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时间的因素。结果:拉米夫定组与联合用药组复发时间比较,患者复发时间较长(P=0.031)。在抗病毒疗程>24个月组,恩替卡韦与联合用药组复发时间比较,患者复发时间较长(P=0.048);拉米夫定组与恩替卡韦组复发时HBV DNA水平比较,恩替卡韦组患者HBV DNA水平较低(P=0.039)。在未达标患者中,抗病毒疗程是影响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多数患者未达到停药标准而自行停药,已达到停药标准患者,停药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在未达标患者中,抗病毒疗程长,与短时间内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内肿瘤坏死因子生成量和血清HBV DNA含量,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进程中外周血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生成变化与血清HBV DNA含量关系.方法采用双色荧光分析方法和设门技术,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正常对照人群(11例)、慢性活动性B型肝炎患者(14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NF-α表达率、细胞内TNF-α水平,定量PCR检测HBV DNA滴度、酶法测定患者血清ALT水平.结果 HBV组外周血PBMCs TNF-α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胞内TNF-α量对照组和HBV组间无差别;实验组对照组淋巴细胞群TNF-α阳性细胞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然而胞内TNF-α的量对照组明显高于HBV组(P<0.01);实验人群CD14+细胞占PBMC总量的2.06%~5.82%,两组间无显著差别;HBV组CD14/TNF-α+细胞率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内TNF-α水平与对照组间无差别(P>0.05).HBV患者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乙型肝炎慢性中度组和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组观察的TNF-α相关指标中,CD14+/TNF-α+双阳性细胞占外周血CD14+细胞比率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慢性中度患者高于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对照组(P<0.01),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与对照组间没差别.患者PBMCs、T细胞、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胞内TNF-α水平各项观测指标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经统计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随慢性肝炎乙型病情进展TNF-α生成细胞增高,以慢中型、原发性肝癌较高,慢肝轻度次之,TNF-α生成量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再活动时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水平与病情活动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一组急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组38例,抗HBe阳性组22例)病情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血清HBV DNA含量在活动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5.
张颖  秦红 《医学综述》2008,14(12):1909-1910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拉米夫定和α1胸腺肽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HBeAg、抗-HBe、HBV DN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与α1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肝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纳入研究,记录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用拉米夫定前、停用时和复发后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YMDD变异、前C区变异,按复发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位年龄38.0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1.5岁(Z=3.49,P<0.01);年龄(Wald=10.13,P<0.05)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Wald=7.61,P<0.05)都是停药反跳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衰竭组服拉米夫定前总胆红素异常患者20.0%(x=16.50,P<0.01),停拉米夫定后未随访者86.7%(x2=17.57,P<0.01),停拉米夫定时未出现Anti-HBe阳转者85.2%(x2=8.04,P<0.01),复发时HBV DNA载量3.0×108±4.8×108(Z=4.46,P<0.01),前C区联合YMDD变异者56.0%(x=11.69,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总胆红素异常、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停药时未发生Anti-HBe阳转,停药后无随访,复发时HBV DNA载量超过1×108拷贝/mL、出现前C区联合YMDD变异可能是停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反弹的临床特点及乙肝病毒(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008年10月-2011年5月在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反弹的70例CHB患者血清进行测序,回顾性分析其HBV逆转录基因的耐药突变模式及临床特点。结果 70例患者应用NA(s)中位治疗时间21(12~65)个月;HBV DNA定量平均水平(5.26±1.57)logcopies/ml;其中检测到HBV逆转录酶基因耐药的40(40/70)例,单NA(s)药耐药的30(30/40)例,多药耐药(MDR)的10例(10/40);出现生化学突破的31例;出现MDR的患者均有多NA(S)用药经历,与单药耐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学反弹患者的HBV DNA定量水平高于无生化学反弹患者(P<0.05);检测出HBV逆转录酶耐药位点患者的HBV DNA水平高于未检测出耐药位点者(P<0.05);单药耐药与MDR患者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多NA(s)抗病毒治疗可选择出多药耐药;多药耐药(MDR)与单药耐药患者生化学及HBV DNA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水平,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各9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及乙型肝炎5项定量检测,对比2组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载量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均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情况,且HBsAg与HBV DNA载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与TGF-β1变化,分析其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33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17例、重度7例,分别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同时加用一般护肝药;对照组30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单用一般护肝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检测血清中HBV DNA、TGF-β1的含量。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试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治疗后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治疗后呈下降趋势,重度患者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试验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载量明显下降,同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血清中的TGF-β1均有下降趋势,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与CHB、肝脏损伤程度、HBeAg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7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速率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两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CHB患者之间HBV DNA水平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HBV DNA水平与ALT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虽然HBV DNA水平与CHB患者血清HBeAg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单独检测HBV DNA难以有效地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我们应对患者进行包括ALT、HBeAg等多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与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门诊西药房2011年1~12月门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处方720张,按照药品分类、用药数量、用药频度(DDDs)以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20张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处方中,以抗HBV药物使用为主,其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处方使用率为60.56%。DDDs最高的是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方案以单独使用抗HBV药为主,占86.01%。结论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以核苷类药物为主,最常用的抗HBV药物是阿德福韦酯,用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 FQ- 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 CHB)、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 CSHB)、乙型肝炎性肝硬化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结果 :HBV DNA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下降 ,CSHB组与 CHB、HB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结论 :慢性乙型肝病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动态观察 HBV DNA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肝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对HBsAg和HBV 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9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和HBV DNA,并对HBV 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类型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重肝组与肝硬化组HBsAg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34、-85.05~29.20和0.510、0.59~1.17;慢重肝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0、163.21~-56.40和0.020、-1.81~-0.16;肝硬化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6、-139.76~-24.00和-0.005、-2.17~-0.39。结论从HBsAg和HBV DNA水平看,HBsAg和HBV DNA的水平在慢乙肝组的均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而肝硬化组又高于慢重肝组;提示慢性乙肝不同临床类型对HBsAg和HBV DNA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HBV感染后的自然病程极为复杂,它受到许多因素如病毒、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肝细胞的状态等影响。现在认为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由3个阶段组成,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HBV非活动复制期)。正确认识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对于患者的长期管理以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病情况,特别是那些对抗病毒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效干扰素以及新的核苷(酸)类似物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答率以及低耐药率,长期使用可使患者受益。但治疗结局还不能完全满足长期治疗的要求,仍然需要研究新的更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满足长期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TTV重叠感染情况及初步探讨TTV的致病性。方法:在ORF1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TTV DNA,对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测序。结果:献血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10%、11%、27%、48%。其中前两者与后两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其HBV感染复制指标的阳性率在TTV DNA阳性与TTV DNA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和TBIL在TTV DNA阳性病人组与TTV DNA阴性病人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TV DNA阳性病人组明显高于TTV DNA阴性病人组。结论:献血员中存在TT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重叠感染TTV较常见。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T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献血员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阳性带,提示TTV的重叠感染可能是HBV感染病情加重因素之一,TTV重叠感染对HBV的复制可能不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IL-6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并取对数作为复制水平的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G)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按照本院常规检测。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均依次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血清HBVDNA对数值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清IL-6水平与TB及PT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A/G比值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血清HBVDNA对数值问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IL-6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联合激素治疗慢性HBV感染合并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慢性HBV感染合并N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慢性活动性乙肝组(A组)、慢性HBV携带者组(B组)和非活动性HBV携带者组(C组),均予激素治疗,前两组联用抗病毒药物,而C组未联用,观察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及HBVDNA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尿蛋白均有所下降,前两组的HBVDNA载量有所下降,而C组则有部分出现HBV的再激活并伴不同程度的肝损。结论慢性HBV感染合并NS在接受激素治疗时,应及时予以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避免激素引起的乙肝病毒再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