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图双峰T波在正常小儿和年轻人、失天性心脏病和低血钾等出现,多见于V_2~V_4导联。本院2,000例正常2月~12岁小儿在V_1、V_3导联双峰T波的发生率平均为10.9%,前峰大多高于后峰。100例45天~12岁室间隔缺损患儿心电图出现典型园顶(前峰)一尖角(后峰)双峰T波49例,后峰高于前峰。不典型园顶一尖角T波26例。手术时见缺损直径小于1cm者均未见双峰T波。肺动脉高压时双峰T波不典型或未见。17例术后复查.16例转为倒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右室负荷过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右心导管检查测定61例TOF患儿的右室压,同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U波,并与60例正常儿童U波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TOF患儿心电图U波时间、U波振幅、U波与T波振幅比值(U/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V5、V6导联中任一导联U波振幅≥0.5mV,V3R、V4R、V1导联中任一导联(U/T)≥0.25,出现负向U波(aVR导联除外),这三项指标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T波振幅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 ECGs)T波振幅在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DCM患儿27例为研究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37岁。随机匹配健康儿童27例为对照组。受检对象描记12 ECGs,测量波形清晰12导联T波振幅。其中10例DCM患儿经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等综合治疗后随访5~39 d,平均19.67 d。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T波振幅在Ⅰ、Ⅱ、aVR、aVL、aVF、V4、V5、V6导联明显降低(P均<0.05),Ⅲ、V2、V3导联稍降低(P均>0.05),V1导联T波振幅增高(P<0.05)。DCM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T波振幅在Ⅲ、aVF导联明显增高(P<0.05),Ⅱ、aVR、aVF、V5导联稍增高(P均>0.05),Ⅰa、VL、V1~V4、V6导联稍降低(P均>0.05)。结论动态观察12 ECGs的T波振幅,对儿童DCM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客观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振幅与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的4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LVEF分为LVEF ≥ 50%组(n=26)和LVEF<50%组(n=18),且对治疗后25例进行3~42个月(平均14±9个月)的随访。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仰卧位12导联体表心电图,程序自动分析结合人工干预测量12导联心电图T波振幅。结果 (1)T波振幅比较:LVEF<50%组较LVEF ≥ 50%组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LVEF增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5%)治疗后aVR、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增高(P < 0.05);LVEF不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 5%)治疗后aVR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对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具有预测价值(P < 0.05)。当同时出现Ⅱ导联T波振幅≤ 0.20 mV、V4导联T波振幅≤ 0.40 mV、V5导联T波振幅≤ 0.3 mV、V6导联T波振幅≤ 0.30 mV时,预测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6.0%。结论 心电图T波振幅可作为评估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的病因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心电图TWA阳性患儿诊治的过程.例1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例2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因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乙胺碘呋酮后,导致获得性长QT综合征;例3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例4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纠治术后心肌梗死;例5、例6为心率增快的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结果 6例均出现心电图TWA,其中5例即时或几小时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2例通过治疗,TWA消失,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另外4例未积极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而死亡.结论 TWA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应引起临床重视;对于TWA阳性患儿,除了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高度警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积极预防TWA的出现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16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的体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心电图:Ⅰ、Ⅱ、aVL、V5、V6导联T波倒置且ST段压低8例,其中6例伴左胸导联异常Q波;T波倒置4例。②超声心动图:16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儿中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左室侧壁运动减弱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6例。③15例心导管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④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余14例随访1个月~6 a,冠状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应结合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有助于诊断,超声心动图具重要价值,结合心导管造影检查可确诊,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动过速后综合征是MeMilan和Bellet在1931年首次提出的,它包括心动过速后暂时性T波低平和倒置,ST段下移和Q-T间期延长也可以存在。本文作者报告2例,其心电图改变是短时间的,其本身并不指示有基础的心脏病。2例患儿皆为新生儿。1例为14天女婴,心电图显示260次/分的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在插入静脉线路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示右房增大,预缴综合征(A型),V_1~V_6导联T波倒置,Q-T和矫正Q-T间期分别为0.44和0.46秒,患儿应用了洋地黄,数天后右胸前导联T波变为直立,ST段下移恢复。另一例出生后很快发现呼吸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为此类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对12例急性期合并GCAA的KD患儿[男10例,女2例;发病年龄1~10(4.05±2.50)岁]进行2~10年追踪观察,分析该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特点.结果 本组患儿除2例急性期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单发右冠状动脉巨大瘤外,其余10例均为双侧多发冠状动脉瘤.随访CAG发现8例出现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并桥样新生血管形成3例,多节段局域性狭窄4例,右冠状动脉全程编织样损害(血栓性闭塞并簇状新生血管)1例.本组9例冠状动脉瘤经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4例左前降支瘤远端血流充盈明显减慢.仅1例患儿(1/12) CAG见双侧冠状动脉瘤回缩至轻度扩张,未见狭窄及其他改变.本组12例患儿随访2 ~ 10年,均无自觉症状,活动未受限.静息心电图1例发现病理Q波,其余11例结果正常.静息心电图正常的11例患儿行药物负荷心电图检查仅1例出现多导联S-T段下移及T波低平;与同期CAG比较,超声心动图检出12例患儿冠状动脉近段形态改变,5例发现可疑室壁运动异常,但对观察冠状动脉中、远段狭窄欠敏感;对4例冠状动脉闭塞并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超声观察均未能提示.结论 KD引起的GCAA损害可在急性期后长期存在.表现为GCAA持续存在、回缩、冠状动脉闭塞、局部狭窄及血管再形成等.本病缺乏临床表现,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KD后遗症期冠状动脉形态及功能损害检查欠敏感,CAG对本病的追踪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立性高血压(OHT)儿童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和ST段振幅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确诊为OHT患儿49例为OHT组,同期按年龄与性别匹配4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心率、各导联T波和ST段振幅,比较同组卧位和立位T波振幅、ST段振幅,并比较两组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和ST段振幅差。结果 对照组aVR、V1、V4~V6导联T波振幅立位较卧位降低(P < 0.05),V4、V5导联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增加(P < 0.05)。OHT组Ⅱ、aVR、aVF、V4~V6导联T波振幅立位较卧位降低(P < 0.05),Ⅱ导联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增加(P < 0.05)。OHT组Ⅱ、V6导联立位、卧位T波振幅差较对照组增大(均P < 0.05)。V6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对OHT有诊断价值(P < 0.05),V6导联T波振幅差最佳截断值为0.105 mV,灵敏度为72.10%,特异度为57.10%。结论 V6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对OHT儿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 :1998~ 2 0 0 2年我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 175 0例 ,发生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HUS)患儿共2 7例 ,发生率 1 5 4 % ,其中女 10例 ,男 17例。年龄 5个月至 6岁 ,平均 2岁 4个月 ,平均体重 12kg。术前检查尿常规(- ) ,血肌酐及BUN均为正常 ,血小板在正常范围 ,小年龄有贫血现象 ,最低Hb 10 0g/L ,考虑与先天性心脏病、发育差、营养不良有关。患儿均无黄疸 ,实验室检查血液黄疸指数正常。全组患儿术前均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心功能Ⅱ~Ⅲ级 ,包括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2 3例 ,右向左分流紫绀型先心病 4例 ,无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儿22例,分为婴儿组(年龄≤1岁,n=10)和少儿组(年龄>1岁且≤15岁,n=12),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其中心电图主要分析如下特征:(1)Ⅰ导联Q波和T波倒置,(2)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3)V5-6导联Q波,(4)v4-6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变化,(5)左心室肥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主要分析如下特点:(1)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的连接,(2)肺动脉内逆向的多普勒血流,(3)左心室乳头肌的回声强度,(4)右冠状动脉扩张,(5)室壁和室隔间侧支循环信号.结果 胸片示心影增大(18/22)、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17/22)、超声心动图示汇入肺动脉的逆向多普勒血流(20/22)、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17/22)和侧支循环信号(16/22)在两组患儿中的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示V5-6导联Q波、Ⅰ Q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少儿组(P<0.05);婴儿组右冠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要显著低于少儿组(p<0.05).结论 婴儿和少儿患者的诊断特点不完全相同,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超声心动图示逆向汇入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和侧支循环信号等间接征象强烈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2.
心得安试验在儿童心电图检查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检查已成为诊断心脏疾患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之一。儿童心电图除了因先天性心脏病表现异常外 ,大多表现为ST_T变化。引起ST_T变化的原因很多 ,除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外 ,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是由于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ST_T变化。我们采用心得安试验 ,对5例ST_T变化的儿童心电图进行跟踪随访 ,观察儿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即交感神经兴奋对心电图ST_T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儿童均因经常胸闷、心慌来医院就诊。其中男1例 ,女4例 ;年龄6~8岁。所有儿童均无明显的感染史 ,个别有轻度感冒 ,其临床表现大多数主诉较多 ,如胸闷…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13岁.对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呈稽留高热,体温40.0~40.7℃,咳嗽剧烈,患侧肺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5例ESR增快(53~107mm/1h),CRP升高(270~1600mg/L);2例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CD4 /CD8 降低;胸片示左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3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例,均并胸腔积液.5例均并心电图异常改变,3例表现为T波低平,2例表现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均正常.5例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为耐药菌感染.5例均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用甲泼尼龙治疗,热程缩短.随访2~3个月,全部病例肺部炎性反应吸收,1例并胸膜肥厚.结论 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困难,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肺炎,应行病原学检查及耐药基因检测,同时需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14.
在儿科临床上时常遇到患儿心电图多个导联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的改变,此时医生常按心肌损害、心肌受累诊治。实际上引发小儿T波倒置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良性变异或功能性改变。提高对心电图T波改变临床意义的认识,可防止或减少误诊误治。最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1例功能性T波倒置的患儿,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 vs(9.67± 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T波的特点.方法 不同胎龄新生儿共142例,按胎龄分为4组: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观测心电图各导联T波情况.结果 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Tv1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另4为-0.10(-0.30~0.10)、-0.10(-0.30~0.15)、-0.10(-0.45~0.25)、0.10(-0.30~0.70),TV1振幅随胎龄增长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Z=22.535,P=0.000);TV5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10(-0.10~0.30)、0.10(-0.20~0.30)、0.15(-0.05~0.25)、0.10(-0.10~0.50),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Z=0.202,P=0.977).I、aVL导联T波低平、倒置及各导联T波均低平现象的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胎龄新生儿TV1振幅、T波异常率与胎龄增长有相关性,TV5振幅与胎龄增长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5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追踪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89年至1998年追踪治疗观察5例符合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诊断标准的患儿。男2例,女3例;年龄3岁~10岁;均在1岁内发病,反复充血性心力衰竭2次以上,X线示“球形心”,心胸比例均>0.50,心脏彩超示心脏增大,以左心为主,左室壁增厚,心电图肢导联低电压2例,左室肥厚2例,左房肥大1例,T波倒置5例。每例患儿于心衰时,每次静注毒K 0.007mg/kg。速尿2mg/kg;心衰纠正后,常规、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术前诊断,手术治疗和疗效.方法 对山西省儿童医院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例ALCAPA患儿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患儿共9例,男3例,女6例,年龄4个月~4岁6个月,平均(1.14±1.33)岁;体重5.6~18.0 kg,平均(8.06±3.99)kg.术前行心脏彩超、心脏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有1例患儿行心脏造影检查.9例患儿中合并二尖瓣轻度反流2例,二尖瓣轻-中度反流5例,中-重度反流2例.心电图表现:9例患儿在导联Ⅰ、AVL及V4-6有不同程度的异常Q波,ST段改变或T波倒置.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例0.56~0.73,平均0.61 ±0.05,左心缘饱满隆起,向左下方突起,心脏彩超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左心室明显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射血分数低于50%,8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均>35 mm,1例患儿合并心尖部室壁瘤.1例患儿行心脏彩超及CT检查后怀疑ALCAPA,后经造影检查明确诊断.6例患儿术前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尖、前壁、侧壁心肌梗死,部分心肌存活.本组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左冠状动脉移植术,7例患儿加做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儿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余均治愈出院.其中,围术期合并低心排综合征2例,肺炎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二尖瓣反流减轻.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心力衰竭表现,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ALCAP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心脏增强CT及造影检查可确诊,术前核素心肌显像对存活心肌的判定、手术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移植术是最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瘦肉精中毒临床少见报道 ,我院儿科 2 0 0 1年 9月— 2 0 0 1年 1 0月共治瘦肉精中毒 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8~ 1 4岁 ;皆因食用猪肺发病 ,发病时间在食用后 1 0~ 6 0 min;就诊时间为食用后 1~ 6 h。1 .2 临床表现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 ;6例出现明显手抖 ;3例出现腹痛 ;1例呕吐。心电图检查均示窦性心动过速 ,1例同时有窦性节律不齐、T波改变 ;肝功方面除 2例 ALTAST轻度增高外余正常 ;肾功能正常 ;均抽血及送胃内容物 ,测定盐酸克仑特罗 ,其浓度在 ( 3.2~ 4 .3) μg/L…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电生理检测手段 ,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下肢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变化 ,为有关该病病因学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电生理检测手段 ,用丹麦产维迪KEYPOINT 4C诱发电位仪 ,对 42例临床确定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儿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其中男 2 9例 ,女 1 3例 ,年龄 0 .5~ 1 2岁 ,平均 (2 6 .48± 36 .43)个月 ,身高 60~ 1 50cm ,平均 (80 .57± 2 2 .1 9)cm。其中双侧马蹄内翻足患儿 1 8例 ,单侧 2 4例。临床检查显示 ,足踝部呈马蹄内翻畸形 ,轻度 1 2例 1 4足 ,中度 1 7例 2 5足 ,重度 1 3例 2 1足。分别在窝、踝部阈值刺激腓总神经和胫神经 ,刺激频率 2Hz ,波宽 0 .2ms,分析时间 40ms,刺激强度 41~ 99mA ,平均 (85 .34± 2 1 .34)mA。在踝部伸趾短肌和展肌处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 ,并测量潜伏期和波幅 ,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速率。结果  42例患儿 60侧患肢电生理检查发现 ,有 37例 53侧 (88.1 % )均有异常改变。其中有 8例 1 2侧 (1 9.1 % )患肢最大刺激下均未引出肌肉动作电位 ;8例 1 2侧 (1 9.1 % )患肢肢体腓总神经或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速率减慢 ;2 1例 2 9侧 (50 .0 % )患肢仅表现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只有 5例 7侧 (1 1 .9% )电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