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震勘探的关键是速度分析,常用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技术为网格层析反演,但当研究区断层较为发育时,网格层析跨越断层进行,速度更新导致断层两侧速度描述不准确,从而产生断层阴影构造假象,对解释及井位部署产生影响。为此,从井震标定和精细构造解释入手,首先建立测井速度与地震层速度的关系,根据层位标定结果在时间域利用VSP速度及测井速度校正沿层层速度;然后将校正后的时间域层速度变换到深度域,将得到的结果作为叠前深度偏移的初始速度;再采用层控、断控高精度网格层析技术进行速度建模,利用深度域解释的层位和断层控制断层两侧速度的准确性;最后采用小网格层析技术提高垂向速度分析的精度,对断层两侧速度进行准确刻画。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利用井控与构造约束条件下的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技术建立的速度模型符合实际情况,叠前深度偏移结果可以较好地消除断层引起的下部构造假象。  相似文献   

2.
针对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反演多解性及层位标定和偏移结果不匹配,以伊拉克某构造复杂区块地震资料为例,详细介绍了垂直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的克希霍夫(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应用和注意事项。提出利用剥层层速度修正方法反演层速度和测井曲线趋势约束联合解决速度反演多解性问题;利用叠前时间偏移均方根速度场通过约束速度反演(CVI)获得初始沿层层速度,从而保证初始层速度场的准确性和有效减少剥层层速度修正方法反演层速度的迭代次数;通过VTI介质的偏移解决偏移结果与层位标定不匹配问题。实际应用表明,前述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叠前深度偏移工作效率,获得可靠性更强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有效提高速度反演精度,获得与井上层位一致的地震层位,满足勘探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南海A 油田地层的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和裂缝的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 发展起来的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和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的三维地震 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和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 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和裂缝成像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 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和钻井、测井 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和裂缝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 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的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的断层、裂缝及岩性 的突变界面。  相似文献   

4.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千米桥潜山勘探中的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地下构造复杂和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的理想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关键在于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正确建立以及偏移成像效果的客观检验。本文应用GeoDepth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软件.对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的地震资料进行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其处理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在时间偏移剖面上拾取速度层位.建立时问域地质模型;②用相干反演法与速度转换法相结合,逐层求取层速度,建立深度域层速度模型;③用剩余速度分析与层析成像法迭代修改、优化深度域层速度模型;①选用克希霍夫积分求和法来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5.
冀中油田南孟潜山断裂构造复杂,以往所采用的时间偏移方法的地震成像精度不高。本文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南孟潜山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处理流程包括:常规三维处理、建立时间域地质模型、精细速度分析及建立速度场、最终偏移成像、修饰等。根据重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落实了府君山、长龙山、雾迷山构造,并在长龙山组砂岩油藏中获得高产商业油流。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工业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叠前深度偏移成为解决复杂构造成像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八岭山地区资料信噪比低、地层产状高陡的典型特征,围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指出速度模型优化是八岭山地区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关键因素。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采用深度剩余延迟分析、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井资料标定深度域速度值、时间域层位模型重建以及各向异性速度优化的方法,经多次迭代建立较高精度的深度域速度模型,在八岭山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精确刻画地下构造形态,克服由于地震偏移速度与地层实际速度差异造成的叠前深度偏移深度与钻井深度误差,基于几何地震学理论,考虑成像速度和地层速度差异引起的深度误差和位置方向变化,推导出一种实现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深度域空校方法。应用不定度的主方向确定每个面元的移动方向,使处理剖面各地震反射层面与所有钻井深度相符合,有效地提高了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成像精度。通过23口井构造不定度方法校正证实,该方法所成构造图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均小于2.3‰。  相似文献   

8.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有效方法。应用研制的基于地表的炮域波动方程FFD混合算法对江汉平原海相、鄂西渝东山地等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进行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时间偏移剖面相比,其构造层位清楚,断层、断点清晰,取得了明显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9.
川中地区地下地质情况复杂,高速盐岩层厚度的剧烈变化导致下覆地层构造形态发生畸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该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文章介绍了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的方法原理,阐述了如何建立较准确的深度-层速度模型这一关键技术,并将叠前深度偏移同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三维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由于盐岩层的影响而不易获得准确的速度模型的难题,消除了速度异常,使地下构造形态得到了正确的成像,为落实地腹构造及圈闭规模、高点位置、断层展布和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东地区云安厂构造带断块发育,构造狭窄,钻井揭示实际地层的构造轴线与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通过使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建立精准的速度—深度模型,优选合理的偏移孔径,对该区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构造形态特征明显,大断层边界清晰,断点位置准确可靠,大大提高了目的层的成像精度。利用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深度进行精细的标定和校正,根据叠前深度偏移成果修改构造图件,据此指导钻井下一步的钻探目标。调整目标后的钻井结果与叠前深度偏移构造要素相吻合,为后续的井位目标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集地区复杂断裂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集地区目的层埋藏浅,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相互交切,小断块发育,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大,小断层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层析反演静校正和拉伸畸变切除技术提高了浅层信号的信噪比,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复杂断裂带断层的成像精度。在速度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构造特点及速度变化规律,利用水平与垂直速度切片约束,求取更为精确的速度场。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成像研究中,对叠前偏移中的偏移孔径、偏移速度和偏移角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倾角确定孔径,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通过综合解释研究,在泌阳凹陷王集地区核三下段发现了一批新的断块圈闭,经钻探在新层系核三下段首次获得工业油流,扩大了该区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软件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可以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领域从复杂构造成像扩大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性地层成像。研制开发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软件系统,该系统包含工区管理、数据管理、偏移速度分析、构造建模、2D/3D地震速度建模、地震偏移成像、三维可视化、辅助计算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具有独特的速度建模、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高效并行计算、三维可视化和性能优化等特色技术。对该软件系统进行了SEG/EAGE3D盐丘模型数据测试,在所获得的成像剖面上盐丘边界和断层清晰。将该软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河南油田泌阳凹陷的高陡构造、胜利油田的古潜山内幕都得到了很好的成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春晖油田山地山前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的难题,以构造地质模型指导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攻克了山前高陡构造带三维地震技术难关。通过实施三维地震、系统研究油气运聚、精细描述地层超剥,部署19口探井,18口井见良好油气显示,7口井获工业油流,证实春晖油田浅、中、深层多层系含油。研究表明,侏罗系油藏为浅层古生新储断裂控制的超稠油构造油气藏,多期升降和剥超作用控制了残余地层展布,正序沉积叠加过程控制了储盖组合样式,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耦合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及展布,已落实石油地质储量5 332×104t。  相似文献   

14.
目前解决复杂构造与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区地震偏移成像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针对苏北地区地下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小、地下速度横向变化大的特点,提出以偏移速度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核心的适合于苏北C工区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阐述了初始速度的建立、模型修正的过程及原则,通过分析苏北C工区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结果,说明了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白秋地区位于南阳凹陷东南部,构造背景是一个被后期北东向断层切割复杂化了的鼻状构造,该区地下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被多期断层交汇切割,同时埋深又比较大,使得常规地震处理不能对该地区地层准确成像。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白秋地区的应用,提高了区内地层的成像精度,精细刻画了较小的断层断块,满足了地质人员的解释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海拉尔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叠前精细预处理、三维剩余速度分析,蒙特卡洛法自动速度拾取和三维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对海拉尔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结果相比。浅、中层断层成像清楚。断面波发育,基底成像效果明显改进。深部反射结构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为在该地区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操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2):223-227
敖古拉断层及其附近的构造落实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区的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在敖古拉断层下盘地震构造解释研究过程中,从区域构造规律、过断层井测井曲线对比、密井网构造解释和地震正演分析4个方面,证明了敖古拉断层下盘地震构造成像不准确,存在断层阴影,以往地震构造解释的一条近似直立的断层为假断层。分析认为,在松辽盆地北部由于大断距正断层断穿下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低速地层,造成局部低速地层全部断失或部分断失,导致断层两侧地层速度横向突变,在大断层下盘形成地震成像不准确的断层阴影区。提出在高精度速度建模基础上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可以消除断层阴影现象;针对常规时间域地震资料,可根据地震正演结果,井震结合开展构造解释。断层阴影区假断层的识别为敖古拉油田周边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哈山南缘浅层超剥带圈闭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山地区处于盆缘斜坡构造背景,经多期构造运动,地层超剥关系复杂,主要发育超覆一削蚀油藏,圈闭识别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不整合面的精细刻画、超剥点的准确识别,建立了一套适合超剥带圈闭识别方法,并在研究区发现并描述了大量的圈闭,为哈山南缘浅层超剥带下步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勘探目标哈山地区近年探井相继钻探成功证实了此圈闭识别方法对哈山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潜江凹陷潭代凸起带东北部构造演化复杂、断层多、地层剥蚀严重、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利用"高密度小面元"地震资料空间采集技术、"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邻区引层"地震层位标定技术、"线、面结合"立体构造解释技术以及地层精细对比技术,建立了"面、线、崖封堵"的复合性油藏成藏模式,首次提出三合场洼陷具备生油能力的观点,为滚动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前,解决构造复杂与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地区地震偏移正确成像的最佳方法就是叠前深度偏移,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建立准确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和选择深度偏移方法两大部分。层速度模型的建立分为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和修正速度模型。阐述了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模型修正和优化的过程及原则,分析了东濮凹陷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