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牙合患者56例,年龄10~15岁,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安氏Ⅱ类组20例,安氏Ⅲ类组19例。对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指标的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从安氏Ⅱ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颅底长度依次缩短并有统计学差异;颅中基底角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平面角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的前颅底长度SN减小,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SN长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后颅底平面角和SO-Ar距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矢状向错牙合颅底结构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说明颅底的生长部分参与了错的形成;后颅底和蝶筛点对矢状向错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未治疗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颈椎骨龄CS1-CS6期下颌骨的生长旋转特点,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生长改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29例,男144例,女18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按性别和颈椎CVM分期分组,应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测量下颌角(ArGo'Me)、[牙合]平面角(Occlusalp1.to SN)、下颌平面角(Go—Gnto SN)和面高比(S—Go/N—Me)值,数据采用SPSS16.0方差分析后进行组间多重对比(LSD—t检验)。结果:男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SN—OP呈现先升后降趋势,CS3和CS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S4-CS6期,ArGo’Me逐渐减小,S-Go/N—Me逐渐增加,CS4和CS6组间差异明显(P分别为0.041和0.009)。女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SN—OP、SN—GoGn和ArGo'Me均在CS4-CS5有明显减小(P〈0.05);S-Go/N—Me在CS4-CS5期增加(P=0.006)。结论:安氏Ⅲ类错骀患者下颌骨生长总体上呈向前上旋转趋势,在CS4期之后旋转明显。提示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生长改向治疗时,应考虑到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后下颌骨的前上旋转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儿童2 5例及正常儿童2 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 -S(V)、H -FH、H -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 -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 -MP显著减小,AR -H -ME显著增加。结论 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介一种新的准确评价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的头影测量方法:β角.方法β角由A点、B点、髁状突中点三个骨性标志点构成,测量值反应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的不调;样本选取137名患者,按照3项标准分三组,分别反应三种错(牙合)类型,并计算均数和标准差.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β值为36.42°±3.33,安氏Ⅱ类错(牙合)的β值为26.88°±6.81,安氏Ⅲ类错(牙合)的β值为45.36°±3.68;各组β值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β角能反应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β值在33°-39°之间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安氏Ⅱ类错(牙合)β角较锐,安氏ⅢⅡ类错(牙合)患者的β角较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岩  边慧慧  郑颖  刘奕 《口腔医学》2016,(10):917-919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下颌联合形态差异。方法成人Ⅲ类患者69例作为实验组,成人Ⅰ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在CBCT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LH)和下切牙根尖处牙槽骨厚度(LA、LP),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Ⅲ类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的差异。结果在骨性安氏Ⅲ错牙合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角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下颌联合形态趋于菲薄狭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同时伴随其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1.
梁翊  符安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8):428-43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和)青少年患者后牙牙槽骨高度与生长型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50例,男女各2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上颌后牙牙槽骨高度、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前后面高比等11项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1项指标在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男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平面角及垂直向异常指数(overbite depth indicator,ODI)大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上、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及前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向异常指数(anteroposterior dysplasia indicator,APDI)比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牙槽骨的高度与前下面高、后面高、前面高及前后面高比呈正相关(P<0.05),与ODI、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后牙牙槽骨高度与下颌平面角、ODI、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面高比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当增加上下颌后牙牙槽骨的高度对矫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3):408-410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构成。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03~08五年间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回顾性研究,分析骨性Ⅲ类患者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矢状向主要表现为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其次为下颌正常,上颌发育不足。其它类型占比例较低。垂直向主要表现为高角或均角,低角较为少见。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研究其构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此类错[牙合]的成因,并对其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正畸治疗及未治疗的患者各30例,年龄18~25岁。以硬化明胶作咀嚼测试物。利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另选30例正常[牙合]作为对照。结合临床所见,对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3组间咀嚼效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比较,咀嚼效能差别有显著性(P〈0.05)。(2)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磨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等因素与咀嚼效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能够在改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颜面美观的同时,提高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型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低角型及高角型患者,每组20例,对其许氏位片上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的前斜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在Ⅲ类骨面型的低角型患者离前颅底最远,偏向后方,关节凹的位置最低,关节凹的前斜面较陡峭。在Ⅲ类骨面型的高角型中离前颅底最近,偏向前方,关节凹的位置最高,关节凹的前斜面较平滑。结论: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形态变化与下颌骨生长方向有关。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变化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3):254-256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牙期不同类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矫治设计要点。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骨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20例,根据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度及下颌能否进行部分功能后退分成2组。第1组12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略偏高角,下颌不能进行部分功能后退,采用前方牵引刺激上颌骨发育、恒牙期综合治疗调整关系的方法;第2组8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低角,下颌能够部分功能后退,此类患者多存在不良口腔习惯或咬合干扰、替牙障碍,治疗中采取纠正不良习惯,使用牙合垫配合颌间牵引改变下颌矢状向位置、去除干扰,适当扩大上牙弓,矫治替牙障碍,诱导上颌骨正常发育的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病例治疗后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第1组治疗后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增大,表明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第2组治疗后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减小,表明下颌矢状向位置后移。两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表明治疗后下颌骨均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结合病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正确治疗替牙期不同骨性安氏Ⅲ类错的关键。合理的早期矫治,可降低恒牙期综合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是正畸研究领域中的难点。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探讨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与TMJ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受试者21名,并以个别正常[牙合]20例作对照。使用K6-Ⅰ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的电声谱仪(ESG electrosonogram)进行颞下颌关节音记录。结果比较安氏Ⅲ类及个别正常[牙合]两组测试者左(L)、右(R)两侧颞下颌关节关节音的峰频率(Peak frequeney,P)及强度(Amplitude,A)的均值,统计学上无差异,髁状突在开闭口的平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频为47Hz。结论颞下颌关节音的发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髁状突在开闭口时产生的声响可能是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电声谱仪可提供一个比较准确、无损伤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陈旭  李博晟  张京剧 《口腔医学》2021,41(3):231-236
目的对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在恒牙列期矫治过程中,上颌骨植入种植体进行颌间牵引,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恒牙早期进行的正畸矫治中,应用上颌骨种植支抗+Ⅲ类颌间牵引,纠正Ⅲ类错[牙合],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探讨牵引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的Ⅲ类错[牙合]得到明显改善,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SNA角增加1.58°,ANB角减小1.62°,面中份长度Co-A距离增加3.07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6.06°,Wits值增加7.51 mm;治疗期间,前后面高均有显著增加,前后面高比和下颌平面角保持稳定。结论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利用种植支抗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颌间牵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错[牙合]。尽管患者已在恒牙列期,对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力仍可促进患者上颌骨发育,同时远移下牙弓,促进[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纠正患者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面型。相比传统的前方牵引,结合骨性支抗的Ⅲ类牵引对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影响较小。但对于上前牙暴露不足的患者,在矫治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前牙的暴露量,注意避免重力牵引使下前牙过长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