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部与跖底神经吻合,手部动脉与桡动脉浅支吻合,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手术时间:带蒂皮瓣转移85~240min,平均160min;游离皮瓣185~425min,平均430min。术后51例皮瓣全部成活。35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9个月,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相似文献   

2.
含深筋膜血管网的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1994年10月~1996年5月,应用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利用腓肠浅动脉在小腿远端与腓动脉肌间隙支、胫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外踝支在深筋膜内的广泛吻合,分别设计成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后内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和后外踝逆行筋膜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共18例,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5cm×8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认为,该组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足背、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皮瓣修复足拇趾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足拇趾电击伤创面患者5例,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6.0 cm,均位于足拇趾末节及内侧(胫侧)。采用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2.5 cm~3.0 cm×6.0 c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至3年,皮瓣质地弹性良好,足拇趾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皮瓣浅感觉存在;足背供区直接缝合1例,中厚皮片植皮修复4例,外观满意。结论足背内侧的皮神经内侧支皮瓣是修复足拇趾电击伤创面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 cm.结论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足痛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方法成人下肢标本32侧,解剖观测足背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分布,设计皮瓣。临床应用逆行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30例。结果可单独设计足背内侧、中间和外侧皮神经的顺行或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深神经终末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使用。临床皮瓣的切取面积为(3.5~5.5)cm×(2.0~9.0)cm。27例愈合顺利,3例经按摩后完全存活。平均随访2.3年。外观满意,穿鞋无碍。结论逆行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疗较满意,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 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足内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及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侧成人足标本的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进行解剖,观察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以及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吻合关系。根据解剖的实际情况,对临床12例患者设计足内侧皮瓣,分别切取穿支螺旋桨皮瓣(5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4例)、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3例)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结果解剖显示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的血管吻合以及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共同构成足内侧皮瓣的血运基础。所有患者的皮瓣及植皮区均成活,供区创缘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较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无溃疡发生,均恢复保护性感觉;其穿鞋行走及负重等功能均未受到影响。结论根据足内侧穿支血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并切取不同形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一2011年2月,应用顺行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缺损创面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一54岁。缺损范围为3cm×3.5 cm ~ 4cm x 8 cm。术中切取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cmx4.5cm~5cmX9cm.,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均成活, 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约2mm,经二期整复推进皮瓣创面愈合。13例均获随访 3一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足均能正常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 结论 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评价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母背侧皮肤缺损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16例足背部及趾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22~57岁。根据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足背及足母趾皮肤缺损。切取皮瓣面积为2 cm×3 cm~5 cm×6 cm。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为4~8 mm,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治疗足母背及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肯定。该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重建感觉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并恢复覆盖足跟皮瓣的感觉.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8月,收治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27足),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其中1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联合皮瓣移植.切取皮瓣时,在腓肠神经近端多取1~3cm.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术后6~9个月随访,按照感觉检查分级标准把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情况分成S_1~S_55级,并按感觉恢复范围分成R_1,小于25%;R_2,25%~50%;R_3,50%~75%;R_4,75%~100%.结果 术后随访6~9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S_46足、S_318足、S_23足.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范围:R_412足、R_315足.结论 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时行腓肠神经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手术简单,对胫神经无不良影响,而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较好.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的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对大面积的足部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临床效果.方法 对29例应用于修复手部、颜面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进行总结.术后第7天统计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皮片坏死面积,对其中获随访的22例于术后3个月观察皮瓣外观、供区并发症的种类包括皮肤浅感觉和外观,并计算其发病率.结果 29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臃肿.供区并发症主要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浅感觉麻木、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浅感觉麻木、皮片部分坏死及外观欠理想等.结论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操作简便,成活可靠,质地佳,可逆行转移修复手部创面或做为远位皮瓣修复颜面创面,但对供区皮肤浅感觉和外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解剖观测10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的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带隐神经肌腱的足内侧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12例,7例以带隐神经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5例同时携带隐神经和趾展肌腱修复部分跟腱以及皮肤缺损.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足内侧动脉分为深支和浅支,其直径分别为(1.5±0.3)mm和(1.0±0.2)mm.18侧肢体深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2侧肢体浅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深支无大的分支.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存活,8例获随访1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功能良好.结论 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解剖恒定,手术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24,他引:2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已成功用于修复足踝部创面,但蒂部过长或面积过大时皮瓣远端常发生静脉危象。为此,我们将皮瓣的小隐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作吻合,临床应用9例,效果满意。应用解剖腓肠内侧皮神经自胫神经发出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下行至小腿中段穿出深筋膜与发自腓总神经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窝中间皮动脉起自动脉,发出浅支供养小腿上部皮肤,深支与腓肠神经伴行下降至踝部,少数在小腿下段  作者单位:570311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显微外科延续成动脉网,行程中与神经内血管及腓肠肌皮穿支广泛吻合并不断…  相似文献   

17.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40侧常规防腐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小腿外侧部感觉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1例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①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尖平面上方约7 cm处自腓总神经发出,向下随腓总神经行一短程后穿出胭筋膜至小腿外面,沿途发出1~3个终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Ⅰ、Ⅱ区的皮肤.②腓浅神经在腓骨头下1.9 cm处起于腓总神经,先于腓骨长肌与腓骨之间向下向前行,继降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并分支供应两肌,其主干(纯感觉支)径直下行于腓骨短肌与小腿前肌间隔之间,在小腿外侧Ⅱ、Ⅲ区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皮下组织中分为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Ⅲ区和足背的皮肤.结论 通过腓肠外侧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可重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三种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8年7月~2001年3月应用三种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蒂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20cm×8cm,最小面积4cm×3cm,其中头静脉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皮瓣4例,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结果 1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未出现明显肿胀及瘀血.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后,吻合一条浅静脉对皮瓣的顺利成活、肢体的静脉回流及皮瓣的超大面积切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临床设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对该类皮瓣与某些局部移转的静脉皮瓣的关系的认识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显微解剖法、标本双色透明法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血供、贵要静脉与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关系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头静脉与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关系。结果 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形式不相同 ,前者由神经旁血管供养 ,后者由主要动脉和神经旁血管共同供养。头静脉与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 ,贵要静脉与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三者相伴行 ,皮神经与浅静脉干距离一般不超过 1cm ,神经旁血管与浅静脉干距离约 0 3~ 1 2cm。结论 顺沿浅静脉干可切取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蒂部形式应有所不同 ;某些局部移转的静脉皮瓣可能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20.
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位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报道 4种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及应用效果。 方法 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7例 )、头静脉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皮瓣 (4例 )、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3例 )和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例 )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 ,皮瓣面积最大 2 4cm× 12cm ,最小 4cm× 3cm。 结果  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 ,1例因静脉栓塞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后 ,吻合 1~ 2条浅静脉对皮瓣的顺利成活、肢体的静脉回流及皮瓣的超大面积切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