性,4名患者HBV DNA滴度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3例发生纤维淤胆性肝炎,2例死亡,1例经再次肝移植治愈。结论小剂量HBIG+LAM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在小剂量HBIG+LAM用药基础上HBV再感染可能产生YMDD(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变异;ADV可作为LAM耐药后用药,对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应采取以ADV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钙、磷乘积的变化。方法:测定97例CKD患者、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iPTH、钙、磷等指标。结果:CKD3期、CKD4期、HD及PD患者血磷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患者(P〈0.01),iPTH也明显升高(P〈0.05)。CKD3、CKD4期、HD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P〈0.01)。结论:CKD后期起iPTH明显升高。CK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呈肾病综合征(NS)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呈NS且肾穿组织内小动脉≥5条的HBV-GN患者15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其肾内小动脉病变,比较伴与不伴肾内小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平均年龄26.3岁,男∶女为3.6∶1;伴高血压者36例(23.7%)、贫血52例(34.2%)、肾衰竭者33例(21.7%)、肝功能异常者20例(13.2%)。乙肝大三阳者87例(57.2%);血清和肾组织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1)。病理表现以膜性肾性(MN)、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膜增生性肾炎(MPGN)为主;未成年组与成年组MN、MPGN所占比例不同(P<0.05)。伴有肾内小动脉病变者84例(55.2%),与无肾内小动脉病变者相比,其高血压发生率较高(P<0.05),24h尿蛋白定量显著较高(P<0.01),贫血、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较高(P<0.01)。结论:呈NS的HBV-GN患者绝大多数为HBV携带者且伴有病毒复制,病理以MN、MsPGN及MPGN为主,半数以上伴有肾内小动脉病变,伴有肾内小血管病变者高血压、贫血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较高,蛋白尿更严重,为预后不良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62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总结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将经肾活检确诊的 6 2例HBV -GN ,按年龄分为 3组 ,分析 3组的临床、病理特点 ,观察激素及α -干扰素 (α -IFN)对HBV -GN中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NS)的膜性肾病 (MGN)的治疗反应。结果 :少儿组发病率最高 ,占 6 7.7% ;临床表现以NS、镜下血尿多见。少儿组MGN占 4 5 .2 %、膜增殖性肾炎 (MPGN)占 2 8.6 % ;青壮年组MGN占 2 8.6 %、MPGN占 35 .7% ;中老年组MGN占 33.3%、MPGN占 33.3%。肾组织乙肝染色少儿组HBe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 5 7.1%、4 0 .5 % ;青壮年组HBe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 5 0 %、6 4 .3%。激素组中 2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2例无效 ;α -IFN组中 2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结论 :HBV -GN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 ,肾组织切片上找到HBV抗原在诊断中最重要。激素及α -IFN在HBV -GN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膜增殖性肾炎(MPGN)是比较少见的慢性肾炎,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的8%~15%,临床表现重,预后差,死亡率高.我院1988年至今共2 000例肾活检病例中原发性MPGN仅22例,占1.1%.我们分析探讨了22例MPGN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等资料,以期从中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从而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微炎症在尿酸致早期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炎症反应在尿酸所致早期慢性肾脏病(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右肾切除的方法建立早期CKD动物模型,以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灌胃10周稳步升高大鼠血尿酸,检测实验组(伴尿酸升高的CKD组,C组)大鼠血清指标尿酸(UA)、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等,光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病变以及Ⅰ型胶原在血管壁沉积等情况,并与单侧肾切除组(CKD组,B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A组)相比较,分析伴尿酸升高的CKD组与其他两组间微炎症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微炎症在尿酸致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各组大鼠肾病理均未见明显病变,且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表明成功地建立了伴尿酸升高的早期CKD动物模型。A组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未见明显病变,管壁可见少量Ⅰ型胶原;C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间隙增宽,细胞水肿,管壁炎症细胞聚集,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构紊乱,血管壁大量Ⅰ型胶原沉积;B组病变与C组相似,但程度较轻。C组血管壁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C组NO明显低下(P〈0.01),ET-1明显增高(P〈0.05),NO/ET-1比值明显降低(P〈0.01),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尿酸与ET-1(r=0.9374,P〈0.01)、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r=0.840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r=-0.9462,P〈0.01)、NO/ET-1比值(r=-0.9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尿酸与CRP(r=0.7251,P〈0.05)呈显著正相关;NO与CRP(r=-0.7554,P〈0.05)呈显著负相关;ET-1与CRP(r=0.7447,P〈0.05)呈显著正相关;NO/ET-1比值与CRP(r=-0.8042,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微炎症是尿酸致早期C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乙肝病毒联合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HBsAg阳性、HBV—DNA复制的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肾活检确诊并住院治疗和随访的20例HBV—MN成人患者,分成乙肝活动组(10例)和无乙肝活动组(10例),血清FnBsAg阳性、HBV—DNA〉1000拷贝/ml的HBV—MN患者称乙肝活动组,接受抗乙肝病毒联合免疫抑制剂加ACEI和/或ARB治疗;血清HBsAg阴性、HBV—DNA〈1000拷贝/ml的HBV—MN患者称无乙肝活动组,仅接受免疫抑制剂加ACEI/ARB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缓解率、副反应发生率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乙肝活动组伴有高血压3例(30%),无乙肝活动组伴有高血压6例(60%),两组患者均有浮肿和血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白蛋白(Al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光镜和电镜下表现均无差异;肾组织免疫荧光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均在3种及以上,两组间C1q和纤维蛋白原沉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乙肝活动组完全缓解率60%,总缓解率100%,平均缓解时间13.7个月;无乙肝活动组完全缓解率70%,总缓解率90%,平均缓解时间13.2个月。(4)治疗副反应:乙肝活动组1例出现血HBV~DNA升高,1例出现肝酶升高;无乙肝活动组2例出现肝酶升高,减药物剂量后肝酶恢复正常,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BV—MN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并不取决于血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HBV—MN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若血中乙肝病毒复制者,在严密监测情况下,抗乙肝病毒联合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是一种对疾病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密度变化,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以305名中老年(年龄≥50岁)慢性肾脏病3~5期且尚未透析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102名非慢性肾脏病中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DXA)仪测定腰椎正位(L1~4)和股骨等部位的骨密度(BMD),观察CKD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按性别或CKD分期进行再分组,进一步观察不同性别或不同CKD分期条件下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总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7.8%,男性组患病率为28.2%,女性组患病率49.2%,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按CKD分期观察,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其中CKD5期患者与CKD3、CKD4期患者比较其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更加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慢性肾衰竭是否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倒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免疫性男性不育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3 124例男性不育患者,依照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结果将其分为HBV感染组和HBV未感染组。再通过免疫珠试验(IBT)测定抗精子抗体将免疫性不育患者又分为HBV感染和未感染的免疫性不育组。统计分析HBV感染和未感染免疫性不育组阳性率的差异、HBV感染和未感染免疫性不育组精液常规参数的差异、HBV感染不育患者血清和精浆HBV DNA拷贝数相关性、血清和精浆HBV DNA拷贝数与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以及精浆HBV DNA拷贝数与免疫性不育发生率的差异。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PR)百分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精子形态检查用Diff-Quik染色法。HBs Ag检查用ELISA法,血清和精浆HBV DNA拷贝数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HB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免疫性不育阳性率分别为20.3%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5 P0.01)。HBV感染和未感染免疫性不育组精液量、精子浓度、P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MNS)分别为(3.9±1.7)%和(6.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精浆HBV DNA拷贝数存在正相关(rs=0.86,P0.01)。血清和精浆HBV DNA拷贝数与PR、MNS均呈负相关[(r=-0.233,P0.01和r=-0.465,P0.01)和(r=-0.250,P0.01和r=-0.508,P0.01)]。精浆HBV DNA不同拷贝数量级组免疫性不育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可增加免疫性不育的发生率,并与精子质量低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