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医院内接触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的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分布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16名已报告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人群、暴露类别、损伤部位、暴露后应急处理、血清学监测及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士在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构成比最高(75.00%),大于医生等职业;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是主要的损伤方式(56.25%);左手食指及拇指是最多的损伤部位(68.75%).16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均给予应急处理及合理预防用药,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合理预防用药等,可有效地防范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生琴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13-114
目的 了解传染病院职业暴露现状及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前瞻性调查分析我院54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伤害者,包括医生18名、护士34名、实习生1名、检验师1名,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无一人感染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结论 强化传染病院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合理有效的用药是避免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分析我院2010—2012年45名在职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暴露源、暴露类型、职业、就诊情况、用药情况、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及时报告,填写相关资料。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各类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培训及防范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1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1 905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3.49%,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2.03%,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占比为67.62%;发生职业暴露的班次主要是白班,占比为88.42%;发生职业暴露时所做的操作主要为注射/拔针,占比为43.08%。上报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人数为413名,上报率为40.53%。结论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应对医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配备安全型器具、优化上报流程、规范操作规程,以降低其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24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发生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以医生为主(70.83%),年龄<40岁、工龄<3年和≥ 9年以及初级职称血源性职业暴露较多,分别占79.17%、37.50%、33.33%、54.17%。暴露部位以手为主,占91.67%,左手暴露部位拇指和中指较多,右手主要为示指。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伤,占91.67%,手术中分合、传递、操作器械和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分别占45.83%和37.50%。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占83.33%。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为83.33%;暴露后18人(75.00%)接受预防用药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必要防护用品以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65名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填写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名医务人员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41.5%;职业暴露发生在外科的比例最高,占47.7%;被空心针头扎伤的比例最高,占63.1%;引起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是诊疗过程中操作或处理不慎,占26.2%。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为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2015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上报的205例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登记上报的20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中,医师类占42.4%,护理类占41.5%;暴露类型中,以锐器伤损害为主,占92.2%,最常见于手术缝合针刺伤、处理医疗废物和输液后拔针等;暴露源患者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5.8%.全部暴露者均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追踪检测无因此发生血源性感染者.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与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吴晓英  汪道琼 《重庆医学》2011,40(31):3191-319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评估暴露后预防处理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登记报告的6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护士(54.69%)、医生(23.44%)、实习进修人员(15.62%)、工人(4.6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及时有效应对暴露者,避免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2010年6月,57名医务人员受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57名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经正确及时的处理,无一人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和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准确及时的评估和有效合理用药是避免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