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将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期间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训练组大鼠制模后给予游泳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10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制模后3d、7d及14d时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无神经行为缺陷,制模后3d、7d及14d时训练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对照组水平(P<0.05),高于同时相点假手术组水平(P<0.05),并且制模后14d时训练组Bederson评分[(1.20±0.45)分]亦显著低于制模后3d及7d时水平(P<0.05)。训练组各时相点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假手术明显增强(P<0.05);随着时间进展,制模后14d时训练组NGF及NT-3 mRNA含量[分别为(0.66±0.07),(0.79±0.06)]均较制模后3d及7d时明显提高(P<0.05)。 结论游泳训练能上调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将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治疗组大鼠于制模后24h给予电针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连续治疗14d后,采用修正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检查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采用TTC法检测脑梗死面积,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0.84)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41.9±3.69)mm3]显著缩小(P<0.05),逃避潜伏期[(20.84±1.35)s]明显缩短(P<0.05),脑梗死周边区GAP-43表达[(22.98±1.24)个/每高倍镜视野]明显增多(P<0.05)。 结论 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促进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脑梗死周边区GAP-43表达进而加速神经组织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对脑梗死大鼠脑内NGF、BDNF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假手术组、对照组、移植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移植组于成模后1d、4d经尾静脉移植2×10^6UCBMSCs,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PBS,移植后7d、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d、7d、14d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计数梗死灶周边区域NGF、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结果移植后3d对照组、移植组脑内NGF、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d、14d逐渐下降,14d时两组比较元明显差别,大鼠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移植UcBMSCs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但神经功能修复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脑梗死体积、脑细胞凋亡及大脑皮质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刺激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及电针预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将模型组、电针组及电针预刺激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模型。电针预刺激组大鼠于造模前采用电针连续刺激百会、大椎及右侧内关穴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电针组和电针预刺激组均于制模后继续电针刺激百会、大椎及右侧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内予以捆绑固定,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电针刺激5 d、10 d时,分别采用Garci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侧脑梗死体积,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PKA阳性细胞表达率。 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陷。电针组、电针预刺激组在制模后5 d、10 d时其Garcia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细胞凋亡率及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明显优于模型组同时相点水平(P<0.05);并且电针预刺激组上述时间点Garcia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细胞凋亡率及PKA阳性细胞表达率亦显著优于电针组同时相点水平(P<0.05)。 结论 电针刺激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如辅以电针预刺激能进一步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刺激;关于电针预刺激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小脑梗死体积、抑制脑细胞凋亡、促进PKA阳性细胞表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对继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水通道蛋白-4(AQP4)及紧密连接蛋白-5(CLN5)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分别给予持续7d、15d的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待上述预处理结束后,参照Longa改良线栓法将模型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大鼠制成单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术中仅分离颈总动脉,不栓塞中动脉血流。各组大鼠于大脑中动脉栓塞90min后进行再灌注。于制模24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7d组及15d组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电针预处理7d组比较,电针预处理15d组AQP4阳性细胞数[(25.15±0.55)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1.16±0.04)下调幅度、CLN5阳性细胞数[(62.88±0.61)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0.80±0.03)上调幅度均更显著(P<0.05)。 结论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促进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以电针预处理15d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好;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可能与调节脑缺血再灌后血脑屏障AQP4、CLN5及其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3d。模型组与电针组各有18只大鼠造模成功。术后2h,在电针组大鼠“曲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作特殊干预。采用Zea Longa 5分评价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TUNEL试剂盒检测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组内术后2h、1d及2d比较,模型组[(1.67±0.58)分]、电针组[(1.14±0.37)分]术后3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术后2h、1d、2d及3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高,电针组术后2d及3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d,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比分别为(1.07±0.02)%、(39.4±10.1)%、(15.1±4.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凋亡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较低(P<0.05)。术后3d,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Bcl-2蛋白(0.11±0.02)、mRNA的相对含量(0.13±0.04)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cl-2蛋白(0.36±0.11)、mRNA的相对含量(0.41±0.15)较高(P<0.05)。术后3d,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0.51±0.14)、mRNA的相对含量(0.37±0.13)较高(P<0.05)。术后3d,电针组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曲池”及“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9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采用脊髓切割损伤法制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将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及模型组。于制模后第3天各组大鼠按既定方案给予相应干预,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分别给予电针督脉穴位或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于康复训练后辅以电针刺激。每周均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于制模后第4周及第8周时每组分别取12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PCR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BDNF及TrkB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BBB评分、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在制模后第4周、第8周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也显著优于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电针督脉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大鼠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加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受损脊髓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96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应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分别是A组(于制模后7d时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B组(于制模后7d时给予神经干细胞移植)、C组(于制模后7d时联合给予SDF-1注射及神经干细胞移植)及D组(于制模后7d时给予AMD3100及神经干细胞移植)。于制模后7d、14d、21d及28d时分别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于上述时间点对各组大鼠受损脊髓进行HE染色及CM-Dil荧光观察。 结果在制模后14d、21d及28d时B组及C组大鼠受损脊髓区均能见到荧光标记阳性细胞聚集,上述时间点C组脊髓损伤区域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27.4±4.7)个、(20.4±5.2)个、(18.3±3.9)个]较B组细胞数量[分别为(23.6±3.7)个、(18.9±5.6)个、(15.2±4.3)个]显著增多(P<0.05)。在制模后14d、21d及28d时B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18±0.87)分、(6.18±1.25)分、(9.27±0.91)分]及C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5.09±1.30)分、(8.18±0.75)分、(11.82±0.87)分]均较A组及D组显著改善(P<0.05),并且C组大鼠上述时间点BBB运动功能评分亦显著优于B组水平(P<0.05)。 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向大鼠受损脊髓部位迁移、存活并分化,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SDF-1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能显著阻断神经干细胞向大鼠受损脊髓部位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缺血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和缺血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1.06±2.42)%和(30.32±2.71)%,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35±0.27)和(2.04±0.34)分,缺血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1.94±7.23)个/视野和(69.20±9.43)个/视野,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8.95±4.97)个/视野和(55.79±7.93)个/视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脑出血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家犬24只,随机分为3组:NGF组12只:注血后0.5h,将NGF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组8只: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4只:除麻醉外,不注血和注药。在脑出血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NGF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细胞胞浆呈棕黄色着色为阳性细胞,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结果:①Purdy评分:NGF组1,3d评分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10,28d评分犤(2.84±1.53)分,(2.15±1.13)分犦显著好于脑出血组犤(3.74±1.08)分,(3.32±1.46)分犦(P<0.05)。②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脑出血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0.05)。结论: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在血肿灶周组织中有效表达,且能明显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大鼠早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选用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32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2h后开始电针患侧“曲池”、“足三里”穴。各组于术后24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BDNF的变化。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且脑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cl-2表达增高,Bax表达下降;模型组与电针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较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但电针组较模型组有进一步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可抑制脑组织中Bax的表达,提高Bcl-2,BDNF的作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达到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气虚血瘀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以及海马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针刺疗法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设为正常组,其余40只用大黄灌胃7d以建立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然后随机挑选10只设为假手术组,剩下30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剔除因造模麻醉死亡及造模后脑缺血再灌注导致死亡的大鼠,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次日,对电针组进行针刺治疗,其余三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于造模后第1、3和7天,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并采集大鼠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EPCs的数量,第8天处死大鼠取脑,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 结果①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均为(21.00±0.00)分;造模后第1、3和7天,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83±0.75)、(5.67±0.82)和(6.83±1.47)分,电针组分别为(4.50±1.05)、(13.67±1.21)和(20.00±0.89)分,2组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模型组评分亦低于同时间点电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均逐渐升高,且电针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运动功能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造模后第1、3和7天,模型组外周血EPCs数量[(26.83±6.05)、(33.67±5.39)和(32.83±5.04)]明显少于同时间点正常组[(45.50±9.40)、(42.17±4.62)和(41.33±5.50)]、假手术组[(58.00±8.05)、(59.67±4.84)和(53.83±5.38)]及电针组[(66.17±4.36)、(127.50±73.75)和(55.00±35.1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均呈现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各时间点电针组数量均高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海马区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21.17±3.19)%和(27.80±2.39)%]明显多于正常组[(14.20±3.7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亦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够上调脑海马区VEGF蛋白表达,增加外周血中EPCs含量,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FNS组及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将FNS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FNS组大鼠于制模3h后给予FNS治疗,模型组仅将针电极置于大鼠小脑顶核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分别于制模1d、3d及7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部位GAP-43 mRNA表达。 结果制模后1d、3d及7d时模型组与FNS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5);FNS组大鼠上述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5.72±0.42)s,(24.27±0.55)s和(23.82±0.63)s]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均P<0.05)。在制模后1d、3d及7d时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仅存在少量GAP-43 mRNA表达;模型组及FNS组GAP-43 mRNA表达在上述时间点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多(均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FNS组GAP-43 mRNA表达[分别为(1.54±0.34),(2.03±0.56)和(2.78±0.81)]亦显著强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FNS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部位神经元GAP-43 mRNA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轴突再生及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后及电针治疗后大鼠脑组织中电压门控型钠通道亚型Nav1.6表达,探讨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144只健康SD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缺血组、电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48只大鼠,另取24只健康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脑缺血后6h、1d、2d、3d四个不同观察时间点取材后,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av1.6表达,荧光法检测钙离子浓度,氯化三苯四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Joshua评分均为0分,余3组缺血后6h、1d和2d时的Joshua评分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在缺血3d时的Joshua评分与组内缺血2d时比较均有所降低,且各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Nav1.6表达先上调然后逐渐下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离子浓度亦是早期升高,后期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大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鼠脑缺血3d时为例,在大鼠脑缺血后相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药物治疗组相比,电针治疗组的Joshua评分[(2.55±0.42)分]最低,Nav1.6表达[光密度值(0.387±0.023)]下调最明显,钙离子浓度[(448.4±12.4)nmol/L]最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22.27±1.34)%]最小,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治疗脑缺血后大鼠可抑制缺血脑组织Nav1.6的表达,减少细胞Na+内流,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减轻缺血脑损伤;电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av1.6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改善局灶性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线栓法复制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干预组通心络胶囊1.0 g/kg·d连续灌胃.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染色计数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NGF、BDNF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可增加糖尿病脑缺血后缺血周边区NGF、BDNF蛋白的表达,拈抗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高压氧(HBO)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HBO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对症处理),HBO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HBO及TMS联合治疗。上述治疗均以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各组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2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7.35±1.98)分]、总有效率(92.5%)均显著优于HBO组及对照组水平(均P<0.05);另外联合治疗组血清中BDNF含量[(4.96±1.20)ng/ml]与NGF含量[(152.36±18.01)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及HBO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TMS联合HBO治疗脑梗死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增强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虾青素(AST)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A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制作ACI动物模型前对大鼠进行不同浓度AST灌胃预处理3 d,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CI组、ACI+AST(25 mg/kg)、ACI+AST(50 mg/kg)、ACI+AST(100 mg/kg)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切开皮肤暴露颈总动脉,不进行ACI造模。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PQ4蛋白表达,干湿法检测脑组织水肿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结果 ACI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脑组织水肿指数、APQ4蛋白、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CAT、GSH-px、BDNF和N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AST能有效降低AC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减小脑组织梗死面积,并呈剂量依赖趋势; Western blot显示AST能有效降低APQ4蛋白表达,干湿法显示AST能减小脑组织水肿指数,并呈剂量依赖趋势; ELISA结果显示AST能有效抑制MDA含量,提高SOD、CAT和GSH-px表达,并呈剂量依赖趋势;免疫荧光显示AST能有效提高BDNF和NGF表达。结论虾青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急性脑梗死后氧化应激,并上调脑组织BDNF和NGF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脑小血管病(CSVD)模型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乙酰胆碱(Ach)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善情况,并探讨高压氧治疗CSVD的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颈外动脉注射粒径为48~74μm大鼠同种异体血栓制成CSVD大鼠模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CSVD模型大鼠分为高压氧组、尼膜同组及对照组。高压氧组大鼠于制模12h后给予高压氧治疗,尼膜同组大鼠于制模12h后给予尼膜地平片-混悬液灌胃,对照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制模7d、14d及28d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功能改变;于制模28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BDNF、Ach含量。 结果制模14d、28d时高压氧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8.5±6.6)s和(15.8±4.7)s]均显著短于尼膜同组及对照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为(3.4±1.2)次/分钟和(4.5±1.9)次/分钟]均较尼膜同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另外制模14d、28d时尼膜同组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组大鼠脑皮质、海马中Ach含量[分别为(175.1±23.5)μg/g和(158.8±25.5)μg/g]及BDNF含量[分别为(105.1±7.9)μg/g和(172.1±23.1)μg/g]均较尼膜同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尼膜同组脑皮质、海马部位Ach及BDNF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 结论高压氧干预能促进CSVD大鼠BDNF释放,有助于保护及修复神经元线粒体,维持脑皮质及海马区神经递质Ach处于稳定水平,对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疗效优于尼膜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 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电针组,每组 8只.用凝闭一侧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 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 S0-P法进行观察. 结果缺血组及缺血+电针组中每个脑片 1000个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 676± 12及 326± 15,缺血+电针组中,大脑皮质梗死区内 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 P< 0.01);缺血+电针组中 NGF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 P< 0.01). 结论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 NGF受体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意向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缺血周围脑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14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游泳运动组、饲养环境改变组和意向性运动组,每组36只大鼠;各组大鼠按术后时间分为脑缺血7d、15d和30d三个观察时间点,每个观察时间点各12只大鼠,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每个观察时间点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缺血周围脑组织ERK-CREB通路的表达水平。 结果意向性运动组各时间点爬梯频率明显高于环境改变组(P<0.05);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缺血再灌注3d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意向性运动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3±0.49、0.50±0.52、0.08±0.29)较模型组(2.00±0.60、1.58±0.67、1.00±0.60)、游泳运动组(2.50±0.52、1.00±0.60、0.50±0.52)及环境改变组(1.92±0.52、1.00±0.43、0.58±0.52)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7、15和30d,意向性运动组缺血周围脑组织ERK、CREB mRNA及pERK、pCREB蛋白的表达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 结论意向性运动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可能与其上调并激活缺血周围脑组织ERK-CRE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