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塞及再灌注治疗对心室结构的形响作了观察,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AMI)和陈旧心肌梗塞(OMI)患者左室容积明显增大(P<0.05和P<0.01),但OMI患者较AMI患者更明显(P<0.05)。AMI患者溶栓成功组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小于非溶栓者,OMI患者曾成功溶栓者在室ESV和舒张末容积(EDV)均小于非溶栓者(P<0.05)。  相似文献   

2.
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心肌梗塞后LVR早期(3~6周)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收缩期最大室壁应力(Edb)、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Esb)、平均室壁应力(meanb)、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力(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显著增大(P<0.01-0.001),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VE)及PVA/PVE显著降低(P<0.01-0.001)。LVR晚期(6-12个月),EDV、ESV增加,EF、CO及LVSCI降低(P<0.001);与LVR早期比较,PVE、PVA及LAF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MI后LVR的主要病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肌梗塞并发症;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AMI患者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3.
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涛  吴宗贵 《心功能杂志》1998,10(3):151-153
为评价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26例接受链激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和27例未溶栓的AMI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EDV和ESV),射血分数(EF)以及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RWMI)。以上各项指标在急性期时比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在随访期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再通组左室容量减小。急性期各组心功能无差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9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进行随访研究,以探讨LVR衍变规律。方法:分别于LVR早期(3~6周)及后期(6~12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EDV,E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室壁应力指数(Edb,Esb,mean服b)、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E,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为(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进行分析。结果:AMI后LVR早期可出现LVDd、EDV、ESV、Edb、Esb、meanb、PVA、PVA/PVE、LAT、LAF显著增大(P<0.01-0.001),PFR、EF、CO、LVSCI、MVCF、PVE显著降低(P<0.01—0.001);后期上述在室功能指标进一步减退,左房增力泵失代偿,左室畸形增加。结论:AMI后LVR的主要原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二尖瓣返流等并发症的出现。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为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再灌注对左心室功能及重塑的影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61例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ESV和EDV),射血分数(EF),左心室内膜弧长(ASL和PSL)以及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RWMI)。结果显示,以上各项指标急性期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6个月后的随访中,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再通组左室容量减小、变形减轻。急性期两组的心功能无差异,随访时再通组心功能较未通组显著改善。提示溶栓再灌注能明显减轻左心室的扩张及抑制左心室重塑,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26例接受链激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和27例未溶栓的AMI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EDV和ESV),射血分数(EF)以及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RWMI)。以上各项指标在急性期时比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在随访期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再通组左室容量减小。急性期各组心功能无差异,随访时再通组心功能较未通组显著改善。提示:链激酶溶栓能明显减轻AMI患者的左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采用动态心电图统计24小时全部窦性RR间期,以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17±4d的心率变异性(HRV)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指标,并同时测定心室晚电位(VL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用Holter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VLP阳性与阴性组的HRV无显著性差异(P>0.05);HRV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P<0.005);Holter记录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成对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和每小时室早数>100次的SD值显著低于未记录到室早和每小时室早数<10次者(P<0.001)。提示AMI后HRV降低与VLP阳性与否无关;低LVEF者HRV亦降低;HRV降低者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联合应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可望提高对AMI后高危患者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不同体质对心脏结构、血流、功能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体重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623例老年人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正常及消瘦4组,检测血压、空腹血糖(B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肥胖及超重组较正常体重及消瘦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增高(均为P<0.05),主动脉径(AoD)、左房径(LAD)、左室舒张及收缩末径(EDD及ESD)及心肌质量(LVM)增加(均为P<0.05)。SBP、DBP均与体重、BMI、TC、LVM及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与EPFV)之比值(A/E)呈明显正相关(P<0.05、0.01或0.001),DBP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VM、APFV及LAD均与BMI呈正相关(均为P<0.01),EPFV与BMI呈负相关(P<0.05);射血分数(EF)、年龄、BS与SBP呈正相关(P<0.05、0.001及0.01),与DBP呈负相关(P<0.05或0.001)。结论体重是影响心脏结构、血流、功能及血压的重要因素;EF、年龄、BS是分别影响SBP及DBP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6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3例,服用卡托普利(12.5mg,tid);安慰剂组32例,服用安慰剂。两组均在服药后第1周和第1、2、3个月各做一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卡托普利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降低(P<0.05),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无显著改变,每搏量指数(SVI)和射血分数(EF)增加(均P<0.05);安慰剂组LVEDVI和LVESVI增加,EF降低(均P<0.05)。两组比较,至服药后第3个月,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肌缺血者QTc和QTcd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4例老年心肌缺血(MIS)患者和21例心肌梗塞(MI)患者心电图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QTcd),并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CVN)及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探讨QTc、QTcd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FVA)、心原性猝死(CSD)的关系;分析MI不同部位的QTcd变化以及稳定性心绞痛(SAP)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SAP)的QTcd差异。结果:老年女性患者QTc较男性长(P<0.05),而QTcd两者无差异;老年MIS患者QTc和QTcd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MI前壁、下壁和后壁3组QTcd无明显差异(P>0.05);USAP患者QTcd较SAP长(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室壁增厚率(LVPWT)、应变率(MVCFC) 、每搏指数(SI) 及心排指数(CI),并与8 例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FS及EF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稍增大,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均> 0-05;LVPWT、MVCFC及S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无明显增大,P> 0-05;C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出现明显差异,P< 0-05。术后LVPWT、MVCFC、SI、CI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CAVB 患儿,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药物负荷状态下出现储备功能不足,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储备功能可达正常。  相似文献   

12.
研究62例高血压病(EH)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水平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EH伴LVH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投以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治疗8周。结果显示,EH患者血浆ATⅡ及AL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VH组高于非LVH组(P<0.005),LVH组的LVMI与ATⅡ和ALD正相关(r分别为0.342和0.356,P<0.01),用药后两组LVMI、ATⅡ和ALD水平均显著降低,且8周后两组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LVMI下降值与血浆ATⅡ、ALD浓度下降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2和0.647,P<0.001),提示ATⅡ、ALD是引起EH心肌肥厚重要的体液因素,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短期治疗均可使LVH逆转,培哚普利对LVH的逆转可能优于美托洛尔。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心率变异时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老年患者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了解AMI后HRV变化。方法以多单位协作方式对157例AMI后2周的老年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HRV时域法5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组对比分析。数据经EpiInfo(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MI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低于对照组(P<0.01),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差值大于50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虽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②AMI后HRV时域5项指标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SDNN、SDANN和SDNNIn-dex在心肌梗塞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RMSSD和PNN50前间壁低于下壁心肌梗塞(P<0.05)。结论老年人AMI后HRV降低。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SDNN、SDANN和SDNNIndex和反映迷走神经活性的RMSSD和PNN502组指标变化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技术(3DE)测量开胸的10条成年杂种犬的左室容量,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和电磁流量计(EMF)的主动脉流量测值对照。用3.75MHz探头心尖部旋转法获取一系列间隔为30°的高分辨力图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部,半小时后重复测量。人为描记心内膜,将边缘坐标输入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左室容量。结果:冠脉结扎后,3DE及2DE的舒张末期容量(EDV)、收缩末期容量(ESV)测值均增大(P<0.05),3DE的每搏量(SV)明显下降(P<0.001)。这与EMF测值高度相关,2DE的SV值下降不明显(P>0.1),且与EMF无良好相关。冠状动脉结扎前,3DE与2DE测值相关良好,冠状动脉结扎后,二者相关系数减低,ESV相关性尤差(r=0.347)。结论:心肌梗塞后,尤其是收缩期心腔几何形状发生较大变化时,3DE对于心室容积测量的精确性优于2D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18例健康人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AMI患者第1、3、7天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及P<0.05),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升高最明显,第7天已趋于下降,第14天大部分患者降至正常范围;AMI组中患有高血压病或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者,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者或左心功能正常者(P<0.001及P<0.01)。对AMI患者血浆EDF浓度变化的机制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 A M 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分别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 N O)、超氧化物岐化酶( S O D)及丙二醛( M D A)的含量变化。结果:溶栓治疗后3 h 的 N O、 S O D 含量较治疗前含量显著减少( P < 0.05)。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 N O、 S O D 含量减少( P < 0.01), M A D 含量增加( P < 0.01)更明显。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 N O、 S O D、 M D A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 N O、 S O D 含量减少, M A D 含量增加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对 A M 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应同时积极采取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ECHO)卧位踏车运动试验方法,测定正常人和冠心病人运动前后的峰值收缩压与左室收缩未容量指数的比值(SP/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SP/ESVI和△LVEF)。结果显示△SP/ESVI和△LVEF的敏感性分别为90%和65%(P<0.05),特异性分别为57%和62%(P>0.05),准确性分别为68%和63%(P>0.05)。初步认为运动SP/ESVI是ECHO诊断冠心病的一种较LVEF变化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15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正常人的左室结构及功能参数,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左室心肌重量增加,伴大血管病变者更为明显(P<0.01);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表现舒张早期二尖瓣口的血流峰值速度(PVE)和二尖瓣前叶活动曲线的E峰至F点的斜率(MEF)降低,左房收缩时二尖瓣口的血流峰值速度(PVA)和PVA与PVE的比值升高(P<0.01);收缩功能异常仅见于伴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表现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和射血分数(EF)减少(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常见左室舒张功能损害,甚至见于无血管病变的患者,左室壁厚度和心肌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EH)血浆内皮素(ET)与左室重量和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86例EH患者和57例健康对照者血浆ET的浓度及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以及左室流入道E峰和A峰比值(E/A)、E峰加速面积(EAA)。结果EH组ET、IVST、PWT、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E/A、EA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H组ET与IVST、LPWT、LVMI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ET与E/A、EAA之间均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ET可能是引起EH患者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检测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1例冠心病(CAD)和20例正常对照(NS)的血清维生素E(VitE)、人超氧化物岐化酶(hSOD-1)及血浆过氧化脂质(LPO)的代谢产物之一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显示AMI组的MDA水平明显高于CAD及NS组,而VitE水平则显著低于CAD及NS组,二者呈显著负相关(γ=-0.67,P<0.001);AMI和CAD组的hSOD-1水平均明显低于NS组,但其两组间无差异,提示AMI时VitE作为主要的抗氧化剂被大量消耗,可能是AMI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