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7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临床不必要的手术和有创的病理活检。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手术或者病理活检临床确诊的7例共8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CT平扫,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图像以及MRI平扫、增强早期及增强晚期的图像。其中5例行CT及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磁共振平扫,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7个病灶,其中左叶2个病灶,右叶5个病灶。CT平扫病灶显示不清,增强动脉期表现为边界清晰车轮状明显强化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或延迟后病变逐渐为与邻近肝实质等密度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延迟后明显强化,周边可见增粗迂曲的回流静脉血管影;MRIT1WI呈边界清晰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呈低信号;T2WI病灶为边界清晰的略高信号结节,中心条形或星芒状明显高信号影。增强T1WI脂肪抑制像表现和CT增强表现一致,早期轮辐状强化,延迟后呈等信号灶,中心瘢痕延迟后强化明显。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据此可以进行临床准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25例(34个病灶)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3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呈持续高密度强化或呈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13个病灶有纤维分隔或瘢痕。结论CT双期扫描对能够正确诊断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例。  相似文献   

5.
计一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8-249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MRI扫描资料,对病灶特点及强化进行评价。结果病灶平扫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部分周边见滋养血管;门脉、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央疤痕延迟强化。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全面显示FNH的病理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分别应用CT与MRI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每组39例。参照组给予CT进行诊断,研讨组给予MRI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CT影像学图像情况发现,平扫时病灶密度以低密度为主,增强扫描后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病灶密度均已高密度为主。观察MRI影像学图像发现,T2W1以低信号为主,T1W1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均为高信号,静脉期以高信号为主,延迟期高信号最少,低信号和中等信号的例数相等。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发现,研讨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比较CT与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效果发现,MRI诊断效果较优,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CT,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或浅分叶状。其中7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病变灶直径2.5~7.6 cm。CT平扫呈略低密度者7例,等密度者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全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均高于正常肝而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下降,8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其中6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出现强化。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资料。结果:12例中,均为单发,9例位于肝包膜下。病灶直径1.3cm-6.1cm,平均4.3cm。病灶呈类圆形,平扫病灶境界清晰9例,模糊3例。平扫10例呈低或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多期增强检查12例中,1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未见明显强化,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节,呈乏血供表现。7例可见中央瘢痕,7例病灶周围显示增粗的血管影,4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2例邻近肝包膜局限隆起。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获得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强化特征,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结节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直径≤3 cm肝脏结节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采用Pick6000螺旋CT扫描15例,Philips Bri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8例,采用MR扫描8例(其中1例同时行MR及CT扫描)。诊断为肝硬化并小肝癌12例,血管瘤8例,肝硬化结节、转移瘤、坏死结节各3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平扫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小肝癌中8例明显强化,3例血管瘤整个病灶结节状强化,1例FNH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肝癌均为低密度;8例血管瘤均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肝硬化结节病变呈等密度;3例坏死结节中1例无明显强化,边缘较清晰,2例病灶轻度环形强化;3例转移瘤中1例为轻度环形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边缘模糊;FNH密度略低。结论:CT、MR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MSCT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CT表现。方法:对9例患者10个病灶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灶,1例为等密度。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区及粗大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密度降低,平衡期及延时期除一个病灶星芒征无叫显变化外,其余均有强化。结论:典型的FNH诊断较容易,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FNH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小典型病例需与肝癌、肝腺瘤、血管瘤等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诊断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来 《临床医学》2007,27(1):22-2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扫描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12个病灶平扫低密度7个,等密度5个,其中8个中央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11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5例病灶中央或周围可见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2个等或略低密度,10个为略高密度,8例中央瘢痕中6例有延迟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FNH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表现,对FNH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瘢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91-3392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表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FN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螺旋CT检查16例,MRI检查13例,9例患者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16例肝脏FNH患者,结节位于肝左叶6个,肝右叶8个,尾状叶2个。肿瘤平均直径为3.6cm。MRI检查13例,FNH平扫T1WI6例为等信号,7例为稍低信号;T2WI5例为等信号,8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7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5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CT平扫低密度者10个,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者6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均一强化,其中1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3个在延迟期显示相对高密度中心瘢痕。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肝脏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诊断的25例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患者临床资料,25例患者具接受多排螺旋CT诊断,并分析螺旋CT的确诊情况、病理诊断结果以及大小结节检查结果。结果:25例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患者中,局灶结节增生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局灶脂肪缺失5例、肝脏血管瘤4例、肝细胞癌6例以及转移肝癌4例,其中1例转移肝癌误诊为肝脏血管瘤;恶性病灶11例,良性病灶14例;小结节14例,大结节11例。结论: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患者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疾病漏诊率,在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诊断中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将2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院,采用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予以诊断,比较分析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在3.43cm~至7.29cm范围内,平均直径为(4.82±0.21)cm,肝右叶病灶12例,肝左叶病灶8例;CT平扫检查中,低密度病变肿块15例,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有5例,其中病变肿块中有中央型或偏心型更低密度4例;CT增强扫描中,所有肿块发生快速、明显的强化,与动脉强化程度相同;10例肿块中央或病变部位周围在肝实质内存在增粗、扭曲供血血管;门脉期病所有肿块增强程度渐渐减低,16例高密度,4例稍高密度;进行容积再现重组双期融合重建后,病变部位可见经肝中静脉引流;延迟期病变部位信号呈稍高或等高密度,密度趋于一致。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 例 FNH 的CT表现,所有病灶均行16层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共检出28个病灶,22例单发病灶,3例2个病灶,均为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平扫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27病灶动脉期除去中心疤痕外,全部病灶均为显著均匀性强化,CT值为99~149HU,平均124HU,1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8例中心或周边见增粗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表现多样,16例为稍高密度,8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8例病灶见典型的中心疤痕,其中2例延迟期疤痕强化.CT正确诊断21例,准确率为84.0% 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大多数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典型FNH能够做出正确诊断,非典型FNH要和肝细胞肝癌、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纤维板层样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将2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院,采用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予以诊断,比较分析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在3.43cm~至7.29cm范围内,平均直径为(4.82±0.21)cm,肝右叶病灶12例,肝左叶病灶8例;CT平扫检查中,低密度病变肿块15例,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有5例,其中病变肿块中有中央型或偏心型更低密度4例;CT增强扫描中,所有肿块发生快速、明显的强化,与动脉强化程度相同;10例肿块中央或病变部位周围在肝实质内存在增粗、扭曲供血血管;门脉期病所有肿块增强程度渐渐减低,16例高密度,4例稍高密度;进行容积再现重组双期融合重建后,病变部位可见经肝中静脉引流;延迟期病变部位信号呈稍高或等高密度,密度趋于一致。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FNH病例14例,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病灶大多数为低密度(12/14),少数为等密度(2/14);增强扫描动脉期14例均有明显强化,其中10例可见中心低密度瘢痕,10例可见粗大动脉影与病灶相连;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强化均有衰减,10例呈稍高或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10例有中心瘢痕病例中6例有延迟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 FNH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