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课也有课眼,所谓课眼,就是课文的突破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果选准了课眼,就能扣眼展开,顺流直下,使教学收事半功倍之效。《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篇描写刘伯承、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千军万马挺进敌人心脏地区的战斗故事。教学时以何为“眼”?研读全文可以发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谚语关联前后,贯通全篇,完全可以选为教学的突破点,紧扣谚语,以之为纲,“纲举”才能“目张”,整个教学就会左右逢源了。引导学生以谚语把握敌我形势谚语中的“狭路相逢”是对当时形势的凝…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千里跃进大别山》(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全文5段,其中2、3、4、5段均与“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相照应。可见这是统率全篇的“文眼”。根据课文这一结构特点,抓住“文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段的教学,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抓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只是一个词,作为分析“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找关键词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为帮...  相似文献   

4.
教法一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 ,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 ,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一、简介背景 ,切入核心。(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 ,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  相似文献   

5.
《千里跃进大别山》记叙了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指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赞扬了刘邓大军指战员们智勇双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课文中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教学时可围绕这一重点句来展开讲读训练。一、认识“狭路相逢勇者胜”提出的经过及其意义首先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大别山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党中央指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  相似文献   

6.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课文表现了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3课《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战斗片断,课文中有一短语集中体现了先头部队的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通全文,教学时抓住这个“点”,就能提纲挈领,突破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8.
李Wui  丰际萍 《山东教育》2002,(31):32-34
一、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遇到了困难,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我军遵照命令胜利挺进了大别山。  相似文献   

9.
在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桃源师范附小雷湘老师执教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获得好评。“从重点句子入手读懂课文”是本课特点之一。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贯穿全文。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0.
九义教材第六册新选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汝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进程,表明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其中“情况紧急”、“刘邓首长亲临指示”、“先头部队勇猛作战”等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与课文二、三、四、五段相照应.根据文章的这些特点,可采用如下中心辐射式教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小语第六册第二十三课《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战斗片断 ,课文中有一短语集中体现了先头部队的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 ,贯通全文 ,教学时若抓住这个“点”,就能提领全文 ,突破教学重点。一、巧妙切入 ,选择突破点 ,指出思维方向入课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预习了课文之后 ,你读懂了什么 ?也可以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以此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畅谈自己读懂的内容 ,自然联系到刘伯承司令员说的一句话 :“要记住 ,现在是‘狭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我要说:“狭路相逢可共羸。”你看,两位选手在“独木桥”上相遇,并没有展开你死我活的拼争,而是彼此用一个温暖的拥抱,化解了“狭路相逢”的困局,这不正是合作共羸的典范吗?  相似文献   

13.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14.
“牵一发动全篇”是由“牵一发动全身”这一成语转换过来的。阅读教学中的“牵一发动全篇”,是指抓住教材中的最关键处实施教学。现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6.
近代有一门学术分科是“谚语学”.谚语是普通老百姓去述说他们的认知、价值和生命态度的语言.谚语里经常沉淀了一个文化体的集体意识. 近年来,我对中国人的谚语非常感兴趣,也做过一些小研究,我即发现“混”这个谚语字的重要. “混”简直可说是中国文化里的关键字,在此且作“混”字解.  相似文献   

17.
英语谚语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是谚语是受大家欢迎而短小的建议和警告的警句。英语谚语有很长的历史,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抗大自然的经验,英语谚语的特征是  相似文献   

18.
<正> 各民族人民在自己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一颗闪烁发光的宝珠——谚语。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语言是谚语”。谚语是“语言中的盐”。汉语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等。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优美的谚语,例如:“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  相似文献   

19.
英谚溯源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英国培根(Francis Bacon)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一六九九年威廉·佩恩(William Penn)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民族的智慧寓于谚语之中,你们要收集谚语,学习谚语。谚语节省时间,少费唇舌,有时它还可能是一种最完美最恰当的回答。”的确,谚语言简意赅,形象鲜  相似文献   

20.
汉英谚语的简洁风格与谚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孙瑞霞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谚语是简洁的化身。简洁是语篇功能的需要,只有简洁、上口、易记的谚语才能世代相传。“谚语和歌谣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高尔基)。简洁不等于“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