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33例,其中PCI组160例,CABG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CABG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但由于术后院内死亡率较高导致CABG组2年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2年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并无差异,但PCI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65例,分为DES组(85例)和CABG组(80例)。从手术后30 d开始随访5年,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5年,随访率100%,两组间5年生存率(96.58%vs 97.50%)、心源性病死率(0%vs 0%)、全因死亡率(3.52%vs 2.5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2.35%vs 1.25%)、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35%vs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S组心绞痛复发率(17.64%vs 8.75%)、再次血运重建率(16.47%vs 1.25%)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DES与CABG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DES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 对64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其中行CABG治疗41例(CABG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3例(P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及次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CABG组院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32% (3/41),PCI组为8.70%(2/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失访患者,随访12~48个月,CABG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5.26个月,PCI组为33.19个月.随访期间CABG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51%(8/41),PCI组为30.43%(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心肌梗死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外科治疗是可行的,CABG治疗ACS与PCI疗效相当,术式要依据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方式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对血管病变符合CTO型病变的84例患者分别进行PCI或CABG治疗,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随访1年,CABG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PCI组(P〉0.05):至随访结束,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结论对于CTO病变的治疗初选PTCA的1年和5年临床结局好于CABG.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优化药物治疗(OMT)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8~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成CABG组,OTM组和PCI组,采用电话、门诊和查阅病历确定患者的存活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 643例,其中CABG 283例,OTM 425例,PCI 935例。CABG组年龄最大,合并疾病脑卒中、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最多,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Syntax积分和血管狭窄积分最高,其次为PCI,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MT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其次为PCI,再其次为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CI组肌钙蛋白T最高,其次为CABG,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OMT和PCI红细胞低于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ABG组死亡27例(9.5%),OTM组死亡22例(5.2%),PCI为组死亡63例(6.7%),CABG的死亡率偏高(P=0.063)。CABG与OTM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男性、高龄、SYNTAX积分、红细胞降低,EF降低,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远期随访显示CABG,OMT和PCI的死亡率大致相似,但CABG死亡率略高。男性、高龄、复杂病变、LAD近端病变、射血分数降低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3年9月~2017年9月期间行择期PCI患者的资料。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定义为血尿酸水平男性 420 umol/L(7 mg/d1),女性 357 umol/L(6 mg/d1),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收集患者住院期间资料信息,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差异。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均选为0.05。结果共纳入2 654例患者,其中HUA组571人,非HUA组2 083人。HUA组与非HUA组相比冠状动脉血管单支病变的比例更低,而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比例更高(单支病变:24.3%vs. 35.3%,双支病变:30.6%vs. 28.0%,三支病变:45.0%vs. 36.7%,P 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HUA与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独立相关(OR=1.309,95%CI:1.066~1.607,P=0.010),其中HUA与PCI术后院内心肌梗死独立相关(OR=1.349,95%CI:1.097~1.659,P=0.005),HUA与PCI术后院内靶血管再血管化(OR=1.681,95%CI:0.562~5.022,P=0.353)及死亡(OR=0.361,95%CI:0.031~4.194,P=0.415)不独立相关。结论 HUA是择期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院内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MV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预后结果。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CABG和PCI的MVD合并DM患者入组。收集并获取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生化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诊断等信息,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研究共收集MVD合并DM患者625例,其中接受CABG的共205例,接受PCI的共420例。与PCI组相比,CABG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主干狭窄程度更严重(P<0.001),患者遭受的并发症更多(P<0.001);CABG组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住院总花费也显著偏高(P<0.001);CABG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1.5%)略高于PCI组患者(0.5%),但差异不显著(P>0.05);CABG组的五年生存率(98.0%)显著高于PCI组(74.5%);CABG组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PCI组,五年内发生心梗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更低(P<0.05)。结论对于MVD合并DM患者,CABG手术的长期预后结局优于PCI手术。  相似文献   

8.
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近半个世纪以来,CABG一直被公认为是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经典方法.PCI的发展历史比较短,20世纪80年代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才开始进入临床.1984年首先用于临床治疗的是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无支架植入,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995年第一代支架——裸支架开始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裸支架植入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较单纯球囊扩张术有所降低,但由于裸支架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刺激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管腔的再狭窄,因此术后病变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1].2002年开始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点,其药物涂层有效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使得PCI的疗效大为改善,应用也更为广泛.PCI与CABG各有优势,究竟哪种术式才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实现血运重建的首选方法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梗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21例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组(46例)、下壁组(53例)和下壁合并右室组(22例),分析各组临床表现、ECG、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并进行随访.结果 与下壁组、下壁合并右室组相比,前壁组患者CPK同工酶-MB(CPK-MB)、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387.2±45.7)U/L和(1.9±0.4)ng/L],侧支循环形成少(4.3%),3支病变血管少(13.0%),但ST段回落差,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时病死率高;下壁合并右室组患者休克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36.4%和50.0%),3支病变血管多(45.5%),血栓形成多(86.4%),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再住院率高.结论 前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是PCI治疗后患者预后差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刘华  林芬 《医疗装备》2024,(6):75-77
目的 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FFR组(50例,采用FFR指导PCI)与造影组(48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统计两组行PCI的患者数量、行PCI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两组出院后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共26例患者进行PCI,其中FFR组18例(36.00%),造影组8例(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FFR组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均低于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使用FFR可指导CHD患者行PCI,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效果.方法:数据遴选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PCI,经"硬币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行PCI,n=40]、研究组(FF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组)41例及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DM组)5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DM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病变血管率及弥漫性血管病变率均明显增高.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高发,冠状动脉呈多支病变且较严重,积极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过去1年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6月在我院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362例,年龄31~83岁,平均(51.2±11.5)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2例(28.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9.7%),不稳定性心绞痛225例(62.2%)。观察PCI成功率,死亡率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冠脉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119例(32.9%),多支血管病变243例(67.1%),靶血管共有642例,左主干病变11例(1.7%),前降支306例,回旋支142例(22.1%),右冠状动脉183例(28.5%)。在362例患者中,全部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内共植入支架484枚。PCI病例成功率99.0%。362例患者随访6个月,住院期间死亡4例(1.1%),院外猝死1例。[结论]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和介入技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级血流率高,近期死亡率低,可显著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李予文  张若瑜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58-159
目的对冠状动脉非单纯狭窄型患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PCI)随后观察其预后判断.方法对51例非单纯狭窄型病变(NSCAD)患者进行PCI,随访6个月.同时将35例NSCAD未行PCI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也随访6个月.结果 PCI组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CI组和对照组心脏事件(未含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0.12%、 8.6%.结论 NSCAD的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死病变(CTO)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2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57例CTO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1例,双支病变29例,三支病变17例。在70支病变血管中,无前向血流通过44支,少量血流通过26支;前降支病变32支,回旋支病变16支,右冠状动脉病变22支;闭死时间≤3个月41支,>3个月29支;闭死长度≤20 mm43支,>20 mm27支;闭死末端形态呈鼠尾状42支,呈刀切状28支;70支完全闭死血管成功植入支架57支,PCI成功率81.4%。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当的病例及病变,对预防CTO形成及提高PCI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对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594例STEMI直接行PCI治疗成功的患者分为两组: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者46例为肌桥组,梗死相关动脉未合并心肌桥者5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直接行PCI治疗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果 594例患者术后即刻前向血流TIMI 3级率为92.1%(547/594),其中肌桥组为60.9%(28/46),对照组为94.7%(519/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病死率为4.4%(26/594),其中肌桥组为13.0%(6/46),对照组为3.6%(20/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肌桥组为22.5%(9/40),对照组为5.1%(27/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患者直接PCI治疗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改善较差,可能是导致住院病死率高和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07例由急诊科收入院的ACS患者的ECG及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复杂,单支、2支、3支病变均占一定比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左前降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2)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28%,P>0.05),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4%vs63%,P>0.05)。(3)<65岁组单支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组(46%vs18%,P<0.01),<65岁组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低于≥65岁组(48%vs78%,P<0.01)。(4)ECG诊断ACS相关病变血管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33.3%。结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CG能基本确定相关病变血管,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不易确定相关病变血管,应尽早行CAG检查明确诊断;年龄越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越复杂,亦应尽早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1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将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次,并且不能自行终止,需要紧急治疗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41例行直接PCI患者中发生电风暴7例(电风暴组),发生率17.07%;未发生电风暴34例(对照组).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胸痛发作至直接PCI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风暴组年龄、肌酸激酶同工酶-MB、心肌肌钙蛋白I、梗死相关动脉直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0.0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或两支主要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66.67%(2/3)、18.75%(3/16)、11.76%( 2/17)和0.结论 直接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或两支主要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的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8例ACA需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4例)和安慰剂组(24例).给药方案为PCI术前10-30min,替罗非班和安慰剂10.0μ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1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用药后24 h、48 h、7 d、30 d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再次PCI治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7 d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0比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24 h心功能Killip分级替罗非班组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ACS可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对心功能有良性影响,且安全性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 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 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