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油源、构造背景、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圈闭等因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紧邻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一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等为主的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为基底断裂和不整合面。建立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断层-裂缝输导的纵向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断层纵向输导-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远源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发现是辽河坳陷基岩勘探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有变质岩风化壳才能形成油气成藏的认识,丰富了辽河坳陷基岩油气成藏理论,是今后重要的勘探目标.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明确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成藏特征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从典型的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入手,首先对其原油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兴古7、沈311和赵古1等油藏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成藏特征.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原油性质整体较好,属于轻质原油;其成藏特征为油源充足、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具有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其中,油源充足是成藏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是成藏的关键;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是成藏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崔殿 《石化技术》2015,(2):121-123
富林洼陷中生界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及构造反转过程,地层遭受多期强烈剥蚀,火山活动频繁,导致本地区中生界地层与构造发育情况复杂,储层岩性多样,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中生界的勘探,首先从油源条件入手明确富林洼陷中生界为新生古储型油藏,之后在物性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岩性和风化壳及断层导致的储层非均质性,明确了风化壳和断层附近的凝灰岩和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从本地区中生界油藏的现今分布于不整合和断层附近的特征出发,结合中生界地层压力没有异常高压的研究结果,明确了不整合与断裂、微裂缝体系是中生界油藏形成的的主要运移聚集条件。在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气藏与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关系及油气运移特征的不同,提出了源上成藏模式,源侧成藏模式,源下成藏模式以指导中生界的油气勘探。对富林洼陷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辽河坳陷兴隆台古潜山深部油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慕德梁 《特种油气藏》2007,14(3):16-19,31
对辽河坳陷兴隆台古潜山储层特征、油藏分布特征、构造应力、成藏关键因素和成藏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兴隆台古潜山油藏可分为表生淋滤型和深部裂缝型古潜山油藏。表生淋滤型潜山油藏的储层形成与风化壳有关;深部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形成不仅与潜山岩性有关,还与区域应力场改变所形成的断裂有关,断裂带发育的部位是潜山储层裂缝最好的部位,而且断裂还是沟通油源与潜山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此项研究对类似成藏条件的古潜山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古今构造、输导条件等关键成藏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盆地煤型气具备四大有利成藏条件:侏罗系烃源岩呈现多凹共存、广泛分布特征,重新评价资源潜力达13100×108m3,具备煤型气大型化成藏物质基础;关键成藏期盆地呈现"盆缘古斜坡及鼻隆带和盆内凹陷带"的二级结构,盆缘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形成良好的成藏背景;具有"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集空间的基岩风化壳大范围分布且不受埋深影响;具备"控源断裂纵向运聚,不整合面横向输导"的油气面状运聚模式,利于天然气规模聚集。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认识为煤型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盆缘大型古斜坡构造—岩性控藏新认识,提出盆缘不整合面上下为重点勘探新领域,阿尔金山前古鼻隆及斜坡为重点勘探新区带,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新增控制+探明天然气储量1104×108m3,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煤型气勘探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亚肯地区是天山南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气藏气体成分主要为凝析气,气藏分布受与断裂伴生的构造或构造带控制。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油源丰富,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成藏地质条件配置较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天然气成藏的2种模式:即天然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长距离运移构造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分析了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沙四段的油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运移条件及圈闭都有利于成藏。洼陷边缘的阶状断层充当了良好的油源断层,形成了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侧向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砂层进入各种孔道,向夏口断裂带侧向运移、聚集成藏;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临邑大断层向中央隆起带做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在对辽河油田东部凹陷油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条件及储盖组合等油气藏成藏条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认为火山岩形成早、临近油源、火山活动时间短及断裂活动强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独特条件.研究区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主要有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中央断裂背斜带的构造-岩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松辽盆地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不清的难题,利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疏导体系、油水关系、油藏类型以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来自西部的三肇凹陷和东部朝阳沟阶地局部地区青一段,还有一部分来自下伏扶杨油层;区内断裂可以分为油源断裂、疏导断裂和封闭断裂,其中疏导断裂在研究区中广泛分布;西北砂体主要为内前缘河道砂,东南部主要为外前缘席状砂,西北部砂体的储集性和物性好于东南部。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油源断裂和砂体共同控制,成藏模式主要有“近源成藏”模式和“上倾成藏”模式两种。对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下一步葡萄花油层确定勘探目标和储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解剖两井地区断裂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油源区内油藏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砂体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源内油成藏主要受控于:T2油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距离T2油源断裂的远近控制着产能的大小。油源区外油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扶余油层中的油首先经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至扶余油层,再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邻凹斜坡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源区外扶余油层油成藏主要受控于:位于两井古鼻状构造轴部及两翼的圈闭更易成藏;断裂展布方向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源岩、断裂和砂体的合理匹配是扶余油层成藏的关键因素。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油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古鼻状构造两翼运移路径附近北西向断裂、砂体均发育区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明确致密油气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致密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首先发育多套大面积的烃源岩,具有多个生烃凹陷;其次广泛发育致密储层,主要包括致密砂岩储层和裂缝型(泥质岩和碳酸盐岩)致密储层。致密砂岩储层以南翼山和红柳泉E13砂岩、乌南N12砂岩为代表;裂缝型致密储层以南翼山E23、狮子沟E13、开特米里克和油泉子N1的储层为代表;且源储交互叠置分布。致密油气在柴西地区广泛分布,古构造斜坡区和生油凹陷中心是致密油气分布集中区。致密油气可能的成藏组合包括源内包裹组合、源上广覆组合、源下依伏组合和源侧披覆组合等4种。按照储层成因类型,柴西地区致密油气勘探领域主要有:三角洲前缘砂体致密油气、滩坝和浊积扇砂体致密油气以及碳酸盐岩致密油气3个领域。针对每个领域,通过致密油气形成条件分析,按照区域和层位,共优选出8个有利勘探区带。  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发现了中国陆上地质储量最大的基岩气田--东坪气田,其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的裂解气,但深层裂解气藏的成因较为复杂,特别是在东坪气田以西的坪西和尖顶山构造带,由于不发育侏罗系,新发现的基岩气藏来源不明,影响了深层天然气的勘探认识。利用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东坪地区地质特征对深层裂解气开展分析,建立了天然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东坪地区深层基岩气藏具有原油裂解气,基岩储层中发育沥青包裹体,表明该地区发育古油藏裂解气。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侏罗系烃源岩以湖相泥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经历了长期的深埋过程,具备形成原油裂解气的物质基础和温度条件。东坪地区深层基岩气藏的成藏具有早期充油、后期高温裂解、晚期调整的特征。东坪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发现拓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的勘探领域,对深化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发现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继先  李剑  曾旭  孔骅  沙威  郭泽清  张静  付艳双 《石油学报》1980,41(2):154-162,255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发现了中国陆上地质储量最大的基岩气田——东坪气田,其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的裂解气,但深层裂解气藏的成因较为复杂,特别是在东坪气田以西的坪西和尖顶山构造带,由于不发育侏罗系,新发现的基岩气藏来源不明,影响了深层天然气的勘探认识。利用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东坪地区地质特征对深层裂解气开展分析,建立了天然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东坪地区深层基岩气藏具有原油裂解气,基岩储层中发育沥青包裹体,表明该地区发育古油藏裂解气。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侏罗系烃源岩以湖相泥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经历了长期的深埋过程,具备形成原油裂解气的物质基础和温度条件。东坪地区深层基岩气藏的成藏具有早期充油、后期高温裂解、晚期调整的特征。东坪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发现拓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的勘探领域,对深化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②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③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南八仙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对柴北缘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并分别形成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基底卷入断层是下第三系储层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油源通道;晚第三纪滑脱型断层则对下第三系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并导致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原油性质、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包裹体正构烷烃分布都证明下第三系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油气注入,上第三系储层则为晚期油气注入。南八仙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说明,加强断层活动史和封闭史研究对柴北缘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与上第三系相比,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更有利。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是柴达木盆地一个一级构造单元,至今共发现了6个油气田,分别是冷湖三号油田、冷湖四号油田、冷湖五号油田、鱼卡油田、南八仙油气田和马海气田。根据它们的特征可以划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2大类,其中背斜油气藏又可分为同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囊和同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2个亚类。它们的形成受烃源岩展布、烃源岩的生油生气性、断层活动和圈闭发育的有效性等向个因素的控制。建议今后的勘探活动对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以南和以北地区应有所侧重,南侧以找气为主,北侧以找油为主,并把重点放在寻找形成时间早、同基底活动有关的圈闭构造上。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与异常压力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即:位于异常高压体系内部裂缝型高压油气藏,异常高压体系下部孔隙型高压油气藏,位于封隔层之上的孔隙型常压油气藏.这些模式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柳泉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中国陆上找油的重要目标,其成藏条件和过程的研究对陆相油气勘探有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红柳泉油藏进行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定量荧光分析,从流体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红柳泉油藏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红柳泉下干柴沟组下部油藏原油来源于咸化湖盆母质烃源岩,为同源的低成熟度原油,原油特征一致且不存在高成熟度原油;该区发育3类油气包裹体,早期为低成熟度的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晚期为高成熟度的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伴生的气包裹体.该油藏经历了干柴沟组沉积末期(约26 Ma)低成熟油充注和上油砂组沉积期(5 Ma)至今油气调整与改造成藏过程,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是早期低成熟度油气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运移至浅层分馏与脱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柴达木盆地19个油气田典型油气藏的详细解剖,油气藏具有6个特点:①油气层厚度薄,油气藏面积总体偏小;②油气藏油层物性相对较差;③古近系、新近系原油成熟度总体偏低;④油气藏类型丰富,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均有发育;⑤以断层类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⑥油气藏晚期破坏比较严重。在对油气藏特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①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散,大油田少;②近源古构造最富集油气;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注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④深入研究断层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尖北斜坡为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之一,目前针对该区域基岩储层发育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分析研究尚很薄弱。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常量元素分析、XRD、SEM、压汞测试和井震资料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尖北斜坡基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北斜坡基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片岩;发育风化壳型储层,其中半风化层孔渗物性最好;储集空间为基质微孔、溶蚀孔和裂缝,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3.77%,渗透率均值为0.06×10-3 μm2,以Ⅱ类中等储层为主;基岩储层临近坪东以西侏罗系生烃凹陷,天然气自生烃凹陷沿基岩基底发育的深大断裂和不整合发生运移,经基岩顶部古近纪咸湖环境下形成的膏泥岩有效封堵,最终在更新世晚期形成的断背斜圈闭内富集成藏,发育基岩顶部风化壳型气藏。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尖北斜坡基岩气藏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