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加,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转换成具有传承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更符合新时代下的需求。赣南客家服饰于202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传统服饰记录客家人迁徙历史、生活方式、精神向往,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文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为切入点,一方面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非遗文化带入大众生活,另一方面在旅游文创产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创产品形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作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以促进非遗传承的多元化设计思路与有效实施路径。基于课题研究现状,文章结合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非遗手作文创产品在内容、体验和品牌等现实需求方面的不足,再以相关的设计实践为论据,分析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设计应从时代性、创新性出发,结合非遗特点,从凸显非遗文化特征、提升产品体验、扩大品牌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消费者手作中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却仍然与人们有着较深的距离感。我们希望用文创文化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并带来活力,让人们在欣赏传统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看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创文化,用文创打破非遗带给人们的距离感。因此我们通过HTML5,CSS3,JavaScript,Bootstrap框架以及Layui框架等技术设计了一个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网站,让大家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迅速的找到对应文创商品,将非遗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非遗文化还能够促进文创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目前非遗文创市场并不如人所愿,这是因为各个行业对于这方面多有忽视,而非遗传承人自己也仅仅传承了工艺从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IP概念的兴起为非遗文创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两者的结合能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质量,更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参数化符号学的设计方法,通过解析参数化符号学,分析航天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融入,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参数化符号学解读模型,为航天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运用参数化符号学对航天文创产品从语义、语构、语境三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等角度对航天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参数化符号学对航天文创产品的设计分析,探讨航天文创产品的参数化符号学价值与构成,产品设计的传达过程与编码规则,以促进航天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提升产品内涵价值,推进航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数字活态化传承与研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突破其传统的静态保护和展示模式,重新挖掘传统民间工的时代价值,激发传统民间工艺的活力,使人们了解传统民间工艺真实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以体验为核心,将交互式增强现实技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中,创新传统无反馈单向显示模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移动终端台、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最大程度实现非遗文化传播和内容形式的深度延展。以AR技术及移动终端作为工具和载体,通过静态保护动态传承和开放性普及传播的形式,激发文化价值潜能,提升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综合价值,为带动文化创意产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非遗"与文化的相关性论述,得出"非遗+"的概念,体现"非遗"元素与相关文化的共通性与结合创造性。通过论述提炼"非遗"元素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现今运用"非遗"元素的成功产品,并总结了其中的提炼原则,同时提出了"非遗"元素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去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是加强促进文化传播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纸雕入手提出武汉旅游文化彩色免切割立体纸雕的设计构想。基于武汉旅游文创产品以及纸雕产品的现状,运用地域特征的提取、产品与使用者互动、产品设计风格创新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纸雕产品创新。希望籍此提升武汉旅游文创产品内涵价值,对文创产品的开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进而促进武汉旅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文创产品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并分析文创产品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基于文创产品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对现有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进行浅析。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对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出创新点与创新方向,为之后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但目前的处境却不容乐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当前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受到地域的限制,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多元化开发,面向更多的人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文章以消费者、制作工艺、产品性质为导向,为开发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出策略,并从博物馆文创商店、网络等方面进行推广,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云锦非遗有鲜明而稳定的视觉符号,以云锦为载体进行再创作,形成独特的IP形象,可呈现在动画以及文创衍生品中,原作与再创作系列作品之间形成稳定的价值链,有助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好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南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如厦门漆线雕、珠绣、闽南漳浦剪纸、德化陶艺、惠安影雕在中国非遗和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但如同大多数非遗传统工艺产品一样,这些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生产方式陈旧落后、缺乏产品创新、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本文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载体,实现非遗传统工艺与艺术设计专业相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非遗大师"、推行"双导师"实践形式是目前集美工业学校正在试行和探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楚器物文化内涵及其艺术风格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探究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在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文献阅读和博物馆实地调研的方法挖掘构成楚器物文化艺术风格的突出艺术特征,对其艺术特征分别从造型特征、色彩特征、纹饰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阐明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的主要视觉元素表现。探索将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融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行性路径。将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给产品注入文化灵魂,使产品对其自身地域文化基因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也能在价值转换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敦煌壁画是多种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极具风格的艺术,藻井更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藻井所代表的艺术是足以影响世界的,需不断研究其文化内涵才能促使大众对敦煌壁画艺术的了解,从而发展敦煌文创产品,并以此推广敦煌藻井艺术的知名度。根据莫高窟藻井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结合移情法研究文创产品的设计,文章将以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图为切入点分析研究文创产品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设计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探析文创产品融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运用资料查阅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工业设计方法,探究设计如何助力文化传承与文创产品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拆分设计流程来提出新的观点。文创产品的内核是文化,运用设计能激发文创产品的文化传承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信息视觉化设计为基础,对三都水族非遗项目进行整合研究,以图形为载体,整理、分析了三都水族非遗项目的内容,提出了三都水族非遗项目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构思。以书籍、图表和文创的方式进行呈现,为受众提供更简单明了的图形信息,也为三都水族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方式再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更具地域识别性和情感价值,文章对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结合纹样、造型、色彩、材质、文化习俗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分析故宫、敦煌等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有效提取和应用,提出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创产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行为中的重要一环。文章遵循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思考如何建立旅游文创产品与消费者、旅游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讨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提出当代设计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大范畴思考产品与人、环境之间的融合性。探究生态文化理念与旅游文化产品的内在联系,总结了优质的文创产品应当具备更高的创新性和融合性,基于此理念的旅游文创产品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将文化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之余顺应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地域文化中艺术形式与继承价值的关系来分析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采用深挖地域文化的历史底蕴、提取地域文化符号、打散重组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法,并提出文创产品设计应注重产品的纪念性、功能性与市场性,是一种需要兼顾经济价值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国内院校产品模型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以非遗手工艺为切入点,探讨产品模型课程新模式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产品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现状及非遗手工艺与产品模型课程的关联性,总结非遗手工艺对产品模型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激活了产品模型课程的创造力,还为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参考资料,证明非遗手工艺融入产品模型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