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情绪智力量表对331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121.60±17.11)分、职业自我效能(90.53±9.14)分和情绪智力(63.36±13.30)分,均呈现中等偏上水平;人文关怀能力、职业自我效能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7~0.449,P<0.001);职业自我效能在情绪智力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本科护生的教育中,应重视情绪智力和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西本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现状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一般资料问卷、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对广西南宁市某高校510名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总分为(56.92±10.38)分,属于中等水平,四年级护生职业认同感最强。家庭背景、社会实践与专业是否相关、参与社团、母亲文化程度4个因素与护生职业认同相关(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不容乐观,本科护生职业发展认知、职业情感水平偏低,应结合影响因素,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本科护生实习期间职业认同感状况,为端正本科护生的职业特点,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提供依据。方法由采用护士职业认同感问卷对护理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实习护生8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为22~35(28.57±5.48)分,总体职业认同感偏低;农村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高于城市护生;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者职业认同感评分高于家人意愿及调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仍需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本科护生的职业态度教育,注重培养职业兴趣,减少护理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师生关系对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师生关系问卷、护生职业认同问卷对广东某高校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205名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为(57.69±9.22)分,师生关系总分为(66.86±9.71)分;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感与师生关系呈正相关(r=0.485,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师生关系对职业认同感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可独立解释职业认同感3.3%的变异量。结论:护生职业认同感与师生关系均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生的积极心理资本、职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和职业认同感问卷对海南省某高校378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感及自主学习能力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67,0.538,P<0.01);职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37,P<0.01);职业认同感在护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积极心理资本既能直接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也能通过职业认同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目前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前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和相关因素,以提出提高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144人,使用自编调查表,以及根据刘玲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感问卷改编的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情况本科护生在实习初期职业认同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初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评分为103.19±13.11,职业认可感五个因子中职业认知评价为26.46±6.54、职业社会支持为23.13±3.32、职业社会交往技能为19.73±3.16、职业挫折应对为22.71±3.51、职业自我反思为11.17±2.02。结论加强本科护生实习各期的针对性、规范化培训及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职业认同度,稳定护理人才,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高职护理教育中“1+1+1”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教育效果。方法 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和支持性沟通量表对河南护理职业学院2019级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常规教育模式下和“1+1+1”产教融合模式下护生在两个问卷结果上的差异。结果 接受“1+1+1”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护生与接受常规教育模式培养的护生相比,关怀能力量表和支持性沟通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接受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护生具备更好的人文关怀能力。结论 采取“1+1+1”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模式,能够提高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对1 025名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为(60.80±11.34)分;政治面貌、所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中是否有护理相关人员、选择专业原因以及职业规划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生职业认同感中等偏上,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可依据疫情下护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稳定护理团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民办本科高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职业成熟度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为高校管理者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民办高校243名护生,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与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护生的关怀能力、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243名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总分为(178.29±12.83)分,职业成熟度量表总分为(111.54±10.41)分,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r=0.42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勇气、认知与耐心均进入回归方程(P<0.01)。结论:民办高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但两者均处于中低水平,高校与教学医院应加强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中期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基本信息问卷和职业认同量表,对采用整群方便取样法选取的310名实习中期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实习中期护生职业认同量表总分为(88.09±9.75)分,在是否谈恋爱、是否为农村户口、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毕业后就业方向、实习医院级别、对实习医院教学满意度方面,实习中期护生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习中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上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在临床实习阶段对护生职业认同感进行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冠疫情下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量表对山东省某高校护理专业12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总分为(62.90±11.7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护生兼职工作与护理专业相关以及在新冠疫情下护生对护理专业喜爱程度得分与职业认同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P<0.05);护生做兼职护理相关工作、在新冠疫情下护生对护理学专业的喜爱程度对护生职业认同感有预测作用(R2=0.274)。结论:新冠疫情下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较正常情况下有所改善,护生兼职工作与护理学专业相关及护生对护理职业喜爱程度对职业认同感有较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对其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路径关系,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情绪智力量表和人文关怀能力问卷对上海市1所高校的202名大一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提升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从而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已完成临床实习的全日制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关怀护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21名本科护生进行关怀能力调查。结果本科护生关怀能力总得分为(185.48±20.84)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认知(72.15±10.97)分,勇气(56.30±10.319)分,耐心(57.03±8.656)分。不同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护生的关怀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农村护生的关怀能力高于城市或城镇护生(P<0.05);非常热爱护理专业的护生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一般热爱和不热爱者(P<0.05),认为关怀能力非常重要的护生关怀能力在认知和耐心维度的得分高于一般重要和不重要学生(P<0.05)。结论本科护生的关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所在地、护生专业热爱程度及对护理关怀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护生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外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研究已涉及职业认同的经典研究,主要包括3个主题:(1)职业认同的感知研究;(2)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3)对呈现职业认同个体的传记研究[1]。此外,护理亚领域如学校护生、社区护士,尤其是学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研究及其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力求寻找各种文化背景下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更好地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对策,提高护生的护理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段湘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83-985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利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衡阳市某医院实习的157名不同学历护生的职业认同现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总体得分最低为(100.73±16.14)分,中专护生得分最高为(118.48±8.82)分;不同学历、不同志愿选择,职业认同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显示,志愿选择、学历能解释职业认同总变异的25.30%.结论大多数护生的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本科护生较非本科学历护生、非自愿选择较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低,护理教育者应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体验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 方法 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 级专科护生2 个班,用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将一 班作为实验组(共41 例,男性7 例,女性34 例),另一班作为对照组(共41 例,男性7 例,女性34 例)。在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学期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人文关 怀能力进行比较。同时测量体验式教学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高于对照组(P <0.05); 实验组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实验后高于实验前(P <0.05);对照组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实验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护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结论 体验式教学提高护生对人 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对关怀知识的了解,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对操作技能的学 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在《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方法 整群抽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护生)237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护理心理学》的实训教学,实验组119人采用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教学模式.采用关爱能力评价表(CAI)、自编教学效果评价表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教学后,对照组CAI勇气维度得分高于教学前(P<0.05),实验组CAI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教学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教学效果的有效率及操作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与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教学模式均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但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心理护理技术水平等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感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其职业认同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认同感量表对某高职2016级284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71.05±2.22)分,职业认同感总分为(33.93±2.42)分;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感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护理教育者应根据护生特点,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以期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怀理论教学模式在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8级高职护理班95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和教学效果评价表进行测评.结果 教学后两组学生CAI得分都有提高,但实验组CAI得分提高更明显,护生对关怀理论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满意.结论 关怀理论教学模式有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模式,推动护理人文教育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关怀品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理人文教育模式,以本校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共297人)为研究对象,在护理管理学课程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以护生人文关怀品质问卷和教学反馈问卷评价其效果。结果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干预后比干预前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99.7%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给予正性评价;55.6%的护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17.8%的护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结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得到护生的认可,但是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没有得到显著改变,仅在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方面有所突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探索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式,全面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