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有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左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左大脑中动脉瘤1例,右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右大脑中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小脑后下动脉上有3枚动脉瘤1例),单一动脉瘤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眼动脉瘤各1例),共计动脉瘤56枚,均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共夹闭动脉瘤54枚;术后恢复良好(GOSⅠ、Ⅱ级)4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偏瘫4例,脑积水2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Hunt&Hess分级IV级)。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药物治疗等措施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复发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3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5例曾行手术夹闭.再次治疗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6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术后6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放弃.无明显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随访时间1~45个月.4例患者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颅内动脉瘤首次治疗时的缺陷可导致动脉瘤的复发;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13例经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8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死亡。4例采取保守治疗者均死亡,其中2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并发症。病死率27.78%。结论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首选血管内治疗。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手术者,应在规范的内科治疗基础上为病人创造条件,以争取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发症及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弹簧圈对30例33个颅内破裂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7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小脑后下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末端2个.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27个,95%栓塞5个,90%栓塞1个,术中无死亡.1例于术后3d发生脑梗死,经治疗后好转.3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CTA或DSA复查示2例动脉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栓塞完全,1例支架轻度移位,其余均恢复良好,全组术后均无再破裂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实用,疗效确切,采用合适的技术、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就 6 1例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体会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 31例 ,女 30例。年龄 2~ 6 4岁 ,平均 39岁。动脉瘤类型 :小型 (直径 <1 2cm) 35例 ,中等大小或大型 1 8例 (直径 1 2~ 2 5cm ) ,巨大型 (直径 >2 5cm) 8例 ,包括 1例术后复发者 ,体积达 1 2cm×1 0cm× 6cm。本组中尚有多发性动脉瘤 2例 ,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畸形 5例。动脉瘤分布 :前交通支 1 7例 ,颈内动脉 1 5例 ,后交通支 1 5例 ,大脑中动脉 6例 ,大脑前动脉 3例 ,基底动脉 4例 ,颈内动脉 -眼动脉 1例。1 2 诊断本组术前经脑血管造影确诊 5 5例 ;M…  相似文献   

6.
王秉尧  朱景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7-58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殒动脉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寞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殒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瘸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瘸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瘸处并释放支架虔互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妞病人无死亡。5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动脉瘸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拴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Liang JT  Bao YH  Zhang HQ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44-2746
目的 探讨末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1985至2008年北京宣武医院39例末成年人(0~18岁,男24例,女15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神经介入治疗22例;显微外科治疗8例;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者3例;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未治疗5例.3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Glasgow结果评分[(GOS)4 ~5分]28例,死亡1例,致残(GOS 2分)1例,随访过程中有1例动脉瘤栓塞后复发行手术治疗.结果 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2.2%.发病方式: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急性剧烈头痛19例,长期头晕头痛7例,一侧肢体无力6例,眼球活动障碍5例,无症状偶然发现2例,外伤后鼻衄1例.共发现4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前循环31个,后循环13个,后循环动脉瘤比例为29.5%;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10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6例,床突段及床突上段颈内动脉6例,基底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4例,椎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各2例,眼动脉1例.巨大动脉瘤(直径> 25 mm)12个.结论 (1)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大脑中动脉是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复杂性动脉瘤(巨大型、外伤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4)未成年人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搭桥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治疗,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该支架的特点及使用该支架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短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3枚,后交通动脉20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6枚,相对宽颈5枚,瘤颈瘤体闭均〉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9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11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8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1个月,6例术后6~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5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0.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communication, we studied whether 3D-CT angiography (3D CTA) gives us enough information for a safe operation without those from conventional catheter angiography (CCA) in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Between December 1996 and September 2005, we treated 16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in the acute stage based on 3D-CTA findings. One hundred sixty-two ruptured aneurysms, including 64 associated unruptured aneurysms, were detected using 3D-CTA. CCA was performed in nine (5.6%) of the 162 patients after 3D-CTA. They were four dissecting vertebral artery aneurysms, two basilar tip aneurysms, one basilar artery-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BA-SCA), one previously clipped BA-SCA and one 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ll ruptured aneurysms confirmed at surgery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on CCA did not lead any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difficulties in the surgical procedure. 3D-CTA was of high diagnostic value compatible with CCA and yiel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aneurysmal sac and neck, calcification in the aneurysmal wall, and the aneurysms' anatomic relation with adjacent vessels and bone structures. We suggest that 3D-CTA can replace CCA in the diagnosis of ruptured aneurysms and that most of ruptured aneurysms can be operated by using only 3D-CTA without CCA.  相似文献   

12.
张均 《中外医疗》2011,30(26):167-16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及DSA确诊颅内动脉瘤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28例共31个动脉瘤,其中4例为2个。31个动脉瘤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10个位于后交通动脉,8个位于颈内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3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结果:本组后交通动脉瘤26例,眼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1例。手术后早期结果评价:好(GOS评分4-5分)29例、差(GOS评分2-3分)2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海华  叶永强  翁卿吉  黄超  徐冬煜 《浙江医学》2015,37(3):234-235,254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FIA)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FIA 的MRA 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4 月至2014年12 月共78例FIA 患者的血管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情况。78例患者均行MRA 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 工作站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重建(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8例FIA 患者中,单发61 例,多发17 例,共计95 处。其中61 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15 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13 例,位于大脑前动脉26 例,位于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大脑后动脉2 例;17 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6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7 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4 例。78 例患者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占83.3%(65/78),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36 例,伴动静脉畸形(AVM)1 例,永存三叉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1 段缺失16 例,血管狭窄9例。结论 3.0T MRA 能清楚显示FIA 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的情况,是诊断FIA 的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铃  刘进康 《湖南医学》2014,(2):326-3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Spin及Compas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脑动脉瘤的DSA影像表现,分析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检出脑动脉瘤单发35例,多发1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其他部位2例。小型32例,中型3例,大型1例,巨型1例。结论:Spin及Compas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微骨窗入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u Y  Ao XS  Huang X  Hu KQ  Liu HD  Zhang QS  Xu TW  Chen B  Cai L  Zheng YY  Li C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0-2253
目的探讨微骨窗入路(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骨窗入路对56例58个颅内动脉瘤施行直接手术夹闭。56例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3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9例(双侧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4例。手术经眶上入路22例,翼点入路18例,眉弓切121经眶入路16例。对33例患者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结果对56例动脉瘤的手术,成功地夹闭58个动脉瘤。对2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均经一侧入路一次夹闭。术后37例患者经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微骨窗入路开颅治疗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