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族青年女性下颌神经管的三维CT定位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定位测量下颌神经管在青年女性下颌骨体内部的走行,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汉族青年女性60例。行下颌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定点后测量下颌神经管下缘在各点距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下颌第3磨牙后缘与第1磨牙和第2双尖牙之间的对应点之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下颌神经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下颌第2双尖牙前后缘对应点之间与下颌骨下缘基本平行,为最小处。此后至颏孔,下颌神经管距下颌体下缘的距离又增大。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时注意下颌第2双尖牙前后缘之间的下颌神经管,为易损伤区。  相似文献   

2.
下颌神经管三维CT定位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以减少下颌角弧形截骨整形术中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几率.方法 对30例青年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行下颌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定点后测量下颌神经管下缘在各点距下颌牙牙冠的距离.术中应用钢尺测量定位其在下颌骨体外表面的投影.指导截骨.术中、术后观察下颌神经管的完整性.结果 30例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神经管骨壁均完整,未损伤下颌骨体内神经血管柬.结论 三维CT可以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指导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截骨设计与术中操作,减少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锥束CT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青年女性行锥束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三维重建数据,将数据导入Invivo 5 软件,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并测量下颌神经管距下颌升支后缘及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选择临床11例下颌角肥大的患者,术前进行锥束CT扫描,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进行弧形截骨线设计,指导临床操作.结果 下颌神经管与下颌后缘及下缘的距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下颌升支前缘水平至第一磨牙水平所对应的距离逐渐减小,至第一磨牙后缘水平所对应的距离最小,左侧为(8.93±1.78)mm,右侧为(8.16±1.51)mm,之后距离逐渐增加.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最短距离,左侧为(19.25±3.79)mm,右侧为(19.15±3.17)mm.临床应用CBCT可术前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辅助截骨设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锥束CT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提供准确的下颌神经管解剖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体束CT(CBCT)对乌鲁木齐市部分健康汉族、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神经管的三维位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两个民族之间下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神经管分布的空间差异,为临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减少牙种植术中对下牙槽神经的损伤。方法:选择年龄18~35岁的患者100例,汉族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维吾尔族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进行CBCT扫描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神经管到舌侧、颊侧、牙槽嵴顶和下颌下缘的距离,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神经管到舌侧和颊侧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下缘至下颌骨下缘之间的垂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的下颌下缘、牙槽嵴值均显著低于维吾尔族。不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下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神经管的距离解剖学差异,汉族的下颌下缘、牙槽嵴值均显著低于维吾尔族。男、女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下颌角肥大直线截骨的特点及其与下颌角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及手术辅助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择100例咬牙 合关系正常伴不同程度下颌角肥大的成人头颅侧位X线片,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临面对应的下颌骨下缘为起点向后上方直线截骨将下颌角恢复到125°,对截骨线及其与下颌角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截骨线长度及截骨线到下颌角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呈负相关(P <0.01).截骨线长度为(60.0±5.2)mm;截骨线长度到下颌角的距离为(10.5±1.5)mm.下颌角区截骨线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呈正相关(P <0.01),截骨线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为(10.3±1.5)mm.新下颌角到磨牙咬牙合平面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距离为(16.9±1.4)mm.结论 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临面对应的下颌骨下缘为起点向后上方做直线截骨将下颌角恢复到125°时,截骨线与下牙槽神经血管神经束有相对安全的距离,下颌角截骨量比较充分,能够有效改善下颌角形态.新下颌角距磨牙咬牙 合平面的距离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的CT解剖特征.方法 在36例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骨冠状位CT图像上,分区测量下颌神经管内缘与下颌骨舌侧骨壁(舌侧指数)、外缘与颊侧骨壁(颊侧指数)、下缘与下颌骨下缘(下缘指数)间的距离.结果 第2前磨牙下颌神经管舌侧、颊侧和下缘的骨壁厚度指数为(4.71±1.25)、(2.77±1.02)、(2.92±0.83)mm,第1磨牙区为(2.64±0.99)、(4.33±1.12)、(2.38±0.72)mm,第2磨牙区为(2.44±0.76)、(4.20±0.89)、(3.38±1.31) mm,以上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第2前磨牙区至第2磨牙区,神经管偏舌侧走行68侧(94.4%),偏颊侧4侧(5.6%);颏孔开口于第2前磨牙区17侧(23.7%),开口于第1前磨牙区与第2前磨牙间55侧(76.3%);下颌神经管分支2侧(2.8%).结论 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大体走向为起于下颌孔,偏舌侧和下颌骨下缘走行,止于颏孔;存在下颌管分支、走行偏颊侧、颏孔后移等变异,应引起手术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7.
亚单位分区治疗原则在下颌骨肥大整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单位分区治疗原则在下颌骨肥大整形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方法-根据主要影响下颌骨肥大的结构因素,将下颌骨分为下颌支区、下颌角区、外斜线区、下颌体区、下颌下缘区、颏联合区;对168例实施下颌骨肥大整形术的就医者,按照上述亚单位分区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亚单位分区中分别处理肥大的下颌骨,做到统筹规划、方案周到、重点突出、整体细化。结果:168例下颌骨肥大就医者中130例术后两侧对称,效果良好,正面变窄,侧面曲线通畅、美观。38例分别出现口唇皮肤损伤、血肿、感染、下颌缘不平整、下颌体部成角、下颌角区塌陷等症状,经进一步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根据下颌骨的亚单位分区原则,来指导术前测量设计和术中手术范围、方式及方法的选择,可使下颌骨肥大整形更加细化和量化,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完美、过渡自然的下颌骨具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下颌骨与下颌角切除手术相关下颌管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60例正常成人下颌骨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 1.94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第2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5.00 mm取下颌骨断面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6.26±4.34)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5.18±2.12)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4.44±2.38) mm.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垂面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11.76±4.62)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下颌角缘的距离为(19.86±5.40)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下颌骨后缘的距离为(16.12±6.46) mm.结论 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下颌角截骨术中能降低下齿槽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TMD患者偏侧咀嚼与下颌骨对称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偏侧咀嚼(UM)与下颌骨对称性的关系。方法:选UM的TMD患者118例,在下颌骨曲面断层片上对UM侧及健侧的下颌体、开支、下颌骨全长及下颌角角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级下颌体、开支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UM侧下颌骨全长大于健侧,下颌角角度小于健侧(P<0.05)。结论:UM可使下颌骨对称性发生改变,引起患侧下颌骨代偿性增大,其增大总量为下颌升支、下颌体及下领角共同分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定位并描记下颌神经管来指导手术,避免因下颌骨截骨手术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方法将患者头颈部螺旋CT扫描断层数据输入Mi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行三维重建后cut及s plit工具切除下颌骨外板,于下颌骨髓腔内显露下颌神经管走行后对其进行多点描记,于下颌骨处直观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将描记下颌神经管走行与三维CT分体重建下颌神经管及下颌曲面断层X线片下颌神经管走行对比,以检验该方法描记下颌神经管走行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例患者,均成功于其头面部三维CT图形上描记下颌神经管走行,经与分体重建下颌神经管及下颌曲面断层X线片比对后显示,前者描记下颌神经管走行与后两者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均基本一致。结论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模拟下颌外板切除法进行下颌神经管定位方法简单实用,准确性高,可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