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的意义。方法:将4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老年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内膜状态与冠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IMT为(1.16±0.27)mm,餐前FMD为(3.64±1.35)%,餐后FMD为(0.59±0.33)%;对照组颈总动脉IMT为(0.62±0.15)mm,餐前FMD为(5.78±1.46)%,餐后FMD为(2.53±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冠脉狭窄及受累支数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79,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B超检查表现为显著的粥样硬化病变及舒张功能减弱,其与冠脉狭窄呈显著正相关,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晓 《广西医学》2013,(6):717-7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70例,单纯高血压组5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踏车运动试验判断有无心肌缺血,比较各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8.6%,单纯高血压组为42.0%,对照组为12.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6±0.15)mm,单纯冠心病组为(0.71±0.12)mm,对照组为(0.66±0.15)mm,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能与患者心肌缺血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的6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探测双侧颈总动脉前后壁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有无斑块及斑块数目,并与冠脉造影结果相比较,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冠脉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颈动脉斑块检出阳性结果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86%,特异性为75.76%。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对冠心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可作为临床对冠心病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不同的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径扩张值(FMD)、反应性充血率(%)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高频超声测量85例冠心病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FMD和反应性充血率(%)并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VWF,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①FMD和反应性充血率(%)则逐渐减小FMD冠脉正常组(13.06±6.33)%vs.单支病变组(9.17±5.82)%VS.多支病变组(5.96±4.88)%,P=0.003;反应性充血率(%)冠脉正常组(79.48±30.26)%VS.单支病变组(48.75±24.18)%VS.多支病变组(29.92±15.23)%,P=0.01];②血浆vWF值逐渐增大[冠脉正常组(60.78±59.15)%vs.单支病变组(98.28±45.05)%VS.多支病变组(142.41±91.93)%,P:0.005];③FMD和反应性充血率(%)与血浆VWF呈负相关关系,(r=-0.77,P=0.03;r=-0.69,P=0.02)。结论: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降低,血浆中VWF增高,并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二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高脂餐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技术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和老年健康人组高脂餐前后的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c)以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FMD)。结果 :老年冠心病组较老年健康人组具有显著增加的IMTc(P <0 .0 1)和明显受损的FMD(P <0 .0 5 )。两组受试者高脂餐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 ,老年冠心病组的甘油三酯峰反应显著高于老年健康人组(P <0 .0 5 )。两组受试者高脂餐后IMTc无明显变化 ,FMD均显著受损 (P <0 .0 0 1)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FMD下降程度明显高于老年健康人组 (P <0 .0 5 )。高脂餐后甘油三酯峰反应与空腹IMTc和FMD下降程度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高脂餐后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代谢紊乱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室重构和冠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室重构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91例合并高血压病)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据年龄、有无高血压分为4组:A组为非老年(<60岁)无高血压病29例;B组为非老年合并高血压病33例;C组为老年(≥60岁)无高血压病10例;D组为老年合并高血压病58例,观察年龄、高血压病、左室重构指标、冠脉狭窄程度间的关系。结果:①D组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高于A组(P<0.05);②B组的相对室壁厚度比(RWT)等左室重构指标高于A组(P<0.05);③D组冠脉狭窄分级、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B组(P<0.05);④C组与D组间LVMI、冠脉狭窄程度等无差别(P>0.05)。结论:①老年、高血压病并存的冠心病患者左室重构明显,冠脉狭窄重、范围广;②在非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左室重构与高血压有关;③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似乎未加重左室重构和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范海威  万继红  黄英多 《河北医学》2013,(11):1759-1760
目的:探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及时效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的冠心痛且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脑梗塞、糖尿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对照组给予普伐他汀10mg/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改善明显,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也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1)。结论:两种他汀类药物均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且降低血脂水平效果明显,但阿托伐他汀疗效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为正常冠状动脉组,冠心病组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利用超声来检测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后,发现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要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是正相关,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早期检测,可以知道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同时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情况可以了解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50例60岁以上脑梗岁匕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其检查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轻度狭窄组和中一重度狭窄组。对照组为90例健康体检者。并运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动脉内膜正常组、轻度颈动脉狭窄组与中一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差异比较,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Hcy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Hcy总体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结论:血Hcy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老年动脉硬化而导致老年脑梗死,如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老年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肱动脉内皮( FMD)功能的改变情况与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探讨。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的舒张末期内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FMD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且IMT显著厚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的FMD降低明显,且IMT明显增厚,肱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同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痛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6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又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92±0.12mm。平均内中膜横切面面积(1MCSA)为22.07±3.24mm^2,而对照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84±0.07mm,平均IMCSA为19.12±1.67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62.2%.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左颈总动脉IMT0.845mm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69.2%,特异性67.6%;以左颈总动脉IMCSA19mm2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87.9%,特异性84.7%;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股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舒张末期速度(ED)、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径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较正常组变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指数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并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P指数与SBp、DBp、高血压持续年限、LP(a)呈正相关(P>0.05),其中以SBp的相关性最好(P<0.05)。正常组与高血压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依次为4%、15.22%、52.28%、90.90%。四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顿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有可能从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脑血管意外和冠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6例,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糖尿病、脑血管病史2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了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超声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CH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H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颈动脉硬化指数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血压正常OSAS患者64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颈动脉硬化指数(CSI)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差异。睡眠监测仪检测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析病例组患者AHI与颈动脉硬化指数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胎球蛋白A与颈动脉硬化指数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指数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胎球蛋白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AH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最低血氧饱和度仅为(68.42±11.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55±4.6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病例组患者AHI与cIMT及CSI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21,r=0.502;P〈0.05),胎球蛋白A与cIMT及CSI之间均存在负相关(r=-0.515,r=-0.404;P〈0.05)。结论低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正常血压OSAS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硬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EAT)和颈部血管弹性变化,分析两者的变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 A组(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单支病变狭窄程度小于50%,22例)、B组(单支病变,31例)、C组(双支病变,39例)和D组(三支病变及以上,28例),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 EAT与颈总动脉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膨大指数(AI)、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动脉内中膜厚度(IMT)、β、Ep、AC、PWV-β、左心室长轴测定的 EAT在各组间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随着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增加, IMT、β、Ep、PWV-β、左心室长轴测定的 EAT值呈增高趋势,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AC值呈现下降趋势,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AI无明显变化,无相关性(P>0.05);EAT与颈总动脉的 IMT、β、Ep、PWV-β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 AC为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 EAT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有升高趋势,颈总动脉弹性随着病变程度增加而有降低趋势,EAT与颈总动脉的 IMT、β、Ep、PWV-β间呈正相性,与 AC呈负相关性,超声下观察 EAT与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变化能作为预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60mmHg组25例和脉压40-60mmHg组26例,入选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根据相关公式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动脉扩张性,颈动脉僵硬度。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宽块分级的总和计算宽块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4±0.15)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为(1.46±0.32)mm,颈动脉僵硬度为(3007.3±1022.47),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1或P〈0.05)。而颈动脉扩张性为(0.12±0.08)、紧张度为(2.31±1.03),明显比脉压40-60mmHg组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2%、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8%,脉压〉60mmHg组升高(P〈0.01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与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0.752、0.596,P〈0.01或P〈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6、-0.598,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改变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127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后分为2组:冠心病组86例,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双侧颈总动脉的IMT及斑块情况,探讨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与冠状动脉受累支数及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冠心病组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②平均颈总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r=0.164,P>0.05),冠心病患者中有斑块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重于无斑块者(P<0.05),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48,P<0.01)。③斑块的发生对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2.3%,特异性90.2%。结论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斑块可靠、易测,可间接判断冠心病的有无及其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在100例已知或怀疑冠心病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检查,并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依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和冠心病组(狭窄≥50%),病变程度定量采用Micheal评分系统。结果: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在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正常或极轻微病变组(评分〈3)与冠脉病变严重组(评分〉19)阀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r=0.213,P〈0.05),与其他危险因素及危险评分不相关。多变量回归分析尾加压素Ⅱ是继年龄、廊糖异常、高血压之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严重冠脉病变患者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补片成形术(PCEA)以及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CEA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ECEA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44.35±16.57)mL、手术时间(87.99±19.65)min、住院时间(15.87±4.59)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1.59±30.54)mL、手术时间(118.45±24.56)min、住院时间(16.86±5.4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以及术后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EA和PCEA 两种术式均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两者相比ECEA 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必须结合患者的颈动脉情况以及执刀医师的技术水平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