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疑为气道异物的儿童行MSCT容积扫描,并对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再现(VR,透明成像)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充分显示异物,并与气管镜对照.结果 26例患者术前均发现了异物,其中阳性异物2例,阴性异物24例;气管异物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2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1例,与支气管镜检结果一致.MPR及CPR显示异物26例,MinP 21例,VR 23例.结论 MSCT原始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气道异物定位、定性准确迅速,对指导临床内窥镜操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PR及CPR能直接清楚显示异物本身,操作简单,可以作为儿童气道异物检查的首选后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2.
万象新  古凌静 《海南医学》2007,18(7):16-16,52
目的 探讨螺旋CT轴扫与多平面重建(MPVR)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43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螺旋轴扫后在进行多平面重建,分析骨折的CT征象,再与常规轴扫的图像对比. 结果 43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中,轴扫 MPVRCT显示直接征象29例,间接征象14例.冠状位重建显示直接征象20例,6例上下走行的骨折显示不清,"泪滴征"8例;横断位扫描显示直接征象23例,8例前后走行的骨折未能显示,"泪滴征"均未显示.其它间接征象在冠状、横断位扫描均可显示. 结论 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较大,MPVR冠状位与横断位相互补充,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可疑为气道异物的78例气道异物患儿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CT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肺透明化重建(VR)及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显示气道异物后,再经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结果:73例显示气道异物的患儿,MPR及CPR直接显示异物69例,4例根据间接肺部征象改变明确异物。VR明确异物52例(占71.2%),CTVE明确异物55例(占75.3%)。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气道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并发征象,能明显提高气道异物的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食管癌放疗后继发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例临床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7例食管癌患者及1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经放射治疗后发生食管瘘的多层螺旋CT及食管造影资料.结果 应用多层螺旋CT对7例食管癌患者及1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均作出了食管癌继发瘘的诊断,其中,7例成功显示了食管瘘的瘘口;1例未显示瘘口,但有纵隔积气、积液等其他征象提示.2例食管造影未作出食管癌继发瘘的诊断,均由CT诊断后消化道内镜证实.结论 食管癌放疗后继发瘘的临床表现通常较重,采取常规的食管造影方法在对细小瘘口的诊断上极易发生漏诊的现象,而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MPR)可以观察到其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食管癌放疗后继发瘘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真性主动脉瘤21例,假性主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53例。多种重组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层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256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1006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造影(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10068例CTA中检出冠状动脉瘘(CAF)28例,检出率为0.28%,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1例,冠状动脉-右心室1例,冠状动脉-左心室4例,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1例.结论 256层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血管异常和瘘口,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瘘小瘘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8例食管癌放疗后疑有食管瘘形成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测量瘘口.结果 所有患者经后处理技术均可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并显示并发症.结论 多层螺旋CT对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CT胸部扫描诊断气道异物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评价64排螺旋CT胸部扫描在耳鼻喉科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不能除外气道异物,而行胸部64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层厚1 mm)的26例患儿;利用轴位原始图像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结果 26例均获得良好图像,9例发现气道异物,其中气管异物4例,右侧支气管异物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均表现为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4例清楚显示3级支气管而无明显异物,CT仅表现为肺部炎症征象,经抗炎治疗后痊愈,其余13例患儿随访1~3个月未见异常.结论 胸部64排螺旋扫描可准确、全面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对有异物吸入史但无典型体征且临床不能排除异物存在的病例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冠状位重建及合适的窗宽窗位显示肺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肺移植后不同时期患者的胸部MSCT图像,抽取临床确诊和怀疑吻合口狭窄共37例患者的72次CT图像,对轴位CT图像行冠状位重建,以及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显示吻合口狭窄的情况。比较轴位肺窗图像与调节窗宽窗位后的冠状位图像两者检出吻合口狭窄的情况,两种图像分别由三位有经验的主治以上医师阅片判断有否气道狭窄,结果用ROCFIT软件进行ROC(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并用Excel 2010绘制ROC曲线图。结果冠状位合适的窗宽窗位图像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肺窗轴位图像的ROC曲线下面积。轴位图像的截距(a值)为0.6916,斜率(b值)为1.0441,曲线下面积(Az)为0.6838;冠状位图像的a值为0.7856,b值为0.9952,Az为0.7112。两种图像诊断的ROC曲线及Az明显不同,两者有显著差异,配对t检验,(P0.001)。结论肺移植后患者MSCT肺部检查,冠状位重建及合适的窗宽窗位图像可以更敏感地发现吻合口狭窄,而且还能显示狭窄段支气管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疑似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血管重建图像均能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的动脉血管影像.下肢动脉正常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性血管闭塞2例.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并能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DCCF)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6例外伤性单瘘口DCC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对DCCF的诊断价值,包括对瘘口、软脑膜静脉逆流、引流静脉及海绵窦分隔信息的展示.结果 与3D-DSA相比,Dyna CT多显示了15例(93.75%)患者的21个信息,包括显示瘘口8个,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2个,引流静脉2个,海绵窦分隔9个.其中,在显示瘘口及海绵窦分隔方面,Dyna CT与3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和引流静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3DDSA相比,Dyna CT能更有效地显示DCCF的瘘口及海绵窦分隔,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彭林  韩泳涛  方强  陈利华  李强 《四川医学》2004,25(9):974-975
目的 评价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8例胸胃瘘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禁食,瘘口附近重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必要时可在透视下定位管口位置,瘘口较大时甚至可以直接将管口放入瘘口内,负压吸引及时引流胃液。如果胃管未拔则持续胃肠减压;如果置有营养管则继续保留;如果没有则在胃镜牵引下置入营养管到十二指肠降部,肠内外营养同时进行,每日管喂量1000~2000ml。加强抗感染并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结果15例瘘口愈合出院,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不久死亡。治愈率83.3%(15/18),病死率16.7%(3/18)。结论 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的保守治疗较积极的二次开胸手术疗效明显,病死率明显降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肠瘘诊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各型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壁瘘口造影66次,消化道造影37次,腹部平片31次,腹部CT检查36次,腹部B超检查29次,B超定位穿刺1次,腹部MRI检查4次.结果 28例患者经以上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19例患者通过反复瘘道造影,指导双腔负压吸引管和水压管摆放位置,瘘口自愈;9例患者经引流后最终行确定性手术治愈.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肠瘘患者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反复多次瘘道造影对瘘道引流通畅及瘘口自愈起着指导作用,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对病人最终确定性手术的时间及手术切口选择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37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吻合口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452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5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7例,颈部吻合口瘘16例均行保守治疗,胸部吻合口瘘21例。保守治疗17例。再次开胸手术治疗4例。结果:37例吻合口瘘治愈30例,死亡7例(23.33%),颈部瘘16例全部治愈。胸内瘘21例保守治疗17例,治愈12例(70.59%)。死亡5例(29.41%),2例二次瘘口修补,治愈1例(50.00%),死亡1例(50.00%)。2例二次吻合口切除再吻合,治愈1例(50.00%),死亡1例(50.00%)。结论:手术操作技术和肿瘤大小、部位及吻合口张力是影响吻合口愈合的重要的因素,应及时诊断和处理吻合口瘘,根据病情尽早争取再次手术或保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傅建群  江峡 《黑龙江医学》2012,36(7):481-48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NAVF)并发症致内瘘低血流量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2006-06~2009-12间,AV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4例病历资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VF狭窄、血栓等并发症,以低血流量为终点事件,分析AVF并发症对低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154例中,21例出现低血流量,发生率13.64%[1]。21例为低血流量组,133例为正常组。分析两组资料,内瘘血管狭窄、血栓、瘘口血流量及深静脉近心端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感染、静脉瘘样扩张、假性动脉瘤、静脉分支、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VF血管狭窄和血栓是影响瘘口低血流量的主要因素;超声所测头静脉内瘘血流量与透析时血流量存在一定误差,通过彩色多普勒二维图像、彩色血流显像、频谱综合分析AVF血管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所致低血流量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螺旋CT对食管癌继发食管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食管癌继发食管瘘患者的螺旋CT和食管造影加胸片资料,重点观察瘘口、纵隔内积气积液、气胸、胸腔积液、肺炎及支气管、胸膜腔出现对比剂等征象。将螺旋CT与食管造影和胸片比较。结果螺旋CT和食管造影加胸片发现瘘口、纵隔积气积液、气胸、胸腔积液、肺炎及支气管、胸膜腔出现对比剂分别为19/23、7/0、3/3、25/25、24/24、24/16。食道造影未发现瘘口的4例患者中,3例漏诊,而螺旋CT发现纵隔积气、积液;螺旋CT未发现瘘口的8例患者中,均由其它征象提示诊断,4例由食管造影发现瘘口。螺旋CT在发现纵隔积气积液、支气管和胸膜腔对比剂及肺炎的范围方面明显优于食管造影加胸片。结论螺旋CT能够很好显示食管癌继发食管瘘引起的管外病变。对一些症状、体征不典型的患者,螺旋CT表现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但对瘘口的显示不如食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4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动脉流入道、静脉流出道(对于AVG患者还包括人工血管),并使之相融合,观察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自体AVF中,吻合口狭窄1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1例、1例、8例及1例;流出静脉狭窄18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2例、4例、8例及4例;流入动脉狭窄5例,轻度2例、重度3例。32例自体AVF中合并附壁血栓11例,静脉瘤样扩张13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吻合口及流出静脉多发钙化斑2例。4例人工血管AVG中,单纯静脉吻合口端狭窄2例,轻度及中度各1例;人工血管轻度节段性狭窄1例;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同时狭窄1例。结论: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能清楚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解剖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对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谢亚敏  章俊  谌琴 《安徽医学》2014,(3):315-316
目的:探讨内支架置入在不同原因食管气管瘘中的应用,总结支架处理的手术难点和临床疗效。方法12例经碘水造影确诊食管气管瘘患者,其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6例,选择两端球头直径至少大于体部6 mm的支架;食管支架置入后瘘2例,采用咳嗽动态显影和导丝的应用确认瘘口位置;放疗后瘘4例均先使用球囊导管预扩张。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准确定位后行支架置入。结果11例支架置入成功,瘘口完全封堵,肺部感染得以控制,术中无并发症,其中1例支架置入后15 d出现大出血死亡;另外1例置入支架后瘘口仍存在,1个月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对于不同原因食管气管瘘患者,关键是选择合适类型和直径的支架,同时支架置入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科手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鼻颅底区手术中发生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及时在鼻腔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用阔筋膜、肌肉浆及下鼻甲粘膜瓣,生物蛋白胶,明胶海绵等材料进行颅底脑膜漏口修补术13倒。结果全部一次修补成功;2例术后发现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因漏口〈3mm,采用保守治疗而愈。结论手术中脑脊液鼻漏一旦发生应立即修补,其修补方法较多。如果确为术后发现,也可先保守治疗,无效再手术。经鼻腔内窥镜脑脊液鼻灞修补术成功率高、效果好、微创,应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 19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 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