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目的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结果 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急性腹泻组和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正常对照组、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依次降低,大肠杆菌数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奶后加用益生菌,分别记录两组的喂养状况,并于生后2 d、10 d、20 d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例(15.6%),对照组为22例(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84±0.35)cfu/g,(8.52±0.23)cfu/g],对照组分别为[(6.39±0.53)cfu/g,(7.01±0.48)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对照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列车机车乘务员肠道益生菌含量,为该人群的肠道相应益生菌菌群含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 推断旅行者肠道内正常益生菌含量,为益生菌的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机车乘务员和86例非机车乘务员进行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进行培养计数定量,同时应用PCR定量技术进行方法对照.[结果]机车乘务员组肠杆菌(8.13±1.64) logcfu/g、双歧杆菌(8.58±0.92)logcfu/g、乳酸杆菌(8.29±1.12) logcfu/g、类杆菌(9.44±1.58) logcfu/g、肠球菌(7.15±1.29) logcfu/g、酵母菌(3.37±0.83) logcfu/g.对照组肠杆菌(7.16±0.73) logcfu/g、双歧杆菌(9.61±1.06) logcfu/g、乳酸杆菌(8.57±0.73) logcfu/g、类杆菌(10.26±1.16) logcfu/g、肠球菌(6.62±1.56) logcfu/g、酵母菌(3.17±0.47) logcfu/g.两组结果统计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有显著下降(P<0.01),肠杆菌显著增加(P<0.01);肠球菌显著增加(P<0.05),乳酸杆菌、酵母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性质对其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易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母乳喂养组(母乳组)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配方奶组),在生后记录喂养状况,并于3、14及28天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母乳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例(16.7%),配方奶组为13例(4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组在14天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配方奶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组在28天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9.43±0.26)cfu/g、(9.97±0.54)cfu/g,配方奶组分别为(8.31±0.58)cfu/g、(8.54±0.53)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母乳喂养组患儿肠道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同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  相似文献   

5.
张雪松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06-3207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1年2月,112例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病毒唑治疗,观察组56例采用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止泻、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儿止泻灵对实验性腹泻型、脾虚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脾虚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节作用,为临床使用该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苦寒泻下中药制造番泻叶腹泻模型和大黄小鼠脾虚模型,然后给予小儿止泻灵32 g、16 g、8 g生药/kg,观察小儿止泻灵止泻、免疫增强及对脾虚动物肠道厌氧菌的影响。结果:小儿止泻灵对由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该模型小鼠小肠的推动功能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大黄所致脾虚型小鼠的体重、胸腺系数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并能延长该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脾虚证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厌氧菌含量显著下降。应用小儿止泻灵治疗后上述两种厌氧菌含量均恢复正常,且双歧杆菌明显超过造模前水平。结论:小儿止泻灵对小鼠实验性腹泻及脾虚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脾虚证小鼠肠道厌氧菌群异常低,小儿止泻灵具有扶植厌氧菌之调整功能,尤其是通过扶植健康因子双歧杆菌,其治疗脾虚泄泻的作用可能与止泻、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肠道菌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对小鼠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清畅胶囊组(150 mg/kg)、复合食品组(100 mg/kg),对照组与模型组蒸馏水灌胃,清畅胶囊组与复合食品组分别给予清畅胶囊与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连续15 d;分别观察小鼠体重、肠道菌群、小肠运动、小鼠排便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清畅胶囊组、复合食品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分别为(9.82±0.76)、(9.67±0.71)与(9.10±0.37)、(9.02±0.19)log cfu/g]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合食品组小鼠小肠推进率[(49.53±12.7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41.70±14.86)min]延长、5 h排便重量[(0.22±0.06)g]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畅胶囊组、复合食品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01.40±7.56)、(92.50±10.96)min]明显缩短,5 h排便重量[(0.50±0.12)、(0.46±0.12)g]明显增加(P0.01)。结论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腹泻患儿双歧杆菌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10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两组均应用双歧杆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数量、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大便性状改善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腹泻患儿双歧杆菌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炎性因子、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4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所有患儿在给予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主要临床症状(腹泻、腹痛)的缓解时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肠道菌群指标(乳酸菌、双歧杆菌)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腹泻缓解时间(33.17±9.79)h,腹痛缓解时间(42.60±11.38)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85.75±19.61)ng/L,IL-6(113.71±24.95)ng/L,内毒素(0.24±0.10)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肠黏膜屏障指标水平D-乳酸(4.61±1.18)mg/L,DAO(4.03±1.09)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乳酸菌计数(9.97±0.65)logCFU/g,双歧杆菌计数(10.81±1.13)logCFU/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抑制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肠道细菌构成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天津仁和天成医院收治的ADHD患儿85例为ADHD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2例为健康组。收集两组儿童粪便样本行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特点。结果ADHD组患儿Shannon指数(2.87±0.79)、Simpson指数[0.85(0.79~0.92)]均低于健康组[(3.26±0.85)、0.92(0.89~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862、5.685,均P<0.05)。ADHD组患儿肠杆菌属[(4.37±1.42)%]、气味杆菌属[0.98(0.71~1.19)%]、枸橼酸杆菌属[(4.52±0.79)%]、肠杆菌科[(6.38±2.85)%]、粪拟杆菌[(6.37±1.87)%]及内脏拟杆菌[(3.35±1.42)%]相对丰度均高于健康组[(2.85±0.64)%、0.53(0.48~0.59)%、(2.22±0.95)%、(3.16±1.05)%、(3.87±0.85)%及(1.52±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7.861、6.934、13.208、8.418、9.532及9.888,均P<0.05)。ADHD组患儿韦荣球菌属[(5.74±1.35)%]、副拟杆菌属[(3.98±1.10)%]、双歧杆菌属[(1.12±0.25)%]及普氏栖粪杆菌[(2.76±0.98)%]相对丰度均低于健康组[(8.98±1.59)%、(6.08±1.74)%、(1.89±0.43)%及(5.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11.045、7.055、10.635及12.626,均P<0.05)。ADHD组患儿对立违抗[(15.34±4.24)分]、注意力不集中[(18.37±2.85)分]、冲动与多动[(16.24±4.12)分]评分及中文版ADHD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总分[(49.95±10.42)分]均高于健康组[(8.65±1.67)分、(9.41±3.87)分、(8.16±1.77)分及(26.22±5.4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67、16.171、14.487及16.388,均P<0.05)。ADHD患儿肠杆菌属、气味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科、粪拟杆菌及内脏拟杆菌与SNAP-Ⅳ各子量表评分和总分均呈正相关,而韦荣球菌属、副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普氏栖粪杆菌与SNAP-Ⅳ各子量表评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ADHD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肠道菌群改变与患儿病情严重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婴幼儿期感染性疾病患儿抗生素应用中腹泻的预防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89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益生菌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另一组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分别在抗生素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6 d采集粪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44例益生菌组患腹泻5例(发生率为11.3%),45例对照组患儿患腹泻21例(发生率为46.6%)。益生菌组患儿腹泻平均时间(1.30±0.24)d,对照组患儿腹泻平均病程(2.10±0.33)d。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出现明显改变,益生菌组抗生素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较稳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生菌能通过稳定肠道菌群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0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疗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每次1~2粒,早晚各服1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甘草锌颗粒(1~5岁,每次0.75 g,每日2~3次; 6~10岁,每次1.5 g,每日2~3次),开水冲服。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腹泻停止、呕吐消退和腹痛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g A、Ig G和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能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肠道菌群好转,提高临床疗效,且可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首次诊断为RRTI的120例患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12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粪便进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培养和计数,比较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菌落数及两者的比值(B/E)。结果病例组双歧杆菌计数为(15.64±2.73)lg菌落数/g,低于对照组的(20.78±1.78)lg菌落数/g(P0.05)。病例组大肠杆菌计数为(26.11±1.34)lg菌落数/g,高于对照组的(20.13±0.98)lg菌落数/g(P0.05);病例组的B/E值为(0.83±0.08)lg菌落数/g,低于对照组的(1.02±0.07)lg菌落数/g(P0.05)。结论 RRTI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出现失衡,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湿疹患儿肠道菌群与血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41例作为病例组,采取1:1配对,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且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1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新鲜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及血清H2S含量。结果病例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儿血清H2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2S均呈正相关关系(r病例组=0.731、r对照组=0.774,P0.05)。结论肠道菌群和H2S均参与了婴幼儿湿疹的发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肠道菌群流行病分析。方法64例RVE患儿作为RVE组,同期在医院儿保科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16S rRNA,并测定含量。比较两组常见肠道菌群含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和季节RVE患儿粪便四种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VE组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年龄段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RVE患儿粪便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藏族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显著低于汉族,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汉族(P<0.05);秋季和冬季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结论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民族和季节轮状病毒性肠炎儿童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平衡在肠炎类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作为观察组,符合国内现行的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标准且均为活动期患者;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取上述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菌群分析。结果观察组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7.92±1.07)、(3.82±1.21)、(7.51±2.35)、(6.32±1.24)CFU/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7.50%、23.75%、50.00%、67.50%,高于对照组的62.50%、10.00%、2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相比对照组出现紊乱现象,其中肠球菌和酵母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增加,导致原有的菌群平衡被破坏,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多可能与机体的自我保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口服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就诊病历号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思连康,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13.26±1.15)、(11.57±1.41)IgCFU/g]均较治疗前[(9.02±0.92)、(8.41±0.98)IgCFU/g]明显增加(P<0.01或<0.05),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2.01±0.43) IgCFU/g]较治疗前[(3.45±0.59)IgCFU/g]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90.16±23.82) μmol/L、(0.18±0.08)EU/ml]较治疗前[(123.79±41.32) μmol/L、(0.35±0.12) EU/ml]明显下降(P<0.05或<0.01);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D8+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 口服思连康能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降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肝硬化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 根据是否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分为并发组52例和无并发组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9.69、73.28、46.32, P<0.05)。并发组与非并发组菌群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4.85、39.71、23.47, P<0.05)。并发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以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并发组[(0.63 ± 0.16)EU/ml比(0.45 ± 0.08)EU/ml、(6.29 ± 1.18)U/ml比(4.89 ± 0.91)U/ml、(11.63 ± 2.84)mmol/L比(9.33 ± 2.61)mmol/L], 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锌制剂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和对其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德清县人民医院200例小儿腹泻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和饮食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锌制剂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检测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情况和体内锌的水平及免疫功能,观察并记录患儿腹泻的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肠道菌群正常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4.0%,腹泻持续时间(3.26±0.53)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5.42±0.75) d,退热时间(0.71±0.22)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14±0.36) d,呕吐消失时间(1.42±0.25)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2.58±0.48) d,住院时间(6.82±1.22)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8.96±1.36) d,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锌水平为(68.36±3.9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58.63±2.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Ig G、Ig 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锌制剂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患儿可提高血清锌水平和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内菌群恢复正常,加速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80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40例(联合组), 三联疗法治疗40例(对照组), 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Hp根除情况(停药4周后行13C呼气试验)和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上腹痛、纳差和反酸的评分)。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粪便, 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治疗前和治疗14 d检测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呕吐、腹泻、头晕和皮疹)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38/40)比80.00%(32/40)和92.50%(37/40)比75.00% (3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腹痛、纳差和反酸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56 ± 0.14)分比(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