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在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免疫细胞化学特异性标记非肿瘤性增生的间皮细胞、转移性腺癌及恶性间皮瘤细胞在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浆膜腔积液标本170例,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检细胞学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标记一系列单克隆抗体: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上皮相关抗原(MOC-31)、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波形蛋白(VIM)和结蛋白。酶染色采用生物素化酶二步法。采用双盲法阅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上述几种抗体在反应性增生的间皮细胞、癌和恶性间皮瘤3组标本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癌症组的CEA、EMA、MOC-31、钙粘蛋白E和C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7%、89%、92%和94%,而VIM和结蛋白呈现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和11%。良性间皮细胞标本组中,VIM和结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和91%,而CEA、EMA、MOC-31、钙粘蛋白E显示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16%、9%和6%。恶性间皮瘤标本组中,CK、VIM、结蛋白呈现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而CEA、EMA、MOC-31、钙粘蛋白E表达呈阴性。结论 选择一组特异性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可帮助传统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决浆膜腔积液中疑难病例的确诊、分型,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在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用于诊断的合适抗体。方法选用6种单克隆抗体:钙视网膜素(CAL)、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7和18(CK17标记鳞癌,CK18标记腺癌)、波形蛋白(VIM),对58例积液标本进行诊断。结果在58例积液标本中,免疫细胞化学鉴别出恶性积液38例,反应性积液20例。结论CAL、EMA、CEA、VIM联合应用可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证明癌细胞的存在,是积液中免疫细胞化学的较佳抗体组合。CK17、CK18对鉴别积液中鳞癌、腺癌有参考价值。在细胞学检查中应普遍推广免疫细胞化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解决浆膜腔积液中疑难病例的确诊、分型,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在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用于诊断的合适抗体。方法 选用6种单克隆抗体:钙视网膜素(CAL)、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7和18(CK17标记鳞癌,CK18标记腺癌)、波形蛋白(VIM),对58例积液标本进行诊断。结果 在58例积液标本中,免疫细胞化学鉴别出恶性积液38例,反应性积液20例。结论 CAL、EMA、CEA、VIM联合应用可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证明癌细胞的存在,是积液中免疫细胞化学的较佳抗体组合。CK17、CK18对鉴别积液中鳞癌、腺癌有参考价值。在细胞学检查中应普遍推广免疫细胞化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评价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疑难浆膜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个具有细胞特异性的抗体癌胚抗原(carcinomoembryonic antigen,CEA)抗体和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对胸腹腔积液细胞标本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60份复杂胸腹腔积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CEA抗体在恶性肿瘤细胞组中表达较高,其中32份CEA单阳性标本均为腺癌;间皮细胞组钙视网膜蛋白抗体表达高于恶性肿瘤细胞组(P〈0.05),在18份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单阳性中4份为恶性间皮瘤,余14份为反应性间皮细胞;CEA与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均呈阳性者6份,其中反应性间皮细胞4份,腺癌细胞2份;4份标本2种抗体均呈阴性,其中腺癌与低分化鳞癌各2份。结论将浆膜腔积液脱落的细胞制备成合适的琼脂块,选择CEA与钙视网膜蛋白抗体进行标记,在恶性肿瘤细胞的鉴别与诊断方面具有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免疫细胞化学在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腹水细胞学诊断虽的意义。方法:在217例胸腹水细胞涂片中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波形蛋白(vimentin)及钙结合素(calretinin)的表达,并与HE染色比较。结果:腺癌中CEA,K均为(+),鳞癌中CK(+),CEA部分(+),而vimentin和calretinin(-),间皮瘤,增生间皮细胞中CK、vimentin和calretinin为(+),CEA为(-),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胸腹水细胞学涂片,选择特异的抗体(CEA,CK,vimentin,Caretinin)可以在癌细胞,恶性间皮瘤及增生性间皮细胞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评估波形蛋白(VIM)、神经特异度钙结合蛋白(CR)、间皮细胞(MC);癌胚抗原(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问皮瘤鉴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胸腔积液细胞学诊断或胸膜活检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中TTF-1、CEA、VIM、MC和CR五项指标,计算其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估五项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VIM、CR、MC、TTF-1和CEA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表达与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IM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0.9%(10/11),特异度为51.6o.4(16/31)。CR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1.8%(9/11),特异度为83.9%(26/31)。MC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72.7%(S/11),特异度为77.4%(24/31)。CEA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74.2%(23/31),特异度为90.9%(10/11)。TTF-1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77.4%(24/31),特异度为90.9%(10/11)。【结论】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的TTF-1、CEA、VIM、CR和MC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72.3、癌胚抗原、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血栓素组合检测在浆膜腔积液中恶性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与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取123例浆膜腔积液,经活检或临床资料证实为转移腺癌89例、恶性间皮瘤8例、增生间皮细胞26例,并对细胞学标本做特殊处理后常规涂片,做B72.3、癌胚抗原、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血栓素免疫细胞化学与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结果123例积液标本中,B72.3、癌胚抗原诊断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0.1%、78.7%,特异性分别为97.1%、97.1%,B72.3、癌胚抗原组合检测诊断转移腺癌的敏感性为95.5%(85/89);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血栓素诊断间皮源性细胞敏感性分别为88.2%、79.4%,特异性分别为95.5%、91.0%,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血栓素组合检测诊断间皮源性细胞敏感性为94.1%(32/34),其中恶性间皮瘤为100%(8/8)。结论通过对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标本的有效处理和制片技术的改进,选择B72.3、癌胚抗原、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血栓素组合检测和细致的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进一步提高浆膜腔积液中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免疫细胞化学在辅助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免疫细胞化学是辅助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鉴别诊断良恶性细胞的主要手段。腺癌细胞敏感抗体有B72.3、Ber-EP4、MOC-31等;间皮细胞敏感抗体有calretinin、thrombomodulin、HBME-1等。最理想的标本制备方法是石蜡包埋法。  相似文献   

10.
浆膜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与间皮细胞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与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的鉴别.方法选取胸、腹水转移癌48例及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30例,采用常规涂片HE染色观察两者形态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HBME-1、calretinin、E-cadherin、MOC-31和BerEP4的表达.结果腺癌和间皮细胞两者形态各有特点,但是分化好的腺癌和明显增生的间皮细胞仅从常规涂片难以鉴别;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反应性间皮细胞HBME-1和calretinin阳性率为86.7%和76.7%;而腺癌细胞只有少量表达,特异性高达95.8%和100%.MOC-31、E-cadherin和BerEP4对转移性腺癌细胞阳性率为70.8%、77.1%和88.4%,间皮细胞表达很少,特异性分别为90%、93.3%、93%.两者对5种抗体的表现差异显著.结论应用常规涂片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鉴别转移性腺癌和间皮细胞增生有很大的帮助,最好应用一组抗体综合分析判断,HBME-1、Calretinin、E-cadherin、MOC-31及BerEP4是目前非常有效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验证CK、EMA、S-100、vimentin、GFAP、CEA和Ki-67在脊索瘤的免疫组化表达。方法收集82例脊索瘤存档病例,观察其临床特征,并采用EnVision二步法对部分病例行CK、EMA、S-100、vimentin、GFAP、CEA和Ki-67检测。结果①82例脊索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17∶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41~60岁。好发于中轴骨两端(蝶枕部和骶尾部);易侵犯周围骨和神经,复发多见,多与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关。②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特征性的液滴状细胞。③CK、EMA、S-100和vimentin的阳性率分别为89%(48/54)、76%(31/41)、81%(47/58)和91%(31/34);GFAP和CEA均(-);Ki-67核阳性指数均25%(44/44),其中30例核阳性指数5%(30/44)。结论脊索瘤为少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中轴骨两端,局部侵袭性强,易复发。组织病理学上以液滴状细胞为其特征,免疫表型CK、EMA、S-100和vimentin常(+),GFAP和CEA(-)。Ki-67阳性指数低可能与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浆膜腔积液中疑难病例的确诊、分型,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在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适于这项诊断的最佳抗体。方法选用6种单克隆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EM A)、癌胚抗原(CEA)、钙视网膜素(CAL)、细胞角蛋白(CK 17)、细胞角蛋白(CK 18)、波形蛋白(v im en tin)]对58例积液标本进行诊断。结果在58例积液中,免疫细胞化学鉴别出恶性积液38例,反应性积液20例。结论CAL、EM A、CEA、v im en tin联合应用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证明癌细胞的存在,是积液中免疫细胞化学的最佳抗体组合。CK 17、CK 18对鉴别积液中鳞癌、腺癌有参考价值。在细胞学检查中应普遍推广免疫细胞化学。  相似文献   

13.
恶性上皮性间皮瘤免疫组化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余昌  阮秋蓉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64-266,i003
目的 探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 (MEM)的免疫组化特征 ,寻找MEM与转移性卵巢腺癌 (OA)和结直肠腺癌(CA)鉴别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观察 18例MEM、2 0例OA和 2 0例CA组织标本中HBME 1、E cadherin、CA19 9、MOC 31和CK7的表达。结果 E cadherin、CA19 9和MOC 31的表达在MEM与OA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HBME 1、E cadherin、CA19 9、MOC 31和CK7的表达在MEM与CA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 <0 0 1)。结论 HBME 1可作为MEM与CA鉴别的阳性标记物 ;E cadherin、CA19 9和MOC 31均可作为MEM与OA和CA鉴别的阴性标记物 ;CK7是鉴别MEM与CA最好的阳性标记物 ,但不能作为MEM与OA鉴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浆膜腔积液中疑难病例的确诊、分型,探讨ICC在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适于这项诊断的最佳抗体。方法选用6种单克隆抗体(EMA、CEA、CD15、CK17、CK18、vimentin)对75例积液标本进行诊断。HE用双盲法比较诊断结果。结果在75例积液中,HE诊断阴性21例,可疑10例,恶性44例。ICC鉴别出恶性积液54例,反应性积液21例。结论HE结合ICC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率。EMACEA、vimentin联合应用可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证明癌细胞的存在,是积液中ICC的最佳抗体组合。CK17、CK18对鉴别积液中鳞癌、腺癌有参考价值。CD15有助于积液中原发性肺腺癌的鉴别。在细胞学检查中应普遍推广ICC。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病主要发生于附睾。临床表现为阴囊局部无痛性小肿块。彩超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免疫表型:波形纤维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间皮细胞(MC)均阳性,癌胚抗原(CEA)、CD34、单核巨噬细胞抗原(Leu)M1、上皮相关抗原(MOC)-31均阴性。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切除术。结论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也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切除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睾丸及附睾保留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