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淑英  张科  芦薇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0):955-956
目前,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的发生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有关。EBV是一种DNA病毒,感染人类可引起鼻咽癌(NP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霍奇金病、T细胞淋巴瘤、机会性淋巴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重点转移到EBV感染与胃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并证实部分胃癌的发生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EB病毒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BV)是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细胞培养中发现的一种嗜人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该病毒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绝大部分感染者为健康携带状况。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BV与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多种肿瘤发生有关。然而,最新文献证实,最初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测EBV核抗原(EBNA)抗体284与MAGE-4存在交叉反应,因而对基于该抗体免疫组化检出的EBV与某些肿瘤相关的结论产生质疑,提出EBV不是乳腺癌病因的观点。此外,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治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效果明显,而在其他EBV相关肿瘤治疗方法和效果还有待研究。现对EBV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EBV与各种肿瘤发生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状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EB病毒(EBV)是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对非洲Burkitt淋巴瘤来源的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发现的。全球估计EBV成人感染率高达90%以上。已有的证据证明EB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及艾滋病感染等免疫功能降低后的淋巴增生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LPD)。此外,还发现EBV与一些疾病,如淋巴瘤、鼻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EB病毒(EBV)在研究Burkitt淋巴瘤中首次被发现以来,已证实与多种儿童疾病有关,尤其是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疾病[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与EBV感染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51例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EBV感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本组为我科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血液专科患儿病原学检查血清EBV Ig M抗体阳性[抗-EBV-Ig M( )]病例51例,年龄9月龄~14岁,平均年龄6岁7个月;男32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7∶1。二、方法回顾性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起病状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  相似文献   

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为含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已经证实EB病毒与低分化鼻咽癌及多种淋巴瘤密切相关。近年来通过检测胃癌组织细胞中EBV基因组发现EBV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然而,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明确这种关系。作者于2005年对泰州地区162例胃粘膜标本进行EB病毒检测,以探讨本地区EBV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在恶性肿瘤,尤其伴免疫缺陷的患者中,易发生EBV感染。EBV曾经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患者继发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艾滋病、某些霍奇金病的R-S细胞中发现。虽然世界入口的90%有EBV感染,但正常人体有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控制EBV感染。故EBV相关性淋巴增生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输注EBV特异性CTL是安全并有治疗效果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例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观察。结果 3例中2例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1例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3例均表达B细胞标记物(CD20),Ki-67指数均较高。3例EB病毒原位杂交均阳性。结论 HIV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生的类型主要是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EB病毒(EBV)属疱疹病毒科,其核酸为线状双股DNA,长度因不同的病毒株而异,平均175 kDa,被衣壳蛋白包裹,核衣壳外有包膜,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许多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与EBV感染有关,包括鼻咽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临床检测方法有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电镜等.  相似文献   

9.
EB病毒(EBV)潜伏感染与多种淋巴系统肿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外泌体(EXO)是细胞分泌的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的功能性双层膜结构小体。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EXO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对比EBV阴性和EBV阳性淋巴瘤细胞在EXO分泌数量与内容物方面的差异,了解EXO对淋巴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对EBV潜伏感染通过外泌体途径影响淋巴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重点阐述EBV潜伏感染对淋巴瘤细胞EXO分泌数量、内容物及其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EBV)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包括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等。通过对EBV生物学特性、EBV+淋巴瘤和EBV-淋巴瘤相互对比的研究,可以了解EBV的致瘤机制。在淋巴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上辅以针对EBV的特异性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等,可以提高治愈率。本综述重点阐述EBV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一种靶向LMP1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研究其对EB病毒(EBV)阳性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二代LMP1 CAR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包装体系包装病毒后感染人T细胞,获得LMP1 CAR-T细胞,体外实验验证LMP1 CAR-T细胞对感染EBV后的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结果①LMP1蛋白表达于EBV阳性的淋巴瘤细胞表面;②成功构建了二代LMP1 CAR慢病毒载体,感染人T细胞,获取LMP1 CAR-T细胞,感染效率大于80%;③LMP1 CAR-T细胞可特异性杀伤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当效靶比按4∶1共培养48 h后,LMP1 CAR-T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对Ramos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④与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按1∶1共培养5 h后,LMP1 CAR-T细胞处理组CD107a^(+)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Vector-T细胞组[(13.25±2.94)%对(1.55±0.05)%,t=3.972,P=0.017],脱颗粒效果增强;⑤与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LMP1 CAR-T细胞组CD69+、CD25+T细胞比例显高于Vector-T细胞组[(7.40±0.41)%对(3.48±0.47)%,t=6.268,P=0.003;(73.00±4.73)%对(57.67±2.60)%,t=2.842,P=0.047],活化效应增强。⑥与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LMP1 CAR-T细胞组细胞因子分泌增强,高于Vector-T细胞组[IFN-γ:(703±73)ng/L对(422±87)ng/L,t=2.478,P=0.068;TNF-α:(215±35)ng/L对(125±2)ng/L,t=2.536,P=0.064]。结论该研究证实EBV阳性淋巴瘤细胞表面可特异表达LMP1蛋白,成功构建了LMP1 CAR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T细胞,成功获得LMP1 CAR-T细胞。体外实验证实:与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LMP1 CAR-T细胞脱颗粒效果增强,活化效应增强,高效分泌细胞因子,可特异杀伤LMP1阳性淋巴瘤细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EB病毒(epstein-barr,EBV)广泛存在人群中,尤其是90%的中国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1])。研究证明,EBV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鼻咽癌和淋巴瘤等。目前认为,EBV与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LBCL,与EBV关系尤为密切,WHO(2008)淋巴与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人群普遍感染。其可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在B淋巴细胞内建立持续终身的潜伏感染。EBV感染可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可累及机体几乎所有脏器和组织,引起多种非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EBV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EBV感染的诊断及感染时相的判别。EBV感染机制复杂,感染后临床疾病谱广,轻重不一,预后千差万别,了解EBV感染机制及其相关疾病的预后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对临床上进行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有重大意义。本文就EBV感染相关疾病、临床检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淋巴瘤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观察25例鼻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本组25例中NK/T细胞淋巴瘤17例,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4例,B细胞性淋巴瘤4例。其中17例有EBV感染。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人鼻淋巴瘤以NK/T细胞型为主,大多数有EBV感染。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而命名[1].EBV是一种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全球90%以上的人受到过该病毒的感染.由于EBV对人类的普遍易感性且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EBV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病患者EB病毒(EBV)感染的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5例健康体检者和158例血液病患者的EBV的DNA,其中血液病患者中淋巴瘤50例,白血病67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2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2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组6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29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增多症(HLH)12例。结果EBV感染率:淋巴瘤组24.0%,ALL组19.0%,CLL组15.8%,ANLL组19.0%,CML组16.7%,LPD组13.8%,HLH组为41.7%,健康对照组为4.0%。淋巴瘤组、HLH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LPD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及HLH的发病和EBV的感染有关,白血病及LPD的发病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7.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双链DNA病毒,人群普遍易感。通常EBV的原发感染是非致命的,但病毒的再激活可以导致极少数感染者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1]、EBV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EBV-associat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EBV-LPD),甚至进展为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2]。  相似文献   

18.
霍奇金病H/R—S细胞起源和克隆性的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霍奇金病和EB病毒的关系现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约40%~50%的霍奇金病与EB病毒有关,在发展中国家更高。在这些病例中通过EBER原位杂交,发现EBV存在于H/R-S细胞中,至少有50倍以上的扩增。用Sorthern杂交还发现,EBV在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前就存在。免疫组化染色揭示EBV在H/R-S细胞中以Ⅱ型潜伏感染的方式存在,表达LMP-1-3蛋白和EBNA-1。LMP-1以转染方式象癌基因一样作用,有潜在抗调落和促进霍奇金病形成的功能。但这一学说难以解释另外约50%的无EBV的病例。4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发生学(图1)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EB病毒(EBV)感染是与SLE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EBV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诱发SLE:EBV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中EBV抗原的表达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诱发SLE;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成为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SLE的自身抗原与EBV的一些蛋白如EBV核抗原1(EBNA-1)、EBV核抗原2(EBNA-2)存在同源性,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能与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诱发SLE。已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中抗EBV-抗体滴度及阳性率显著升高,但以往的抗体检测不能反映体内EBV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DNA)载量的差异,探讨其在监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就诊的42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EBV-DNA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瘤B症状、预后指数IPI、临床常见检测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连续定期随访的97例NHL患者治疗前后的EB病毒载量变化,讨论EBV-DNA在患者预后中的意义。结果 421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阳性率为41.8%,阳性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不断增高,其中T和NK细胞来源的以及有淋巴瘤B症状的NHL患者更易受感染,且不同组织来源的NHL患者感染率也有明显差异。97例随访NHL患者按照IPI分为四组,低危组、低中危组和高中危组治疗后EBV-DNA载量明显下降,而高危组治疗后载量无明显变化。EB病毒感染后的NHL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低于未感染者,且风险较高,生存时间较短。临床指标中病理类型、EBV感染、淋巴瘤B症状、有无骨髓浸润、PA和CysC与预后显著相关,其中病理类型、EBV感染、有无骨髓浸润和CysC是NHL的独立预后因素,成熟T和NK细胞来源NHL患者预后更差。结论不同类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DNA载量具有差异,治疗前后定期检测患者EB病毒载量变化对预后监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