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要让受众在感知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对象产生可感、可信、可学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访需要技巧,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典型人物采访的技巧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环节。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查找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采访思路清晰,报道主题明确。广播采访是一对一的采访,记者要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一般采访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采访目的,制作采访提纲,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对于专业性领域典型人  相似文献   

2.
盛洁 《新闻世界》2013,(10):203-2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广播记者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采访仍需掌握相关的技巧。本文在阐述了广播采访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广播采访的特点,提出了做好广播采访的技巧,借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我国广播媒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台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如果不能顺应媒介融合的创新发展,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要运用一定的创新策略,利用新时代大众的心理和舆论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工具,并在采访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播信息的。因此,要增加广播的可听性,就需要前方记者发回大量具有可听性的录音报道,这就对在异地采访的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身处异地的记者往往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那么,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如何更好地运用采访器材,完成采访任务呢?2002年,中国华艺广播(CHBC)先后推出大型异地直播报道《CHBC直播大西南》和《CHBC三峡不了情》,对广播大型异地直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功力,应当是能够向读者、听众再现新闻,把读者、听众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现场意识。  相似文献   

7.
对于广播电视台记者来说,采访写作为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质量等方面,均会对电视节目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务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的采访写作技巧,以便更好地满足于广播电视领域对记者采访写作能力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的不足之处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音像资料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播电视台形成的各类音像资料,不仅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想要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得以发展,势必要顺应大的发展态势,不断革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在进行采访工作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增加一些新的采访方式,从而促进采访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简要介绍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提高广播电视台采访记者的革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欣 《新闻窗》2011,(3):39-39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是获得新闻事实的重要前提。在广播新闻采访中,被采访者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还有话筒,这就要求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重提问技巧,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和不安心理,以便采访出生动、真实的广播报道。在广播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是关乎采访质量的关键,笔者就广播新闻采访应注重的提问技巧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爽 《新闻世界》2013,(10):183-184
作为广播新闻的采访人员,在采访之前,记者需要确定采访的选题,考虑采访的内容、形式、人物等,为报道的顺利完成做好充足准备。本文在分析新闻选题的来源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广播新闻采访的选题和准备做出着重分析,为广播新闻的采访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3.
赵笑 《记者摇篮》2007,(9):60-60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  相似文献   

14.
王旭 《记者摇篮》2009,(9):77-77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广播现场报道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强烈的现场感,可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的需求。要做好广播现场报道,必须要做到:  相似文献   

15.
巴特 《青年记者》2007,(18):93-94
广播现场报道采访的一般要求军令如山倒,用这句话形容广播新闻记者奔赴现场并不过分。新闻信息就像一道军令,采制现场录音报道的记者一到达现场就要高度集中精力,开动大脑这部敏锐的机器,从各个角度去考虑被采访对象、环境和音响效果,进行取舍,全力完成访问、录音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给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闻采访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故提出对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效果提升策略的分析与研究。依据实际的经验及标准,先简述广播电视台记者提升新闻采访效果的重要性,由采访形式单一、受众不明确、缺乏良好采访环境以及采访提问技巧不灵活四个方面入手,对采访效果提升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根据上述情况,制定出了做好前期筹划、构建多元化采访形式、明确采访受众、营造良好采访环境、提升日常采访技巧以及加强日常专业人员培训力度等提升采访效果的策略,逐步强化记者整体的采访能力,确保日常的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由于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所以媒介融合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当前和将来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而传统型的媒体代表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观众的要求,面临着被淘汰和取代的危险境地。因此,为使其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下生存,就必须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要运用一种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积极地对其进行创新,通过新媒体的媒介力量,学会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和一些新闻APP等新媒体工具,并且在采访前应该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沟通,从而提升采访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对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进行创新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9.
一、记者临场思维的自身素质记者采访的临场思维是指记者进入采访程序后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种临场思维能力是由记者自身的多种潜在因素和多种条件构成的.如记者的知识储备、对采访对象认识的程度、采访经验的多寡以及认识机制的优劣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记者的采访思维,并作用于采访行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记者临场思维的导向器.记者的临场思维,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采访与写作,它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评判客观事物,就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精辟的见解和认识,也就不可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2、知识的积累是记者临场思维的沃土.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是采访前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才会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以维护采访行为的完美性,保证采访质量.3、尽可能多地认识采访对象,以丰富记者临场采访的针对性思维.这种具体的采访准备,属于记者对被采访者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对人物的采访,这种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就更受记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新闻非常重要的渠道,随着人们对新闻需求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工作质量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采访是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要进行采访,进行采访也能够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但是由于不同的采访者之间存在差异,另外,采访的环境以及采访的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在考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当中的应变能力,只有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够保障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够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篇文章就针对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