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古老的訾洲公园座落于风光秀丽的漓江边上,这里江山会景,人文荟萃,浓缩了桂林山水及历史文化的精华,是独享漓江市中心2.5千米核心水域的山水园林,也是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园林遗址。相传唐元和十二年(1194年前),御史中丞裴行立在洲上建燕亭、立飞阁、筑崇轩、修闲馆、除杂草、植花木,营建訾洲风景,开创了桂林山水园林整体规划的建设先河。而今日的訾洲公园已经建成了一座集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植物公园景区。  相似文献   

6.
一、山水环境的特殊地位桂林的城市规划与其它城市相比受到自己独特的环境因素的限制。桂林城市的特点就在于作为城市规划对象的物质环境本身是一个举世闻名而绝无仅有的山水风景区,城市的各项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一环境而存在,相反,它们必然是这一山水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桂林的城市发展历来与山水相辅相成,在历史的积累中,桂林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模式,即“山——水——城”模式,其特征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市规划如何保护山水景观不仅是风景保护问题,还对城市的风格和环境特征的形成,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创造均具有决定作用。桂林不能与其它风景名城一样对待,更不能与一般中心城市等同处理,其山水景观  相似文献   

7.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38-43
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8.
天津是典型的北方沿运城市,其传统风景体系营建受区域水运环境影响颇深。本文在梳理城 - 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天津传统风景进行分类梳理与现代地理空间落位,进而从向水而生的城景骨架、以水为脉的城景主体、因运而生风景化点缀、城水融合的城景意象 4 个层面探讨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范式,以期为北方平原运河城市的现代风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9.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11.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郡圃,大量出现在各地地方志、名胜志及名人诗文之中,其丰富的数量及详尽的记载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宋代郡圃,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典范和公共园林发展的阶段性案例,加之其洋尽的文献记载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对于理解宋代园林特别是官署园林有着实证的意义.结合保存较为完整的南宋江南地方志中的图文,综合《舆地纪胜》的相关记载和其他郡圃相关文献,分析郡圃与城市、府治的区位、功能关系,归纳郡圃的概念界定、园林功能及景点营造特色.  相似文献   

14.
赵迪 《重庆建筑》2012,11(7):5-7
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探讨天津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系统梳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绿地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天津城市绿地演变与海洋和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元明清时期传统园林、1860年开埠后的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建国后人工绿地系统建设等三个阶段,中心城区绿地逐步形成点线结合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刘赚  斯震  徐慧慧 《华中建筑》2011,(10):131-133
清代在文人园林为主导的江南,商人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人园林的发展刺激清代园林整体的发展,如扬州、徽州等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聚居着许多在当时非常有名气盐商、徽商,他们或一掷千金,以造园为财富的象征,或匠心独运,结合自然人文创造出经典园林.一些商人除了建造自己的宅园,还积极投身公共园林的建设,为清代江南园林景...  相似文献   

16.
古代巴渝地区开展过诸多园林营建活动,其发展过 程不仅因应地域自然环境,还映射着各历史演进阶段的人文情 境,是地域重要的遗产资源。然而,除现有遗存外,散见于方 志文献中的巴渝园林信息缺乏系统性整理。综合文献稽考、田 野考察与空间图示方法,对巴渝地区园林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 理,划为萌芽起步(先秦秦汉)、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多元 积累(隋唐)、兴盛而衰(宋元)、融会新盛(明清)5个阶段,分 析了各阶段园林的类型、分布,探讨了其风格流变及原因,以 期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理解巴渝古代园林赓续本相与深化推 动地域园林遗产整体保护提供基础参照。  相似文献   

17.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鲍梦涵  孙乔昀  赵鸣 《中国园林》2021,37(3):136-140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