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LC-ESI-TOF-MS)法,选择阴离子电离模式,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虫生真菌菌丝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6种氨基酸的色谱特征和质谱离子特征明显,可用来对氨基酸进行准确定性分析。定量实验结果表明,16种氨基酸的线性范围广准确性高,在氨基酸浓度线性范围4.0~125μmol/L,16种氨基酸的峰面积与浓度相关系数都大于0.998。在氨基酸浓度为50μmol/L时,16种氨基酸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84%~2.75%之间。用液质联用法对7种虫生真菌菌丝样品中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同一菌株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相差较大,但所有供菌株中含量最高的均为苯丙氨酸,它在不同供试菌株中的含量范围为0.718~2.173 mg/g,其中中国被毛孢的苯丙氨酸含量最高。供试菌株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还有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它们含量大部分都在0.3mg/g以上,较其他氨基酸含量明显较高,这些含量较高的氨基酸可作为判定虫生真菌菌丝中游离氨基酸的特征指标。不同菌株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被毛孢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7.537 mg/g,较蝉棒束孢(3.196 mg/g)的总含量高出1.36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虫草真菌菌丝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主成分和依据氨基酸的聚类。方法以7种虫草真菌菌丝为原料,以菌丝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对象,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不同虫草真菌菌丝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规律。结果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将7个样品分为3类;其中蛹拟青霉、蝉棒束孢菌丝聚为一类,古尼拟青霉、粉被玛利亚霉、中国被毛孢、细脚拟青霉菌丝聚为一类,戴氏绿僵菌菌丝单独一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7个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93.901%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以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天冬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以丝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的影响为主;第三主成分以脯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的影响为主。结论聚类分析将7个样品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3个主成分。  相似文献   

3.
张慧林  王永胜  李冲伟 《食品科学》2019,40(14):192-197
研究传统发酵豆酱产品质量的差异,通过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桦南、黑龙江省宝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4 个地区发酵豆酱样品(分别为ChangC、HuaN、BaoQL、HeiH)进行感官评价,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氨基酸分析技术测定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aoQL感官评价最好。不同豆酱样品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菌群中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其中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样品ChangC的优势细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样品BaoQL的优势细菌为魏斯氏菌(Weissella);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真菌为青霉菌(Penicillium),样品ChangC的优势真菌为unclassified-k-Fungi,样品BaoQL的优势真菌为曲霉菌(Aspergillus)。通过对其游离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可得东北不同地区传统发酵豆酱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样品BaoQL的游离氨基酸综合评分最高,样品ChangC次之,HeiH评分最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豆酱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的相关性可知,菌群的种类和丰度对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从而影响豆酱的质量,其中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的细菌为Weissella,真菌为毕赤酵母菌(Millerozyma)和Aspergillus。本研究揭示了豆酱中游离氨基酸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性,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立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柊叶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对其营养价值和风味进行评价。柱前衍生化HPLC法以异硫氰酸苯酯为衍生试剂,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醋酸钠缓冲液-乙腈(93:7)和乙腈-水(4:1)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18种氨基酸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柊叶游离氨基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105.6%(RSD为0.63%~3.11%,n=6)。所建立的方法稳定、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柊叶游离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柊叶含有18种氨基酸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8.85%,接近于WHO/FAO模式值(40.0%),各种必需氨基酸组分达到WHO/FAO氨基酸成人模式的需求;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0.73和5.20 mg/g,占呈味氨基酸总含量的22.58%和46.59%;鲜味氨基酸Asp和甜味氨基酸Thr的含量较高,分别为3.75 mg/g和3.33 mg/g,鲜味氨基酸Asp和芳香族氨基酸Cys的RCT值分别为125.00和20.50,对风味贡献最高。总之柊叶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理,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极大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后衍生、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20种氨基酸,氨基酸浓度在50~180μmol/L(色氨酸浓度为61.5~221.4μmol/L)时,其峰面积和氨基酸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6,20种氨基酸的加标回收率在95.7%~104.2%。用此法对米渣经多菌种发酵后制成的复合氨基酸营养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黄秋葵种子及种皮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以Acc Q-Fluor衍生化试剂盒对黄秋葵种子及种皮中的氨基酸进行柱前衍生,衍生化反应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根据17种标准氨基酸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定性,采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计算含量。结果:17种氨基酸在0.003~0.18 mg/m 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平均回收率(n=6)为98.5%。该方法10 min内17种氨基酸能够完全分离。此外,黄秋葵种子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26.70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约42.16 mg/g,非必需氨基酸约84.53 mg/g。种皮中含有15种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1.9 mg/g,必需氨基酸约18.48 mg/g,非必需氨基酸约33.47 mg/g。结论:黄秋葵种子及种皮中主要以亮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可以作为营养功能食品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尼勒克县新疆黑蜂蜂蜜游离氨基酸含量组成特点,同时对蜂蜜产地进行区分分析。本研究采用行业标准方法测定尼勒克地区7个产区新疆黑蜂蜂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其必需氨基酸、药效氨基酸以及滋味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尼勒克新疆黑蜂蜂蜜游离氨基酸特点。结果显示,7个产区新疆黑蜂蜂蜜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458.98~805.94 mg/kg之间,必需氨基酸占比为33.73%~51.84%,药效氨基酸占比为37.92%~57.94%,滋味氨基酸以芳香族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为主。A3产区蜂蜜样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805.94 mg/kg)远超其他6个产区(458.98~619.82 mg/kg),且其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均为7个产区最高,聚类分析显示A3产区蜂蜜可与其他产区蜂蜜较好分离。综上所述,尼勒克新疆黑蜂蜂蜜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苯丙氨酸含量占比较高,药效氨基酸、滋味氨基酸含量高,且各产区蜂蜜可由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区分,具有开发成为口感独特的药用蜂蜜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直接氨基酸法测定乳清粉中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使用氨基酸直接分析法——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法(HPIC—IPAD)对乳清中游离的氨基酸和水解后乳清粉中的氨基酸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孔清粉中含有游离氨基酸6种,水解以后可以检测到15种氨基酸.而且氨基酸的保留时间(Rt)相对标准偏差(RSD)平均为1.843%,峰面积RSD平均为2.6174%。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性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连续2年制备了我国3类香型6个产区335份不同质量特征烟叶样品,系统研究了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跟踪分析了烘烤过程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总体呈负相关,碱性、芳香族和γ-ABA等氨基酸的关联规律在不同产区、年份表现稳定。(2)Lys、Phe等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烘烤过程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碱性、芳香族氨基酸和γ-ABA在烘烤中后期的相对下降趋势强于其他种类氨基酸。(3)结合品质关联和烘烤过程变化分析结果,游离氨基酸与烟叶感官品质的稳定负关联规律可能与烘烤过程参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游离氨基酸指标在烤后烟叶品质评价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烘烤过程针对性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利于烤后烟叶感官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HPLC法对9种医用真菌中麦角硫因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Kromasil 100-5NH_2色谱柱,以乙腈:5 mmol/L醋酸铵(80∶20,体积比)为流动相,在254nm波长下测定麦角硫因的含量。所用方法简便、准确,测得9种真菌中麦角硫因含量范围为0.000 0%~0.064 1%。9种真菌中麦角硫因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灵芝中含量最高,本研究为该稀有氨基酸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闽产食用菌的氨基酸组成特征及其营养价值。方法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食用菌氨基酸含量, 利用鸡蛋蛋白模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系统评价各食用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 食用菌至少包含18种氨基酸, 包括8种成人必需氨基酸、2种儿童必需氨基酸。成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酸味类氨基酸、甜味类氨基酸、苦味类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增香与着色氨基酸、伯胺基氨基酸含量等特殊功效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19%~10.90%、4.51%~16.24%、1.73%~7.77%、2.09%~7.39%、3.03%~9.73%、0.55%~2.30%、4.84%~17.16%、1.30%~4.86%、2.90%~12.06%、3.94%~14.89%, 品种间含量差异明显。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和营养指数依次为40.86%~48.72%、69.10%~95.00%、46.19~88.18、58.37~83.43、7.12~24.53, 品种间营养价值差异明显。蛋氨酸+胱氨酸均相对过剩, 缬草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表现严重不足, 而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各品种表现不一。通过聚类分析, 样品可分为3大类: 高、中、低品质蛋白组。结论 18种食用菌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有不同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区别3种胶质食用菌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为胶质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方法对云南产3种胶质食用菌金耳、银耳、黑木耳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胶质食用菌的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以金耳的总糖含量最高,为75.30%,银耳的灰分含量最高,为6.40 g/100 g,黑木耳的粗蛋白、粗纤维含量最高,分别为11.20、9.70 g/100 g。3种胶质食用菌均含有人体必需的钙、钾、钠、镁、铁、锌等矿物质元素,但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以黑木耳的钙、镁、铁的含量最高,银耳的钾、钠、锌含量最高。3种胶质食用菌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含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均高于FAO/WHO氨基酸模式谱,3种胶质食用菌SRC 值由高到低分别为银耳(82.25)>黑木耳(78.09)>金耳(77.98),均在80左右,营养价值与利用率较高。3种胶质食用菌蛋白质营养价值差别不明显,都是含有较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纤维、高总糖含量的菌类,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荔枝酒酿造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发酵温度的荔枝酒酿造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荔枝汁和荔枝酒中均含有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14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是荔枝汁和荔枝酒中的主体氨基酸,含量分别达1 139.682 mg/L、341.049~412.161 mg/L。不同发酵温度的荔枝酒酿造动态过程中,其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变化较大,且变化趋势各异。不同贮藏方式对荔枝酒中氨基酸含量和种类影响也不同。通过比较,发酵温度12℃优于15℃,发酵温度为15℃的荔枝酒中氨基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大,不稳定,且影响风味的氨基酸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红托竹荪菌托和冬荪菌托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和抗氧化能力分析。方法 分别对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类黄酮和总酚进行了测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对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评价,通过ABTS自由基法和DPPH自由基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 两种鬼笔科食用菌菌托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菌托中的EAA/TAA和EAA/NEAA比值均高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值,有3-5种必需氨基酸的AAS分值高于FAO/WHO标准蛋白模式值。两种食用菌菌托的呈味氨基酸均以鲜甜味为主,谷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是其第一限制氨基酸。对比发现,竹荪菌托中的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氨基酸分别是冬荪的2.77、2.83倍、2.85倍和2.75倍,EAAI、BV和NI值均高于冬荪菌托。此外,竹荪菌托中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大于冬荪菌托,可以解释竹荪菌托具有较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原因。结论 红托竹荪菌托比冬荪菌托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三种海藻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杰  杨润亚  任晓明 《食品科学》2007,28(11):357-360
从烟台浅海处采集到的鼠尾藻、裙带菜、海带三种海藻表面消毒后用PDA培养基将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将纯化的内生真菌进行液体培养7d后离心,菌丝体烘干研磨后用无水乙醇提取,分别测定发酵液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七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三种发酵液都至少对三种病原菌有大于50%的抑菌活性,裙带菜发酵液对六种病原菌都有大于50%的抑菌率,最高为78.8%,说明它们能产生广谱高效的胞外代谢产物;而菌丝体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不明显,说明三种海藻内生真菌产生的胞内代谢产物无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发酵过程中7种有机酸及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含量最高的2种有机酸为乙酸和乳酸,随着发酵的进行,其含量显著增加;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较低,在发酵过程中含量略有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增加趋势,从发酵初期668mg/100g增至1 470 mg/100g,其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对四川麸醋风味形成具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The profiles of free amino acids and 5′-nucleotides were first compared between Tuber fermentation mycelia and natural fruiting bodies. A total of 20 free amino acids and five 5′-nucleotid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uber fermentation mycelia and natural fruiting bodies. Not only the total contents of the free amino acids and 5′-nucleotides, but also the contents of umami amino acids and flavour 5′-nucleotides in the fermentation myceli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ruiting bodies. By the addition of soybean flour in the fermentation media, the flavour 5′-nucleotides content in the fermentation myceli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mycelia (i.e., 608.07 g/100 g) was approximately 38.1-93.4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fruiting bo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umami taste, this work confirms the potentiality of Tuber fermentation mycelia as the alternative resource for its fruiting bodies.  相似文献   

18.
自然发酵酸菜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自然发酵酸菜为研究对象,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酸菜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酸菜中富含17种呈味氨基酸,总含量达635 mg/L。其中,苏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等。酸菜中含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1.73%。这些呈味氨基酸对酸菜特有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