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针法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3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行末端回肠预造口的患者资料,造口方式采用改良三针法固定造口,即一侧腹直肌前后鞘缝合1针,再连针带线穿过肠系膜无血管区,然后在另一侧腹直肌前后鞘再缝合1针,出针后将缝线再由无血管区穿回对侧,收紧缝线;再将造口远近端肠管各固定1针于腹直肌前后鞘。继而开放造瘘口,并将造口肠管全层与皮肤间断缝合。 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9.62±47.0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6.15±32.54) ml,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造口黏膜与皮肤分离、造口塌陷、造口脱垂、造瘘口肠管坏死、狭窄、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手术耗时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少,便于还纳,进一步改进了回肠末端预防性造口的手术方式,一般情况良好,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和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58例,分为改良手术组(36例)和传统术式组(2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术式患者造口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组及改良组造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3例(P0.05),乳头萎缩分别为4例和1例(P0.05),末端坏死分别为1例和0例(P0.05),外口狭窄分别为3例及2例(P0.05)。结论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输尿管皮肤造口方式时应优先考虑行改良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进行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膀胱全切术后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32例的临床资料。主要技术包括:①左右输尿管均游离至肠系膜下动脉分叉附近,于腹主动脉表面穿过后腹膜转到腹腔;②左右输尿管汇合后,远端纵行剖开约6 cm,侧-侧吻合3.54 cm,留末端22.5 cm皮肤造口用;③皮肤造口在右侧标准腹壁造口部位,采用3角缝合固定法;④输尿管末端与皮肤的造口吻合采用双“V”形皮瓣嵌入双输尿管瓣之间成形术;⑤左右双“J”的留置大于2月后拔除。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为(22.3±8.1)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粘连性肠梗阻1例,上尿路积水2例,逆行感染1例。结论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易操作,不涉及肠道、术后并发症率低,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尿液改道术。  相似文献   

4.
<正>结肠造瘘术后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是较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我院在2008年6月~2014年6月间共出现结肠造口术后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的6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2.5±4.1)岁,择期手术4例,伴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2例,均为结直肠癌患者,包括低位直肠癌4例,乙状结肠下段癌和中段癌各1例,6例均在行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出现造瘘口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大部分须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而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1%~30%。选择恰当的造口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在1995~1997年作乙状结肠造口52例中,经腹腔造口20例,并发症3例(3/20),结肠末端襻式造口4例,并发症1例(1/4),腹膜外结肠造口28例,无并发症(0/28)。认为;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并发症少,手术操作亦不复杂,只要条件允许应作为首选方法。而急症行直肠癌根治术或造口肠管及系膜较短,为避免因系膜张力过大而发生并发症,宜选用经腹腔结肠造口或结肠末端襻式造口术。  相似文献   

6.
保留灌肠在小儿旷置肠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肠造口术是抢救小儿肠道急腹症常用的手术方式。造口术后,大便不经过的肠管称旷置肠管,经3~6个月病变肠管恢复后,再行造瘘口闭合术,恢复肠道排便及吸收功能。但旷置肠管恢复期间易出现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及炎性改变,给造瘘口闭合手术及愈合带来困难。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对36例肠造口病人采用闭合术前保留灌肠,同时口服甲硝唑,以达到扩张肠管、消除炎症、预防感染的目的,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低位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瘘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但木端回肠造口也有狭窄、梗阻、造口旁疝、出血、脱垂等并发症,本研究报道1例直肠癌术后末端回肠造口近端肠管严重脱垂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膀胱全切并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吻合口狭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造口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4例患者发生输尿管皮肤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植入导管型号、清洗造口频率、瘢痕体质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高。选择内径较粗的F8输尿管支架管,按指南要求频率清洗造口1次/d,重点关注瘢痕体质患者术后愈合情况等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les手术结肠造口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结肠造口旁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9例患者并发症,1例结肠造口回缩腹腔,重新造口治愈;3例造口狭窄,开腹重新造口治愈;1例结肠脱出,切除脱出肠管治愈;3例造口肠管坏死,2例保守治愈,1例开腹手术重新造口治愈;1例造口旁疝,重新开腹治愈。结论重在预防,我们在行Miles手术时总结出的两句话,即2.5cm皮肤3指洞;3cm肠管要固定,可预防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结肠造口旁疝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至1999年收治的34例结肠造口术后出现结肠造口旁疝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220例结肠造口术后出现结肠造口旁疝16例,占7.3%,其中5例合并肠梗阻;另有18例为外院术后发生的结肠造口旁疝。临床表现为结肠造口周围肿块或结肠造口处渐有肠管脱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结肠造口旁疝是结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与手术方式不当有关,为避免疝嵌顿发生,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防治吻合口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切除病灶一期吻合并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2个月后二期手术回纳回肠造口,回纳前3例出现直肠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如期实施造口回纳,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制作和回纳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有伴发病、手术操作难度大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病人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院普外科自1988~1997年共收治直肠癌624例.行乙状结肠造口术438例,发生造口并发症28例,因造口术后并发症自外院转人6例,共34)例,现报道分析如下。IIk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2~74岁,平均49岁,均为直肠癌患者,其中择期手术29例,急症手术5例,乙状结肠单胜造口28例,双腔造口6例,治愈30例,好转4例。2并发症种类及防治2.l造口周围皮炎为结肠造口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本组15例均因造口初期排便稀薄,肛袋胶圈与造口肠管包绕的凡士林纱布接触不严密,粪便与肠液接触皮肤致其糜烂,经及时清洁,局部应用氧化锌软膏后治愈…  相似文献   

14.
结肠造口并发症的治疗,需从手术及术后管理二方面研究解决.根据并发症在造口术后发生的时间及严重程度,分述如下。一、肠管坏死此并发症在端式造口比袢式造口多见。由于肠造口部供血不足,造成肠坏死。系术中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76~1986年施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9例,其中膀胱癌全切16例,尿路结核3例。梯形瓣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3例,S形瓣成形造口术4例,单纯皮肤造口2例。临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6.
髂总动脉输尿管瘘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 且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1例髂总动脉输尿管瘘患者, 因输尿管皮肤造口出血1 d入院。患者4年前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术后有放疗史, 一直留置双侧输尿管支架管。行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考虑左侧髂总动脉输尿管瘘, 行左侧髂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随访6个月无明显血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9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并预防性肠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3例,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横结肠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6.06%),末端回肠造瘘组4例(8.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造瘘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P0.05),其他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两组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横结肠造瘘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采用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防止吻合口瘘方面效果相似,但末端回肠造瘘术在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横结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原因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 2013 年—2018 年收治的 75 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同病例接受了不同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扩张,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及手术治疗(狭窄环切开术、肠管切除术及结肠造口术)。归纳总结吻合口狭窄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结果:吻合口狭窄原因包括炎性增生(52.0%)、吻合口瘘(9.3%)、瘢痕形成(37.3%)及放射性肠炎(1.3%)。23 例患者吻合口狭窄为齿线上 5 cm 内狭窄采用手法扩张有效。48 例狭窄环位于齿线上 5~15 cm 行内镜下球囊扩张后,29 例治疗有效,19 例联合肠镜下支架置入术后梗阻缓解。1 例狭窄环长度 <1 cm 患者接受狭窄环切开 +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2例吻合口距齿线 >10 cm 且狭窄环长度 >1 cm 接受狭窄肠管切除术 +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1 例低位重度狭窄患者行降结肠造口 + 远端肠管封闭术。吻合口狭窄患者随访时间为 12 个月,复查均吻合口通畅。结论:炎性增生、吻合口瘘、瘢痕形成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常见原因,预防是关键;根据吻合口不同狭窄原因及程度部位选择不同方法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8岁。因蛔虫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当地医院行肠切除、回肠末端造瘘已9个月,现造瘘口处炀管脱出7小时入院。查体见右中下腹造瘘口处肠管外翻脱垂约20cm,粘膜水肿呈暗红色。剖腹回纳脱垂肠袢后,见回肠套入,其中20cm的肠管发黑、失去弹性,距造瘘口30cm的肠管系膜未与腹壁固定。经切除坏死小肠及  相似文献   

20.
肠造口术是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往往是挽救、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肠造口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如果术中处理不当或术后护理不当,将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处理好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尤为重要。2004年3月我院造口门诊接诊了一位直肠癌晚期的乙状结肠造口严重狭窄及造口周围皮炎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