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广君 《城市规划》1999,23(3):20-22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城市设计过程的特点,讨论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在实施决策过程的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实施机构和制度保障问题,以期使城市设计成果在决策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保证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年度课题“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和美化运动中典型案的美学分析”的部分内容简写而成。论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城市环境的美学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城市环境的审美判断、审美决定和审美影响三个循环过程构成,是进行环境美学分析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此分析方法对中国多个城市的七大案例类型的91个案例进行分析(篇幅过长作了省略)并将成果进行了梳理。文中试图从三个层面拼凑出当代中国城市环境美学发展的整体现实图景,这三个层面包括:审美表现和审美趋向、审美决定和审美影响力构图以及审美流行和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3.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a fundamental physical structure that supports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 based on nature. Currently, the conventional design paradigm oriented by deterministic control is not conducive to promoting urban resilience, and the design paradigm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in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ilient design paradigm: first, it proposes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 resilient design paradigm by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resilience mechanism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n it summarizes the resilience driving mechanism to provide the key basis for the resilience design paradigm; and finally, this article devises the resilient design paradigm based on adaptive approaches and proposes the whole-process dynamic cyclic model to guide the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sign paradigm relies on the shift in mindset, concept, design procedure,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inspection, etc., which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by designers, engineers, researchers, decision makers, and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not on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the high-performance of urban resilience, but also to the theory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y and the resilient design paradigm of landscape design.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遇到挑战与冲击。本文结合国际理论与本土实践,从整体性的设计视角谋划历史城厢地区的未来空间模式,并以潍坊龟蛇城厢为例,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方法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包括建构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原型模式、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及经由物理环境分析、为街区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深度挖掘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空间价值,进而探索了历史城厢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Inspired by the fast take-up of data analytics and modell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hinese c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address a serious knowledge gap in terms of using data to deliver better policy outcomes rather than technical outputs. Such a knowledge gap is discussed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 where technology deployment failed to deliver the expected policy benefits. Lessons thus can be, and should be, learnt from early experiments to prevent the data revolu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hinese cities from repeating the same failure. One of the key arguments is that, in order to leverage the potential power of data and analytics for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dustry, a wider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required for rethinking the core role as well as core competence of the planning profession in China. It entails a diversion from the purely technical discourse and the disciplinary / professional silos, towards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are proposed to evoke more critical discussion about the digital agenda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6.
北京三里屯地区城市下垫面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北京三里屯地区的城市改造设计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测试,对整个三里屯地区的热环境设计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该地区的绿化方式、铺地材料以及环境设计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热环境的地方。为此,研究了北京城市下垫面热环境设计原则,并对三里屯地区存在问题的Village南广场提出了下垫面热环境设计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谷凯 《城市规划》2001,25(12):36-41
城市形态 (urbanmor phology)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 ,虽然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 ,但城市形态的定义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长期以来在学术领域还未有共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尝试建立新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强调以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econo my)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 ,“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analysis)与“环境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be havior)被强调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这一动态与开放的研究框架 ,将抽象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因素与实体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环境与整体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城市形态研究更趋于理性与客观。同时阐述了建立系统与全面的城市形态研究框架对充实城市规划方法及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合理化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竞争价值、目的和工具高度统一的合理化过程。本文以实践合理性理论为立足点,通过对传统城市竞争理论弊端的分析及其哲学思考,建立起城市竞争合理性评价机制,进而为城市积极整合竞争资本和优化竞争环境,增强城市在竞争中的自适应和组织能力构筑一个城市竞争实践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陈波  包志毅 《城市规划》2003,27(2):72-76
介绍了新西兰学者克莱尔·弗里曼 (ClaireFreeman)构建的对城市中自然场所调查和评价的简易方法。该方法运用到英国城市利兹的生境评价中 ,通过对城市自然场所的生态价值、宜人价值和开发价值进行量化评定 ,从而确定了 3种类型的自然场所 :(1)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需要予以严格保护的场所 ;(2 )生态价值较低 ,适于开发的场所 ;(3)介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场所。这就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了判断城市自然场所是否适于开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刘宛 《世界建筑》2004,(3):77-79
城市设计是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争相关注的领域,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色彩,本文追溯近一个世纪来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演进,尝试从社会秩序的重整、纪念性形式的表现.城市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手段的实验、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未来发展的构想等角度做出归类,进而评述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希望对于我们当今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霍宁 《城市规划》2001,25(3):78-80
以英国格拉斯哥市王冠大街再开发为实例 ,就如何在住宅区再开发项目中 ,应用城市设计手段 ,以提高住区生活环境质量进行了讨论 ,希望有关做法和经验能对我国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市花园是城市风景园林的重要空间类型,虽在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体系之外,但在人们生活中却扮演重要角色的绿色空间。增加城市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提高城市花园景观质量和城市空间效能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们通过花园生物多样性感知进一步认知、体验关注更大尺度环境多样性性与生物多样性,并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有力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纽约都市农场、法国巴黎花卉公园、法国明日之花园等多个国外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经典案例,总结出直接提高场地生物多样性、寓意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历史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结合和市民文化参与生物多样性设计4类不同的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3.
翁阳 《城市规划》2020,(3):102-114,138
规划领域中时空行为研究的兴起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使冠以人本主义之名的空间设计不再流于对笼统、泛化的行为需求做出模式化的回应,而是能够尝试深入到关系复杂的细颗粒层面去重新解读需求以及实现需求,这为探索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精细耦合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开展基于使用主体时空行为适应性的方案评价分析:通过建立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标准、搭建数字化分析工具、构建评价分析的框架流程,对总体城市设计成果中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要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方案适应了使用主体部分行为需求,在午间出行和夜间出行方面未能较好地满足,应对方案中相关设施的布局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designing urban spaces for children is that it should aid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from Cognitive Science has established that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ve, and motor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by various, wellresearched types of pla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ody of knowledge from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cience concerning the benefits of play for learning and explains that it can and should be harnessed by urban designers. First, the review show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play confer different learning benefits. Urban space design that attempts to maximize learning from play should consider design’s affordance — what types of play are afforded by the design. Second, evidence from Cognitive Science show that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are fostered by challenge and ambiguity. Design that embraces these increases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Third, play is critical for children’s social learning, as it gives children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social interaction. Urban design can catalyze social learning by creating spaces and structures that invite play among peers, as well as parent-child play. Beyond this theoretical review, this article also illustrates how to realistically implement these Cognitive Science-oriented urban design with an authentic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5.
肖辉  刘洪燕 《城市建筑》2013,(17):15-18
赛事导向的大型体育建筑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同时.城市发展带来大型体育建筑的区位、交通、环境以及功能需求的变化.在城市发展背景下.大型体育建筑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值得探讨。本文分析城市发展对大型体育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大型体育建筑功能演变.探析大型体育建筑可持续利用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大型体育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选择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较好公交体系的城市,借助统计分析工具,比较研究空间环境差异对交通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因素中,道路密度、车站密度、人均CBD距离,公交廊道面积占比、建成区密度、中心性程度对于公交出行比例有更强的影响力。相较于公交都市,中国城市呈现出建成区面积更大,但建成区密度更小;大容量交通长度更长,但车站密度和公交走廊面积占比更小;道路长度更长,但道路密度更小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城市趋于蔓延扩张的事实,也反映了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布局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的特征,探讨建构起适合中国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策 划成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广 泛的重视,但对于具体的策划开展的方法还 未能有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界定城 市设计策划的概念、梳理相关内涵,进一步 解析城市设计策划的构成和类型,提出了“四 阶段、七要点”城市设计的策划技术框架体 系,并以镇江市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详 细阐明了城市设计策划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 流程。  相似文献   

18.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2019,43(8):34-40,5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敏稚 《风景园林》2016,(6):112-118
城市正经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等新进程,依靠单一学科范畴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因素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问题。城市设计被视为形体环境创造所凭籍的政策和技术框架,而旅游规划设计则是有效配置资源、平衡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城市设计视野出发研究旅游规划设计,结合深入剖析体现岭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斗门镇区旅游规划设计案例,为探讨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整合专业价值和技术体系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2020,(5):54-61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组织密切相关。重庆主城区作为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就近组织、公共服务需求的均衡化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梳理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与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的互动关系,辨识随着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型,空间面临的结构问题及其内在动因,借鉴马斯洛理论,提出顺应当前及未来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的分异,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多中心、组团式"进一步向"分层多中心、组团式"优化,引导形成相对集中、功能综合的基层"小、微中心"体系,以有序组织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交通出行,降低居民出行的时耗,提升城市效率,并借鉴恩格尔系数构建衡量城市效率的评价框架,为破解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推动城市空间转型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