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心电图检查QT间期延长易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常见于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和某些其他心脏疾病。近年来国外文献报告在酒精性肝病和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亦有QT间期延长的情况。分析我院79例肝硬化患者中QT间期变化的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有心电图检查资料的96例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合并有冠心病,1例有先天性心脏病(室缺),3例有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4例有束支传导阻滞,1例有房颤,5例有低钾或低钙血症,1例T波低平,无法测量QT间期,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Q -Tc间期变化 ;方法 :测量Q -T间期 ,再根据Q -Tc=QT R -R ,Q -Tc>0 .44秒为延长 ;结果 :肝硬化Q -Tc间期延长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P <0 .0 1 ) ,且与肝炎化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结论 :伴有心律失常的肝硬化患者应慎用引起Q -Tc间期延长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林鸿卿  柯东风 《医学文选》2000,19(4):470-471
慢性心力衰竭时 ,由于心室结构和传导发生了变化 ,复极不均匀 ,QT离散度 (QTd)明显延长 [1 ] ,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 5 2例慢性心力衰竭的心率校正 QT间期离散度 (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关系。1 一般资料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 5 2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2 2例 ,年龄 38~ 73(5 7.4± 8.9)岁。心功能 级 32例 (6 1.5 % ) ,年龄 40~ 73(5 5± 10 .4)岁 ; 级 2 0例 (38.5 % ) ,年龄 38~ 71(5 5± 10 .1)岁。合并 L OWN分级 级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 2 3例 (44 .2 % ) ,年龄 40~71(5 5 .4…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级别与心电图QT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诊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年龄51.7±10.0岁,按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为CHild-Pugh1组40例,CHild-Pugh2组40例,CHild-Pugh3组40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年龄48.3±9.4岁。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并记录QT间期,心率计算矫正的QT期间(QTcd)等于最大校正QT间期(QTc)减去最小校正QT间期(QTc)。比较每组患者的心率计算矫正的QT期间(QTcd)的平均值以及延长患者之间的比例。结果:CHild-Pugh1组37.5±4.8、CHild-Pugh2组38.8±4.7、CHild-Pugh3组46.7±7.1、健康组53.7±8.0,1组和健康组无QTcd延长≥50ms者,2组和3组的延长比率分分别为25%和55%,1组与健康组患者的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2组和3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3组较1组、2组的QTcd进一步增大,延长时间比例增加。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存在多种异常,而QTc延长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慢性肝脏疾病常有胆囊壁的水肿增厚 ,特别是发生腹水者常出现胆囊壁增厚呈“双轨”征[1 - 4 ] .我们通过分析 98例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门脉宽度及肝功能障碍的一些相关指标的关系 ,分析影响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本院 1998- 0 1/2 0 0 0 - 0 7肝硬化住院患者共98(男 72 ,女 2 6 )例 ,年龄 2 4~ 78(平均 47.4)岁 .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5 2例 ,混合型肝炎后肝硬化 2 6例 ,乙醇性肝硬化1例 ,原因不明 19例 .根据 Child- Pugh分级 ,A级者 32例 ,B级者 38例 ,C级者 2 8例 .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  相似文献   

6.
冯夏 《海南医学》2002,13(10):36-37
目的 观察冠脉内成形 +支架术 (PTCA +Stent)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 2 0 0 0~ 2 0 0 1年经PTCA +Stent术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 7名 ,取术前 1~ 5d(2 .3 1± 1.86)d、术后 1~6d(2 .5 6± 1.3 7)d和术后 3mo三份心电图。从导联间最大QT间期 (QTmax)减去最小QT间期 (QTmin)得到QTd ,并与3 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QTd术前为 (78.69± 18.43 )ms、术后 1~ 6d(4 2 .2 7± 12 .18)ms、术后 3mo(3 7.91±17.3 6)ms,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术前和术后均明显延长 ,且术前较术后 1~ 6d和术后 3mo明显延长 ,术后 1~ 6d和术后 3moQTd延长无明显差异。结论 PTCA +Stent术后患者QTd明显缩短 ,术后 3mo内QTd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相似文献   

8.
李亚芹 《右江医学》2006,34(1):86-88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而心脏结构正常的一组基因遗传性疾病[1]。包括QT间期异常的长QT间期综合征和短QT间期综合征,现分别对其基因遗传学基础及诊断标准和防治作一综述。一、长QT间期综合征1.发生机制QT间期改变主要与心室的复极化有关。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延长导致心室的易损期延长,从而诱发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最为凶险的是尖端扭转型室速),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是由于编码跨膜钠离子或钾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各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6月~2012年1月50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心电图的QT间期与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诊治资料。结果在50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82例(16.4%)发生各类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35例(7.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3.6%),心房颤动21例(4.2%),室性心动过速8例(1.6%,包括2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脏骤停4例(0.8%),由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例(0.4%)。根据术前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QT间期延长组共103例,QT间期正常组共397例,其中,QT间期延长组中有2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QT间期正常组中有5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延长有明显关系(x^2=11.00,P〈0.01)。结论心律失常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术前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因此,对于术前QT间期延长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措施,如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七氟烷或丙泊酚对喉罩置入患者QT间期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在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组及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组,两组患者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3 min后分别吸入3.5%七氟烷或靶控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5 mg/L,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3 min后喉罩置入;记录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前(T0)、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后3 min(T1)、七氟烷吸入或丙泊酚靶控后睫毛反射消失后(T2)、维库溴铵静脉注射后3 min(T3)、喉罩置入即刻(T4)、喉罩置入后2 min(T5)时的无创血压、心率、QT间期及校正QT(QTc)。结果:两组T1~T5时刻血压及心率均较T0时下降,丙泊酚组T2~T5血压及心率较七氟烷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T0时刻比较,两组T1时间点QTc均延长,丙泊酚组T2~T5时点QTc恢复到T0水平(P<0.05),喉罩置入时QTc间期未延长,七氟烷组T2~T5时点与T1时点较QTc持续延长(P<0.05),喉罩置入时QTc明显延长。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时循环稳定,但患者QT间期延长,在喉罩置入时QT间期进一步延长;而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但患者QT间期缩短,在喉罩置入时QT间期未见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