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门诊高血压患者8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h DBP)、昼间SBP(Dt-SBP)、昼间DBP(Dt-DBP)、夜间SBP(Nt-SBP)、夜间DBP(Nt-DBP)、昼夜SBP下降值(ΔSBP)、昼夜DBP下降值(ΔSBP)、杓型血压发生率]和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试(SCAFT)指标[包括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30∶15比值、SCAFT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t-SBP、Dt-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高于高血压组,ΔSBP、ΔDBP及杓型血压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30∶15比值低于高血压组,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SCAFT评分高于高血压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33、0.372、0.583,P<0.05),与ΔSBP、ΔDBP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315、-0.448,P<0.05)。结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IgA肾病患者不同肾功能水平的动态血压及清晨血压情况。方法:纳入经肾组织活检确诊的189例IgA肾病非透析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进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利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收集患者动态血压,包括24 h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日间SBP(daytime SBP,dSBP)和日间DBP(daytime DBP,dDBP)、夜间SBP(nighttime SBP,nSBP)和夜间DBP(nighttime DBP,nDBP),分析不同CKD分期的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IgA肾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与CKD1、2期患者相比,CKD4、5期患者24 hSBP、dSBP、nSBP均升高(均P<0.05),而24 hDBP、dDBP、nDBP无明显差异(均P>0.05)。CKD1~5期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3.5%、25.7%、30.0%、52.8%和63.6%。与CKD1~3期的IgA肾病患者相比,CKD4、5期患者的清晨高血压发生率均升高(均P<0.05)。CKD4、5期患者的清晨平均SBP分别为(142.4±24.6)mmHg(1 mmHg=0.133 kPa)和(146.3±22.6)mmHg,显著高于CKD1、2期[(123.8±18.2)mmHg和(129.4±22.4)mmHg](均P<0.05),而清晨平均DBP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KD4~5期的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应重视患者24 h血压监测,加强清晨高血压的控制,尤其是对中晚期CKD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47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A组)、50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B组)及4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C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B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高于C组(P均<0.05);同C组比较,A、B组存在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及晨峰现象(P均<0.05).B组24 h SBP、24hPP均高于A组(P均<0.05),A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高于B组(P<0.05).A组血压晨峰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晨峰现象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更多存在血压晨峰;脑梗死患者收缩压较冠心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57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为A组,将43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记为B组,两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的变异系数。结果 A组24 h SBP、24 h DBP、夜间SBP变异系数均低于B组(P0.05);两组日间SBP、日间DBP、夜间D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左心室肥厚(LVH)及主动脉根部(AOD)扩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 h 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30例作为A组,24 h PP<60 mm Hg的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A、B两组LVH和AOD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24 h P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密切相关(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AOD与24 h PP、24 h SBP、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 PP与LVH及AOD扩张密切相关,24 h 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分级与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baPWV 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252例 EH 患者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血生化指标,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患者 baPWV,进行不同血压水平和 baPWV 之间比较。结果 1)高血压3级组的 baP-WV 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0.05);高血压3级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3级组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高于1级、2级高血压组(P<0.05)。2)baPWV 与24 h 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脉压(PP)、白昼 SBP、白昼 PP、白昼及夜间 SBP 负荷呈显著正相关(P 均<0.05)。3)baPWV 增高者的年龄、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均<0.05)。4)baPWV 与年龄、SBP、PP、FPG、2 h PG 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年龄与 FPG 是影响 baPWV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动脉僵硬程度显著增加;24 h 平均 SBP 及 P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分级与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和影响baPWV的危险因素.方法 测定252例EH患者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血生化指标,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患者baPWV,进行不同血压水平和baPWV之间比较.结果 1)高血压3级组的baP-WV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0.05);高血压3级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3级组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高于1级、2级高血压组(P<0.05).2)baPWV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脉压(PP)、白昼SBP、白昼PP、白昼及夜间SBP负荷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3)baPWV增高者的年龄、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4)baPWV与年龄、SBP、PP、FPG、2 h PG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年龄与FPG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动脉僵硬程度显著增加;24 h平均SBP及PP、白昼及夜间SBP负荷越高,baPWV越高;年龄、FPG升高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原发性高血压 (EH)及DM +EH时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方法 :将 2 45例患者分为DM组 (n =72 )、EH组 (n =96)及DM +EH组 (n =77) ,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 (P <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E/A)值、等容舒张时间 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1)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 (P <0 0 5 ) ;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5 )。 3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 (P均 <0 0 5~ 0 0 1) ,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值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DM组、EH组和DM +EH组 3组患者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及左心室重量有显著差异 ,左心室重量和血压及脉压的相关性在 3组患者中不完全一致 ,可能与 3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肾血管性高血压(RVH)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差别.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51例RV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51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RVH组24 h、白天及夜间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值都比EH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尤以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血压负荷增加明显,24 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分别达到58.96%和35.98%,而EH组血压负荷均在20.00%左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10.36%,血压曲线呈勺型(60.8%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而RVH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5.39%,血压曲线呈非勺型(仅有27.50%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结论 RVH患者动态血压均值、脉压和血压负荷明显增加,昼夜节律减弱.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24 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hang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The 24 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age and gender matched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RVH, n=51)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n=51).Results The 24 h, daytime and night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SB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DBP) and pulse pressures (PP) in RV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EH (all P<0.05), especially the nocturnal SBP (P<0.05). The SBP and DBP loads in RVH were 58.96% and 35.98% respectively, while blood pressure loads were around 20.00% in EH (P<0.05). In patients with RVH, The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 was 5.39%, and only 27.50% patients were dippers, while the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 was 10.36% and 60.8% patients were dippers in EH.Conclusion RVH patients have higher dynamic BP, PP, BP loads and blunted diurnal rhythm compared to those with E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维生素D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平均舒张压(24h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夜间舒张压低于高血压组(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9.67±1.12 m/s)显著高于血压理想组(8.27±0.99 m/s),低于高血压组(10.55±1.71 m/s;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85、0.351及0.247,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增高,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93例70岁以上的患者分为A组,61例60岁以下的患者分为B组,进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临床常规检查。结果A组偶测收缩压、MSBP/24h、MSBPD、MSBPN、PP、LA、LV、BUN、Cr、空腹血糖及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B组(P<0.05和0.01)。B组偶测舒张压、MDBP/24h、MDBPN显著高于A组(P<0.05)。LVPW、IVS、LVM、LVEF、E/A、HR及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脑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A组LVM与MSBPN和PP相关(P<0.05)。两组脑出血患者的MSBP/24h、MSBPN和PP均显著高于无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值均以收缩压和脉压增高为主。左室重量与MSBPN和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存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性增加。脑出血与MSBP/24h、MSBPN和PP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例,分别作24小时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24h动态血压(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有相关性(分别为前者:r=0.415、P〈0.01,r=0.363、P〈0.01;后者:r=0.336,P〈0.05,r=0.346,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24h平均收缩压增高、24h平均脉压增大而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