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库血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输血后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及ELISA的方法,对213份经筛检合格的全血,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复检。结果:抗一HAV-IgM、抗-HCV、抗-HEV-IgM、抗-HGV阳性率分别为;O%(O/213)、0.9%(2/213)、1.9%(4/213)、2.8%(6/213),HBVMHBSAg( )1.9%(4/213)、HBeAg( )1.4%(3/213)、抗一HBC和(或)抗-HBe( )51.6%(110/213),抽取44份抗-HBC和(或)抗-HBe( )血检测抗-HBC-IgM均为阴性。PCR方法检测HAV、HBV、HCV阳性率均为0%(0/213),HEV-RNA( )为0.5%(1/213)、HGV-RNA( )为1.4%(3/213)。结论:筛检合格的全血仍有可能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并与输血后肝炎密切相关,应增加筛检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标志组合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对316例HBV感染者血清同时进行ELISA方法测定血清学标志物和PCR法检测HBV-DNA。结果HBsAg(+)HBeAg(+)抗-HBc(+)组,HBV-DNA阳性率为98.59%。HBsAg(+)抗-HBe(+)抗-HBc(+)组阳性率为36.84%,HBsAg(+)抗-HBc(+)组阳性率为29.66%,而在HBsAg(-)组中阳性率为5.88%(2/34)。结论必须把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结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中HBV-DNA复制及有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正> 输血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控制输血后肝炎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对献血员的管理和监测。本文采用较高敏感的ELISA检测技术,对我区3个献血基地保定周围十几家医院血源的提供场所进行了HBV感染指标的检测,3个献血基地共调查了334名供血员,调查率84.55%。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为5.69%(19/334),抗-HBC阳性率19.76%(66/334),抗-HBS阳性率22.82%(34/149),HBV感染率31.34%。各年龄组HBsAg、抗-HBC阳性率均以40~岁大年龄组最高,分别为11.54%和42.10%,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P<0.01)。A、B、C3个献血基地供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BsAg、抗-HBs、HBsAg、抗-HBe、抗-HBc)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关系,探讨乙肝血清标记物及HBV-DNA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32例乙肝五项指标,利用PCR法测定不同模式血清中HBV-DNA水平,将两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在各种组合模式中,均能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在HBsAg阳性标本中HBV-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标本,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HBsAg(+)、HBeAg(+)、抗-HBc(+)模式病毒含量最高,HBV-DNA阳性率为99.5%;HBsAg(+)、抗-HBe(+)、抗-HBc(+)次之,HBV-DNA阳性率为45.7%,;抗-HBc(+)、HBsAg阴性或阳性最低,HBV-DNA阳性率仅1 5.0%.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DNA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综合分析两者检测结果,更能准确地判断HBV是否复制及有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1例献血员血清中的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为7.18%(36/501).其中单采浆者阳性率为10.29%,输全血者为6.02%,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献血员抗-HCV的阳性率与年龄、性别、职业无关.并认为预防或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对献血员抗-HCV的检测,不失为一种方便、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LISA法和PCR法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与PCR法同时检测421份血清标本。结果: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抗-HBc(+)时,HBV-DNA阳性率高达90.6%;用ELISA法测定HBsAg(+)、抗-HBe(+)、抗-HBc(+),HBV-DNA阳性率为29.8%。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临床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结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88例患者血清HBV-M,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1.25%,阳性患者中HBV拷贝数为107 IU/ml的所占比例最多,小三阳组阳性患者中HBV拷贝数以103 IU/ml为主,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高于小三阳组(P0.05);HBsAg(+)、HBeAg(±)、抗-HBc(+)组阳性率为66.67%;HBsAg(+)、HBeAg(+)、抗HBc(-)组阳性患者中以105 IU/ml和106 IU/ml为主;HBsAg(+)、HBeAg(-)、HBcAb(+)组阳性率为30.77%。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者病毒复制水平最高,其与HBV-DNA密切相关;抗-HBe(+)、抗-HBc(+)患者病毒复制并非完全停止,但其复制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血清HBV-M与HBV-DNA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反应状态和病毒复制水平,为临床监测病情和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虹霞 《甘肃医药》2012,(3):211-212
目的:探讨和评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8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和(TP-ELISA)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0.33%,抗-HCV阳性率1.46%,抗-HIV阳性率0.19%,TRUST阳性率1.97%。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的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 (HBVM)和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和酶标法 (EL ISA)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s Ag(+) ,HBe Ag(+) ,抗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 (10 7.4 0 70± 2 .3830 拷贝 / m l)显著高于 HBs Ag(+) ,抗 - HBe(+) ,抗 - HBc(+)患者的含量 (10 5.1 2 51± 3.4 797拷贝 /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 HBV感染者 HBV DNA含量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重症肝炎 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 HBe Ag密切相关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资料认为HCV(丙型肝炎病毒)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病因,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输血后肝炎中60 ̄90%为丙型肝炎。为了防止肝炎的血源性传播,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有必要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我们采用ELISA法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达3365人次,发现第二次复检仍有抗-HCV阳性者,也支持二次筛检这一观点。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省英德地区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的结果分布规律,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2017年英德市人民医院行输血治疗前拟定需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患者3 370例为本次试验样本人群,采用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微柱凝胶法检测,统计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既往输血和(或)妊娠史对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的影响,并分析12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结果:从3 370例样本做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2例(占0. 23%),其中男4例,女8例,1例因不规则抗体阳性导致主、次侧交叉配不相合放弃输血。男性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0. 22%(4/1792)显著低于女性0. 51%(8/1 578)(P <0. 05),未检出率99. 78%(1 788/1 792)显著高于女性99. 49%(1 570/1 578)(P <0. 05)。既往输血和(或)妊娠史患者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0. 65%(9/1 388)显著高于既往无输血和(或)妊娠史患者的0. 15%(3/1 982)(P <0. 05),未检出率99. 35%(1 379/1 388)显著低于既往无输血和(或)妊娠史患者的99. 85%(1 979/1 982)(P <0. 05)。结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女性多于男性,输血治疗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可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有效,同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院就诊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免疫现状。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门诊、住院及体检的重庆籍儿童(均为因非乙型肝炎就诊者)共21 473例,在我院临床检验中心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或HBeAg阳性患儿301/21 473人(1.4%),其中HBsAg和HBeAg均阳性者228/21 473人(1.1%),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者73/21 473人(0.3%);抗-HBc和/或抗-HBe阳性者1 501/21 473(7.0%);仅抗-HBs阳性者10 990/21 473人(51.2%);HBV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8 681/21 473人(40.4%)。结论:2009年21 473名就诊儿童中,HBV感染率为1.4%,低于我国2005年我国普通人群的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为51.2%,高于我国2005年我国普通人群的阳性率;新生儿期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特别是抗-HBc阳性率均较高,新生儿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输血史患者血清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及慢性肝病免疫指标观察分析,146例慢性肝病及输血史患者抗-HCV阳性率为52.7%(77/146),HBsAg和抗-HCV双阳性率为18.5%(27/146)。3种肝病患者抗-HCV及HBsAg阳性结果分析表明,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而抗-HCV阳性率肝硬化和肝癌明显高于慢性肝炎。HCV引起的慢性肝病IgG、IgA明显增高。预防输血后肝炎,减少HCV对血液的污染是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采供血机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检献血者丙型肝炎抗体 (抗 -HCV) ,明显地降低了输血后肝炎 (PTH)的发病率。但由于ELISA是检测HCV感染的间接指标 ,仍有部分传染源如抗 -HCV阳转前“窗口期”的携带者、抗 -HCV不产生者或已消失的HCV携带者等 ,仅用ELISA方法是不能检出的 ,因此 ,被认为是合格的血液 (抗 -HCV阴性 )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RNA)却是阳性的。我们于 1997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 ,根据受血者的要求 ,输血前对库存血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CVRNA ,现将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血液病受血者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探讨输血前抗 HCV的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液病受血者抗 HCV。观测输血前血液病受血者 176例 ,输血后追踪观察 6~ 12月完成复查 95例 ;并设对照组 417例。结果 :血液病受血者输血前抗 HCV阳性率 ( 5 .6 8%,10 / 176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72 %,3/ 417;P <0 .0 1)和普外科患者 ( 2 .2 3%,2 1/ 942 ;P <0 .0 5 )。输血后无新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HCV感染值得关注 ,开展输血前抗 HCV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与e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对照患者e系统的模式,发现HBeAg( )、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92.9%,HBeAg(-)、抗-HBe( )者HBV-DNA阳性率为71.4%,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27.3%。结论PCR法较e系统更能准确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2 686例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引起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 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拷贝数,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7.63%(371/380),平均拷贝数为1.86×107/ml;HBsAg(+)HBeAg(+)组HBV-DNA阳性率为95.65%(22/23),平均拷贝数为1.75×107/ml;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3.68%(83/190),平均拷贝数为4.85×105/ml;HBsAg(+)HBcA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2.22%(37/45),平均拷贝数为2.17×105/m1;小三阳及HBsAg(+)HBcAb(+)组HBV-DNA阳性检出率及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及HBsAg(+)HBeAg(+)组,与之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M全阴性组HBV-DNA检出率为1.78%(2/112),平均拷贝数为1.48×105/ml。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