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存量更新时代的到来,蕴含大量的历史城厢地区的改造更新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文章论述了保护性更新理念的理论和实线发展历程,并且以临安城市设计竞赛的方案为例,探讨兼顾传承历史文化与改善居民生活的旧城厢改造模式,旨在为城厢地区的改造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夏健  蓝刚 《规划师》2003,19(6):29-31
当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从观念到手法多专注于实体空间的讨论,因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数字时代的到来将带来历史街区保护在观念上的更新和手法上的多样化。数字时代以人机合体的城市使用主体、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交织的混合空间模式、网络化的信息流等特点带来了城市空间特征的变迁。历史街区保护融入数字城市空间时需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作用和保护更新的目标,以及通过数字技术运用带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廊道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通常,城市尺度上的历史廊道地区一般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是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类型对象。本文在挖掘历史廊道历史文化、线性空间、资源依托三重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廊道保护、再生和利用中在整体性层面上所出现的普适性问题并探索了解决途径,并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例,探索了历史廊道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对我国今后历史廊道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及城市设计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徐州市汉文化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研究,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保护甚至继承,无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因此在徐州市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湖山文化展览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在运用现代化理论、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设计任务的同时,注重了该地区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创新;并且把历史文化融入到湖山文化展览馆的空间中,尝试将文化展览馆展示空间设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使其转变固化的展示模式,采用更加灵活丰富的模式来传播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视野下的网络复合性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冒亚龙  何镜堂 《新建筑》2010,(3):112-115
研究数字技术对城市功能和形态的影响,意在预测数字技术时代的城市空间演变趋向,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价值。运用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探讨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及城市空间的网络复合性演变。数字技术衍生的虚拟空间使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最大化,通过节省时间、成本并提高效率的方式拓展物质空间,城市区位取决于数字区位与地理区位的综合作用,复合功能社区将成为数字时代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城市空间网络复合化必将体现与数字信息高速公路相对应的环形树状结构特征,演变为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场所空间。  相似文献   

6.
以太原府城历史城区高度控制的城市设计为例,基于传统经典控制理论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对历史城区规划在城市设计阶段建筑高度的管控方法和模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规划层面更为精细的城市设计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历史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步转向老城内部的有机更新和内涵式增长,其发展不断面临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压力,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成都老城实践,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保护和活化的内涵、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出在保护方面,梳理历史资源和历史空间肌理,奠定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在功能活化方面,对功能进行整合与活化,重塑历史城区的价值和活力;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以空间触媒激活地区发展,实现历史城区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8.
以蒲城老城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保护"的视角出发并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两种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探索与塑造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与方法,为类似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州白鹅潭地区的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城市设计与规划实施等层面,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结合城市设计开展保护与更新所需要注意的规划措施、设计方法、历史建筑的修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发展会留下独特的印迹,层积是发展的积淀,对于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性的全面研究有助于保护城市特征,进而缓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的思路拓展下,本文对成都古城的历史文脉展开调查,运用GIS叠置分析,从空间要素、街巷要素、用地要素三个方面进行层积价值研究,以期为成都市层积性历史景观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强 《城市规划》2007,31(5):93-96
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在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老城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要求、城市更新改造中历史信息的遗失、现行规划编制体系对老城保护管理的缺失等实际问题,在"规划设计导则"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体系构架与规划编制管理结合"、"内容有限理性与弹性控制结合"为特点,易于操作的"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以协调老城区的保护要求、针对性地制定更新改造的规划条件。并通过杭州老城的例子,在综合研究各类遗产保护要求的条件下,以保护优先为原则,构建层次分明、理性与弹性结合、编制体系与管理体系衔接的"规划设计导则",并通过导则内容在法定规划的用地规划、指标体系、地块图则设计里的落实,直接指导"规划设计条件"的制定,从而更明晰而有效地指导老城的综合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快速和巨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正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空间急剧拓展和街区肌理的剧烈变化,呈现在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则体现为结构形态的尺度变化和显著外拓,平原型城市的普适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郑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样本,通过梳理平原型城市的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中平原型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此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增长边界、城市骨架、结构模型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谢浩 《工业建筑》2006,36(6):114-116
在指出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城市的创建、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景观的设计以及历史遗存的保护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讨,以期促进人们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空间景观规划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就如何营造科学、人文、和谐的城市空间景观,以常州市为例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制定缜密的技术路线,采用GIS、Sketch-up三维建模数字化平台,对城市分地块进行用地性质、可达性、地价、历史文保等八个方面因子量化赋值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判断,确立地块开发强度和容积率控制范围,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创新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吴越  刘晨阳  赵斌 《城市规划》2019,43(5):113-120
学科交融对于架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学位点招生目录和城市设计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献数据统计,对学科交叉下的城市设计方向进行解析。提炼总结城市设计在本科叔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定位,并结合空间思维主线,总结城市设计技能的培养应该体现在空间识别与解析、空间组合与限定、空间营造与落实、空间整合与协调、空间技术与应用5个方面。并以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特色化的教学单元、数字化的叔学技法、适应性的最学实践为重点培养内容,突出城市设计体系的学科交叉培养、地域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培养和职业实践培养,对学科交叉下飾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提出相应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同时归纳出在此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进而指出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与前瞻性的问题,同时提出应抓住目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向的时间节点,丰富城市设计方法,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真正融入到城市功能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脉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评判,通过评判的原则、标准和内容以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在现代纷繁复杂的城市文脉中,准确地捕捉到城市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在进行相关城市问题研究及具体设计时不至于陷入盲从.  相似文献   

20.
区域与城市研究领域的拓展:城镇群体空间组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京祥  崔功豪 《城市规划》1999,23(6):37-39,46
针对当今世界区域、城市发展呈现的总体态势,本文将空间研究的领域由个体拓展到群体层次,通过对西方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系统评介,指出我国传统城镇体系思维的不足,及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